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18.3章 千古英靈安在 尾
- 知否:奮斗在廣陵侯府
- 帆船居士
- 3491字
- 2025-02-06 00:01:00
以下是大周歷史梗概:
大周的建立者是郭姓天子,郭天子即位是一場意外,在位數(shù)年間讓混亂的局勢緩和下來。
第二任天子是世宗郭(柴)某人,他是郭天子的外甥,一生南征北戰(zhàn)功業(yè)斐然,敢于打破河北與河?xùn)|人對禁軍的壟斷,把原有禁軍編入殿前司,利用戰(zhàn)勝紅利另外組建一批侍衛(wèi)司禁軍。
侍衛(wèi)司的禁軍面向當時周國全境和全天下英雄豪杰開放,廣陵李氏的兩位老祖宗李綱李紀就是這一時期獲得潘美推薦通過世宗面試后從賣鹽的變成軍職。
世宗北伐時不幸病故,不巧的是北伐之前,世宗唯一的兒子也病故。由于五代時期形成的藩鎮(zhèn)傳統(tǒng),殿前司和侍衛(wèi)司各自推舉出領(lǐng)袖角逐天子之位。
最終趙家老大技高一籌,通過種種手段瓦解了人馬來源于四面八方的侍衛(wèi)司,侍衛(wèi)司首領(lǐng)李重進含恨自殺。
李家老祖宗是南方人,即便是侍衛(wèi)司中,南方人也是弱勢群體,在這一輪屬于陪跑的。卻因禍得福,成了趙大清洗侍衛(wèi)司核心層時提拔起來的原邊緣派人物。
分到了自己的核心禁軍部隊——侍衛(wèi)司下屬黑槊龍驤軍左右?guī)罹V領(lǐng)左廂兵馬使,李紀領(lǐng)右?guī)R使。
(從領(lǐng)的部隊編制上可以看出來地位差距。李家兩個府加在一起才能經(jīng)營一個龍驤軍,且只有一萬六千人,相當于一家只領(lǐng)八千。而后來與李家結(jié)親的曹國公府老部隊鶴翼伏波軍一個軍就有兩萬人的編制。)
雖然清洗了侍衛(wèi)司,但是趙大畢竟不是篡位,他完全遵照當時的“禁衛(wèi)軍繼承法”推舉上臺,具有合法性,所以他不能明著另立新朝,而是把郭姓天子尊為太祖,恢復(fù)了第二任的柴姓。
這樣一個姓郭,一個姓柴,自己姓趙,大家姓都不一樣,可不就是正常即位嗎?郭天子絕后,柴天子還有族人在,趙大出于政治考量和私人情感,從柴家族人中過繼了一個孩子給世宗,從此留下柴皇一脈。通過這個舉動也能安撫柴天子的舊臣,改良自身合法性,減少政治阻力。
也因為這場繼承過于輕松順利,趙大接手時順便繼承了前面兩位封賞的勛臣階層,他又要對自己的小弟大封賞。
于是大周的勛臣從一開始就顯得高配且龐大(這一點類似李淵時期接納承認了一堆隋朝封爵)
等到后面趙大平滅南唐,又冊封了一批南征勛臣(包括李家的兩位祖宗時為廣陵縣伯李綱,江都縣伯李紀,冊封時都沒混上杯酒就被收走了黑槊龍驤軍的兵權(quán)。)。
太祖朝(趙大活著的時候沒想當太祖,趙二給他弄上的,也不知道有沒有嘲諷趙大合法性的意思。亂世臣子們捏著鼻子認了。)的勛臣共計有五位異姓王,十九位國公,四十二位侯爵,一百一十五位伯爵。
太祖時期,通過杯酒釋兵權(quán),拿走了最后一批老弟兄手中的禁軍與廂軍軍權(quán)。
作為交換,允許公侯伯們在交出兵權(quán)時,可以享有公爵不超過四千人,侯爵不超過兩千五百人,伯爵不超過一千五百人的親兵部曲隊伍。異姓王的部曲與公爵規(guī)格類同。
所以太祖時期,理論上勛臣們共有172500+105000+96000=373500私兵的合法編制,并允許為這些兵配備重甲。
