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加爾橋:古羅馬的高空引水渠

人人都知道古羅馬時期修筑的大道有名,故有“條條大道通羅馬”一說,其實當時的橋梁和引水系統也比較發達,最好的證明便是加爾橋,又叫“加爾高架引水渠”。

加爾橋位于法國尼姆地區,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這里屬于古羅馬統治。古羅馬人喜歡建公眾浴場,喜歡在廣場上設計噴泉,所以用水非常多。對于任何一個城市來說,保證供水都是一項十分必要的舉措。當時,尼姆城內供水不足,無法滿足公眾的需求。1世紀,古羅馬供水工程的總負責人阿格里帕被派到這里來,任務是為尼姆尋找到合適的水源,并修建水渠,把水引過來。滿足條件的水源地并不好找,首先水源量要大,儲備充足;其次水位的海拔要高,不然不好引水。經過千辛萬苦地尋找,最終阿格里帕在一個叫尤賽斯的地方找到了合適的水源。尤塞斯在尼姆市以北,兩地相距較遠,要想把水引過去,需要修一條至少50千米的引水渠。并且水源到尼姆城垂直高差只有17米,在沒有電動水泵的當時,水要能順利流到城內,水渠必須一直保持0.34%的坡度,沿途還要翻山越嶺。因此,修建這樣一條水渠的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減少工程量,古羅馬人在規劃引水渠路線時會利用山坡之類的自然地形。如果遇到難以繞過的山丘,則需要挖隧道從下方穿過;如果遇到河流或山谷,則需要架橋。尼姆引水渠就需要經過陡峭的加爾河峽谷,于是羅馬人在河谷之上修建了一座大橋,連接兩岸,然后讓引水渠從橋上經過,這便是加爾橋。

今天,單看加爾橋的宏偉壯觀,很難想象當初用了多少工力,這方面也沒有歷史記載。據推測,當時至少1000名工人不停地建造了3年,才把大橋建好。

加爾橋 加爾橋分為三層,每層都是一個接一個的拱狀橋洞。這座橋不僅是建筑的奇跡,也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品

加爾橋充分體現了古羅馬工程技術的偉大。它共有三層,因為架在河谷之上,所以底層短、上層長。最底下一層長142米,中間一層長242米,最高層長275米,幾乎是第一層長度的兩倍。長度不斷增長,但寬度卻在逐層遞減,這樣做是為了讓橋身承重減輕,更加牢固。第一層的寬度為6.4米,第二層的寬度為4.5米,第三層的寬度為3米,不及底層寬度的一半。

加爾橋的三層橋身都是拱券結構,層層疊加。這種設計是羅馬人的創新,對后來的橋梁設計影響非常大。加爾橋的第一層供行人通行,共有6個拱門,最窄的拱門跨度16米,最寬的跨度24米。第二層上有11個拱門,跨度為19米。第三層上有35個拱門,跨度為4.6米。在第三層之上,有一條密封的引水渠,寬1.22米,高1.45米。

加爾橋并非呈直線設計,橋身稍微帶有弧度。橋身上的拱門設計非常有特色,眾多拱門一來減輕了橋身的重量,二來能夠在洪水到來時很好地泄洪,保證橋身承受住洪水的沖擊。其實在平時,加爾橋下的河水很少,只從底層6個拱橋中的一個中流過,但是到了春天則會有洪水,汛期最大的時候曾經漲到了大橋的第二層,但加爾橋在洪水中安然無恙,讓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工藝。

加爾橋的用料主要是石材,大石塊被切割成6噸左右的方形,然后根據設計相互疊加,石材之間甚至沒有用灰漿黏合,純粹靠石材之間相互力的作用咬合。雖然聽上去很簡陋,但是建成后的一千多年間,無論洪水、戰亂,還是社會動蕩,都沒能對它產生什么影響。18世紀上半葉,人們第一次對這座大橋進行修改,將第一層的路面拓寬,好讓馬車能夠通行。

今天,加爾橋已經同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尤其是夕陽西下的時候,橋身在夕陽的映襯下更顯壯麗。從這座大橋中,人們既能感受到古羅馬建筑的偉大,又能體會到古羅馬帝國曾經的強盛和輝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安市| 桐柏县| 遂昌县| 易门县| 敖汉旗| 专栏| 乌兰察布市| 镇雄县| 彭州市| 桐柏县| 邵阳县| 汝州市| 横山县| 临安市| 巴彦淖尔市| 大冶市| 延边| 玉山县| 稷山县| 盖州市| 桑植县| 红原县| 平远县| 蕲春县| 临安市| 姚安县| 时尚| 新源县| 行唐县| 凌云县| 阳高县| 嘉禾县| 辽源市| 蓬溪县| 枝江市| 阿荣旗| 安乡县| 孟连| 乌苏市| 土默特左旗| 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