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外國建筑
- 顧月明
- 1045字
- 2025-02-13 16:21:14
序言
在人類文明產生之初,建筑就出現了。原始人需要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他們或用樹枝、樹葉在樹上搭建木頭小屋;或在地上挖坑,以動物的骨頭為柱,以動物的皮毛為頂,搭建帳篷式的半穴居棚屋。因此建筑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和人類文明的歷史一樣長。從空間的角度看,由于地理、氣候、交通等的差異,每個地方的建筑都有著自己的地域特點。而從時間的角度看,由于宗教、經濟、社會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同,每個時代的建筑又有其自身的特色。而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不同時代之間的傳承關系,導致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世界上的建筑千變萬化,相互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建筑區別于繪畫、雕塑等其他藝術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建筑除了講究美觀之外,還得兼具實用性。公元前1世紀,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在其著作《建筑十書》中就提到建筑的三原則:堅固、實用和美觀。“實用”指的是建筑內部空間符合建筑的功能與用途;“堅固”是指建筑的結構牢固,建筑的材料和構造能適應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美觀”則是建筑要讓人感到愉悅,要符合美學的原則。前兩個原則都是和建筑的實用性有關。
建筑具有實用性是因為建筑是人類生活、生產發生的場所,但建筑又不僅僅只是承載這些活動的物質環境,它具有多重屬性。建筑的形式、結構、裝飾等包含了生活于其中的人們情感和需要,體現了建造時代的政治、經濟、審美和技術發展水平,甚至有些還上升為所屬民族或國家的文化象征。
正是由于建筑有著漫長和復雜的歷史,自身的內涵也極其豐富。講建筑史的專業書籍往往都是大部頭。以西方有著百年歷史的《弗萊徹建筑史》為例:這部史書有著大量的圖片和文字,總頁數多達2000頁。這對非建筑學專業的朋友來說,閱讀起來會有不小的難度。本書作為科普性的圖書,旨在有限的篇幅內,讓更多的讀者能夠了解建筑,感受到建筑藝術的魅力。因此選擇了一些大眾較為熟知且是建筑史上比較經典的建筑,介紹它們產生的背景、建造的技術和藝術特色,并以這些建筑為線索,讓讀者能對建筑發展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本書從第一章到第九章主要介紹古埃及和歐洲建筑,從古埃及建筑一直講到20世紀初現代建筑的產生,用時代或建筑風格去劃分每一個章節。這部分建筑發展的核心主線是建立在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之上的猶太—基督教文化體系。從第十章開始,本書將目光轉向更廣泛的地區,介紹南美洲、除中國之外的亞洲其他地區和伊斯蘭世界的建筑。這一部分的章節不再以風格劃分,而是用地域來劃分。為了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為每個建筑配了精美的圖片,也盡量避免涉及過多的專業詞匯,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