而太祖本人提領(lǐng)的親信禁軍不過十萬人,又收編了各家上交的禁軍廂軍整編后留下了十幾萬人,到太祖末期總共二十余萬禁軍還沒完成整編。
從表面上看,勛臣集團手中的總兵力超越皇帝,所以他們在朝中舉足輕重,太祖朝很有一種貴族共和的味道。
但太祖也不是吃素的,因為勛臣中有大量的前朝貴族,那些貴族能得到的私兵編制被大大壓縮,而且領(lǐng)不到實際軍職。所以在太祖朝,勛臣們實際的私兵數(shù)量也就二十萬左右。
即便如此,對于只能相信十萬親信禁軍的太祖來說,也是個沉重的議價砝碼。
太宗時期,通過伐蜀,伐北漢,伐幽云不斷擴編禁軍部隊,并且拉著公侯伯的私軍上戰(zhàn)場消耗。
一度加強了皇權(quán),但是雍熙北伐的失敗讓禁軍受到重創(chuàng),太宗的威信受損,而勛貴集團也遭遇第一次重大傷亡,大部分第一代貴族或戰(zhàn)死,或傷重而亡(初代廣陵侯李綱因傷不治,病逝于汴京。)。
北伐失敗后太宗皇帝信心受挫,產(chǎn)生心理問題,生怕被老爹和大哥泉下問責,在興國公主的勸諫下保全了太祖一系的子孫,送到各地擔任小官,沒詔令不得入京。
但是太宗朝的北伐并非毫無碩果,另一路周軍拿下云朔代三州,將河?xùn)|防線向北大大的推進一步。引來遼軍其后近二十年的攻打。
太宗遣令國公,英國公,修國公等國公或合力在云州抗敵,或輪換駐守,又派遣大量公侯伯進駐河?xùn)|,從而形成了面對幽州的河北駐防勛貴和鎮(zhèn)守云州前線的河?xùn)|駐防勛貴兩大派系。無形中將勛臣一分為二。
(在這里我修正了英國公府的地位,他家只是河?xùn)|勛臣派系的大佬之一,在仁宗末年,河?xùn)|幾大國公府相機墮落,只有英國公府尚且強力,
于是成為河?xùn)|系勛臣中名望最高的公府。而不是劇中所描繪的好像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一般的地位。這種設(shè)定過于女頻,我直接改了。)
其后太宗又派遣二代曹國公李繼隆,二代魯國公曹弁帶領(lǐng)兵馬出征西北,降服銀夏靜難軍,奪下靈州和蘭州。相比于大宋,武德更加充沛的大周獲取的版圖顯然更大一圈。
太宗時期,勛臣的話語權(quán)弱于太祖朝,但并不多,太宗主要靠政治手段分化拉攏。太宗用政治手段消除了大約一半的勛爵門戶,為后面的真宗整合勛臣集團鋪平了道路。
同時嚴格管理各家的私兵,收繳了私兵部曲的鎧甲,任何想要使用鎧甲的府邸必須申請批準,除爵爺本人外不得私藏。
真廟時期,派遣曹國公李繼隆攻占涼州并鎮(zhèn)守之,魯國公收兵回朝。沒想到靜難軍在遼國支持下開始叛亂。
真宗調(diào)遣魯國公之弟曹瑋駐延州,姐夫二代廣陵侯李定出鎮(zhèn)靈州,從那時起,涼州曹國公府,靈州廣陵侯府成為北方邊防的第三大勛臣派系——河西駐防勛貴。
至此勛臣從初始的北方——南方勛貴對立,到北方南方對立仍然存在,又被到處調(diào)動形成河北河?xùn)|河西在京四個勛臣大派系。錯綜復(fù)雜讓人頭暈。
而勛臣按照皇家的設(shè)計,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比如廣陵侯府的聯(lián)姻對象除了淮南士子官宦家族,在勛臣中只與南方貴族,河西貴族聯(lián)姻。河?xùn)|河北汴京的概不考慮。
江都侯府鎮(zhèn)守真定,長期與河北貴族,南方貴族,淮南士子聯(lián)姻,河?xùn)|河西汴京的概不考慮。
