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羅馬斗獸場:建筑奇跡背后的血腥歷史
羅馬斗獸場也被稱為“羅馬競技場”,是古羅馬時期奴隸主、貴族和有自由身份的市民觀賞奴隸角斗和斗獸的場所。這個體量巨大的建筑已經成為古羅馬的象征。如今這個斗獸場只有遺跡殘存,坐落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
72年,羅馬皇帝葦斯巴薌為了慶祝征服耶路撒冷勝利,犒勞得勝歸來的將士們,同時彰顯古羅馬帝國的偉大,下令修建羅馬斗獸場,并以他的家族名命名為“弗拉維圓形劇場”。這里原先是尼祿皇帝的金宮所在地,不過金宮已經在8年前毀于火災。有人說修建羅馬斗獸場動用了俘虜來的8萬奴隸,也有人說是用把奴隸賣掉換來的錢修的,而不是奴隸修的。這兩種說法后者更可信,因為從建成之后的斗獸場來看,操作者都是專業的建筑工人。
羅馬斗獸場平面呈橢圓形,長軸直徑為188米,短軸直徑為156米,由環形的看臺和表演區組成。中心的表演區也是橢圓形的,長軸為86米,短軸為54米。表演區比周圍的看臺要低一些,并用鐵柵欄圍住,以確保觀眾的安全。在表演區的下方還有地下部分建筑,設有地窖,角斗士和猛獸在上場之前便被關在這里。當表演開始的時候,他們乘坐專門的升降機來到地面上。斗獸場還建有完善的輸水設施,當初為了表演海戰的場景,曾經引水進來,在場中央設置了一個人造湖。
斗獸場的看臺區約有60排座位,按照身份等級分為5個區,一共可以容納5萬~8萬名觀眾。最下層前排是貴賓區,坐在這里的是元老、長官和祭司等人;中間兩區是騎士等地位較高的公民席,這個區的座位和貴賓區一樣是大理石的。再往上木質的座椅是普通平民區。最頂層的柱廊則是專供底層人使用的區域,這個區域中沒有座席,只能站著。即便是在同一個區中,也會根據身份和職業坐在不同的地方。羅馬斗獸場雖然面積很大,但是觀眾席平均62度的坡度保證了坐在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很好地觀賞比賽。

古羅馬斗獸場外觀

古羅馬斗獸場全景圖 羅馬斗獸場又被稱為“羅馬角斗場”“弗拉維圓形劇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
為了支撐如此龐大的看臺,古羅馬人在看臺底部建造了7圈呈放射狀的石礅,石礅之間是頂上覆蓋拱券的環廊和放射狀樓梯,形成縱橫交錯的內部通道。在斗獸場的底層,有80個入口供觀眾進出,此外每一層都有很多出口,這樣的設計保證了巨大的人流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疏散,不會出現擁堵。后來的體育場等大型公共設施建筑都采用這種方式來保證安全。據說,羅馬斗獸場坐滿觀眾,全部疏散只用10分鐘。
羅馬斗獸場的外立面高達48.5米,分為四層。底下三層各有80個拱形開間,采用的是和馬塞盧斯劇場類似的券柱式構圖,從下到上柱式依次為多立克式、愛奧尼式和科林斯式,這是古希臘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種柱式。第四層為實墻,裝飾有科林斯式的方壁柱。檐下設計有240個中空的凸起,是安插支撐天棚的木棍用的。在當時,如果遇到下雨或者烈日天氣,會有士兵負責撐起天棚。這些天棚并非固定的,可以像水兵在船上控制風帆那樣來調整。
羅馬斗獸場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混凝土,外面用灰華石或大理石飾面。當初為了從附近的提維里往市中心運石料,還專門修建了一條大道。羅馬斗獸場具體用了多少石料,這個數字不得而知,但光是用來連接石頭的抓鉤就耗費了300噸鐵。
217年,斗獸場曾經遭遇雷擊,部分建筑毀于火災。238年,斗獸場被損毀的建筑得以修復。442年和508年的兩次大地震都對斗獸場造成了嚴重的損壞。523年,斗獸場開始禁止舉行角斗和斗獸比賽。中世紀時期,斗獸場沒有得到維護,進一步損毀,甚至有一段時間被用來當作碉堡。到了15世紀,人們為了建教堂和樞密院,竟然從斗獸場上拆卸石料。直到1749年,羅馬教廷宣布斗獸場為圣地,這種損毀才得以制止。
雖然至今還沒有人知道羅馬斗獸場的建筑師是誰,但是無論從規模上、結構上、技術上,還是功能上來看,它都是古羅馬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古羅馬曾經威嚴的象征。正如中世紀英國歷史學家比德所說:“斗獸場矗立的時候,羅馬也將存在;斗獸場坍塌的時候,羅馬也將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