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柱式結構:希臘古典建筑的三種柱式
自公元前1300年左右受到多利安人的入侵,邁錫尼文明逐漸衰落。此后經過了一段漫長的“黑暗時期”,多利安人、愛奧尼亞人等多民族文化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融合。到公元前8世紀,終于逐漸形成了以巴爾干半島、愛琴海為中心的希臘城邦文明。
古希臘人將他們極大的熱情和創造力都投入到神廟的建設當中。和古埃及不同,希臘的神廟是神在人間的住所,因此神廟內部安放神像,卻沒有供人禮拜的空間。舉行祭祀的地方在神廟外,因此建筑的重點也在外部。早期的希臘神廟是長方形的廳,三面是墻,剩下一面是出入口。后來為了保護墻面免受雨水侵蝕,希臘人又在神廟最外面加了一圈柱廊,這種圍柱式神廟就成為希臘神廟的典型形制。因此神廟最重要的造型特征和區分方式就是柱廊所采用的柱子的造型,即所謂的柱式。
柱式,其實不僅僅是柱子或柱頭的樣子,也包括柱間距、柱子排列方式、檐口樣式等,是一個整體的概念,體現整個建筑各個部分以及各部分和整體之間的比例、節奏和秩序。柱式不僅是希臘建筑的核心,更是西方古典建筑的核心。自公元前7世紀起,古希臘建筑開始由原本小規模的木結構建筑向大規模的石頭建筑發展,同時一起發展的還有柱式。

古希臘多立克柱式草圖
古希臘早期建筑中,最理想的是多立克柱式和愛奧尼柱式,后來愛奧尼柱式又衍生出了科林斯柱式,這三種柱式也就共同支撐起古希臘建筑的藝術殿堂。
最先興起的是多立克柱式。這種柱式產生于多利安人居住的希臘南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地區,可能和邁錫尼甚至埃及的柱式有一定聯系。多立克柱比例較粗壯,包括柱頭在內的柱子高度是底部直徑的4~6倍,象征男人。相傳,建筑師測量了希臘男子的身高和腳長,確定了這種柱子的柱高柱徑之比。多立克柱式一般都直接立在臺基之上,沒有柱礎。臺基有3層臺階,環繞建筑一周,這樣就很好地緩解了建筑的突兀感。由于臺基的3層臺階一般比較高大,不適合人們通過,所以,在臺基上還設立了單獨通道,方便人們進入建筑內部。
多立克柱柱身有20道半圓形凹槽,凹槽與凹槽之間呈棱角狀。柱子下粗上細,中間稍稍膨出,呈現受力后自然形成的弧度,看上去十分生動,充滿力量感。多立克柱式的另一個特點是柱頭有倒圓錐臺,作為由柱子向額枋(相當于梁)的過渡,圓錐臺沒有裝飾,十分簡潔。多立克柱式的檐部分量比較重,高度大約是柱高的1/3。檐壁部分由三隴板和隴間壁構成,其中三隴板原是木結構建筑中遮擋木梁端頭的一個裝飾構件。可見在多立克柱式中,還能看到早期木結構房屋的一些痕跡。
多立克柱式建筑的巔峰之作是雅典衛城帕提儂神廟。現在我們站在神廟前面,看著白色高大的柱子,會覺得異常肅穆和莊嚴。其實,多立克柱式建筑并非原來就是如此。要知道,神廟建成的時候,除了周圍眾多栩栩如生的雕塑之外,神廟的柱子以及廟頂的裝飾構件都會被涂上絢麗多彩、奢華耀眼的顏色。只是經過了近3000年的滄桑之變,神廟的浮華絢麗都被洗去了,只剩下堅固挺拔的多立克柱聳立在那里,讓我們唏噓感慨。
第二種柱式是愛奧尼柱式。愛奧尼柱式源于小亞細亞沿海愛奧尼亞人生活的地區。愛奧尼亞人是古希臘與多利安人并立的另一部族。由于靠近西亞,愛奧尼柱式受到西亞地區裝飾風格的影響。柱子比較細長,柱高是柱子底部直徑的9~10倍。柱間距比較寬,約為2個柱底部直徑。
愛奧尼柱最具特點的部位就是柱頭,兩個對稱向下卷的渦卷裝飾,看上去像是女性的發卷從內綻放,比多立克柱式復雜。柱頭和柱身之間有一個明顯的雕刻線腳帶。柱身有24條圓凹槽,但凹槽與凹槽之間比較平滑。柱子整體下粗上細,但柱身弧度不太明顯。不同于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有線腳豐富的柱礎,一般分為三個部分:最底部的方形柱基(原本是圓柱形,后來為了突出柱礎和柱身的對比,演變為方形)、一個或兩個旋狀構件組成的凹弧線腳、最上層與柱身相連的圓盤線腳。愛奧尼柱式的檐部比較輕盈,只有柱子高度的1/4。額枋部分是三級逐漸輕微出挑的線腳裝飾。檐壁沒有三隴板和隴間壁,取而代之的是連續的橫向浮雕裝飾。
相比于多立克柱,愛奧尼柱式整體風格更加華麗豐富、纖細柔韌,代表了女性。愛奧尼柱式的典型代表有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和伊瑞克提翁神廟。
科林斯柱式是希臘古典建筑中最晚出現的柱式,出現于公元前5世紀。相傳希臘雕塑家卡利馬庫斯在科林斯看到一位少女墓前的花籃和周邊的茛苕獲得靈感發明了這種柱式,于是科林斯柱式就由此得名。嚴格來講,科林斯柱式并不是獨立的柱式結構,而是由愛奧尼柱式衍生出來的。因此,科林斯柱式與愛奧尼柱式各個部分都非常相似,唯有柱頭將經典的渦形裝飾改為茛苕葉紋裝飾。茛苕葉層層疊疊,交錯環繞,其間夾雜著繁茂的卷須花蕾。這個設計看上去更加華麗,就像是一個花籃被放置在了柱子頂端。由于茛苕葉的裝飾環繞整個柱頭,因此科林斯柱式彌補了愛奧尼柱式不能側面欣賞的缺陷,真正做到了從各個觀賞角度都可以欣賞,更具觀賞性。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有代表性的科林斯柱式古希臘建筑是雅典的宙斯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