勛臣的力量在一次次派系分拆重組中始終不能凝聚,自然也不能威脅皇權(quán)。但真宗時期勛臣的話語權(quán)大于被竭力扶持的文臣。
事情的轉(zhuǎn)折點在遼國太后蕭燕燕發(fā)起的南征作戰(zhàn)。除了廣陵侯府(南方人,勢力小,信任度高)在內(nèi)的少數(shù)幾個勛爵府。絕大部分勛爵府盡起兵馬跟隨皇帝親征河北。
包括江都侯府在內(nèi)的大部分府邸傷亡慘重,公爺侯爺小公爺小侯爺戰(zhàn)死的不勝枚舉,勛臣的私兵也傷亡巨大。
真宗皇帝在戰(zhàn)后抓住機會,一方面故意拖延還殘留有勛臣影響力的禁軍部隊補充。一方面優(yōu)先讓趙家的上四軍齊裝滿員,趁著勛爵府幾乎都受到重創(chuàng)的有利時機,推動一批府邸棄武從文(比如齊國公府)。
連立下大功,將靜難軍余孽剿的抱頭鼠竄的姐夫李定也被真宗找機會卸下兵權(quán),回家養(yǎng)老。西夏李家因此躲過滅門之災(zāi)。
在真宗后期,勛臣集團的私兵總兵力已經(jīng)下降到十萬以下,再也不復(fù)舊觀。文官在真宗的扶持下,趁著勛臣幾乎一口氣送掉兩代人的機會崛起。
真宗封禪泰山的動機,很可能不是因為擊退了遼人,而是徹底馴服了勛臣集團,穩(wěn)固了皇權(quán),以此作為堅持封禪的內(nèi)核原因。
仁宗時期,徹底將軍隊管理交給文官,勛臣連樞密院都不能把持,所有樞密使和樞密副使由進士出任。
不過也刻意提拔幾個中進士的勛臣家族子弟進入樞密院系統(tǒng),他們中出了樞密副使(三代廣陵侯李勤,上錯花轎嫁對郎男主之一,真宗朝一甲進士,托孤重臣,保護仁宗登基親政,親政后第一年被踹回家退休,元昊造反后重新啟用,開赴靈州)。
樞密使(顧偃中,上錯花轎嫁對郎男主之二,歷任地方及樞密院官職,官至樞密使,真宗朝進士,也是官家伴讀襄陽侯的堂弟,倍受信賴,受封忠毅伯。)
仁宗時期,勛臣話語權(quán)衰落,私兵被主動裁撤節(jié)省費用以供貴族享受,但仍受尊重,樞密院的人員設(shè)置中必有一名出自勛臣之家,很幸運仁宗有足夠的勛臣子弟進士可用。
到趙宗權(quán)時期,他之所以一開始就要顧廷燁襲寧遠侯爵,又拉攏英國公。就是為了在南北兩邊的勛臣中都有自己人,方便穩(wěn)固皇權(quán)。這也是趙家歷代天子的傳統(tǒng)。
比如太宗親近李繼隆(當時李繼隆很年輕,父親早死,勢力不強但是爵位高關(guān)系硬)
真宗親近勇毅侯(太宗時期由軍官直接冊封的侯爵,與太祖朝及之前的舊貴族不是一路人,還是金陵人,屬于南人貴族,不強勢)
劉大娘娘時期繼續(xù)信任勇毅侯,恩養(yǎng)勇毅侯獨女,又扶持起廣陵侯世子李勤,拉攏廣陵侯府(南方人,黨羽不多且軍力猶存。)
仁宗親政后親近襄陽侯(南方人,黨羽不多,伴讀,從小關(guān)系好)
主角所處的大時代,就是這樣一個混沌的過渡時代,勛臣們?nèi)毡∥魃降栠€沒有落山。文臣已經(jīng)崛起,但還沒有建立心理優(yōu)勢和絕對的實力優(yōu)勢。
皇權(quán)已經(jīng)成為徹底的控股方,小心翼翼的掌握著文武之間的平衡,甚至仁宗在后期開始注重培養(yǎng)新一代勛臣,希望把勛臣力量扶植起來一些,好平衡越來越強勢的文臣。
在主角這一代勛臣手中,隨著邊境的逐漸穩(wěn)定,朝廷沒有繼續(xù)開邊的意思,自家的侯府該選擇什么樣的道路,何去何從就成為這一代人必須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