- 人人都讀得懂的《易經》(2023版)
- 劉祺庸
- 947字
- 2025-02-11 17:00:35
四、儒道雙弘,孔老升華哲學思想
《易經》思想,衍生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等諸多流派,導致春秋戰國時期各思想流派百家爭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曾從事“儒”(貴族喪事贊禮者)的職業,中年時開辦私學。一度出任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后率弟子周游列國講學十三年,其講學言行的記錄被弟子歸集成《論語》傳世。孔子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與文化領域中,同時影響了世界其他地區的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孔子五十喜易,對《易經》的貢獻是—撰寫《十翼》,也稱《易傳》。
孔子將《易經》所涉獵的哲學思想進行初步的提煉和闡釋,將其哲學方法論的意義和功用進一步彰顯出來。《易傳》之《十翼》,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傳》、《系辭》上下、《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等七種十篇。這十篇的創作宗旨,均在解說“經”文大義,猶如“經”之“羽翼”,故漢代人合稱之為《十翼》,后世亦稱之為《易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境內)人,與孔子同時而年長于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乃是在《易經》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體系中開掘了一座金礦,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因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稱為“太上老君”。他對弘揚《易經》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后世對其學問中玄學過分宣揚,他被蒙上了神秘化的色彩。
老子是使《易經》綻放光芒的重要工匠。
如果沒有孔子與老子的開鑿與弘揚,《易經》有可能夭折。
偉哉!
偉大人文工匠,使偉大的《易經》變易哲學,根植華夏,廣播世界,流傳后世,永垂不朽!
此后注家風起云涌,西漢京房的《京氏易傳》、唐代孔穎達的《周易正義》、宋代朱熹注解的《周易本義》、清代李光地等的《周易折中》等是諸多注釋學家中的佼佼者。這些專家雖有貢獻,但基本上停留在訓詁注釋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