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18.2章 千古英靈安在 下
- 知否:奮斗在廣陵侯府
- 帆船居士
- 3060字
- 2025-02-06 00:00:00
李爽在殘破的軍陣中艱難的聚集四百多名殘兵重新結陣,
還未穩當就迎來了大股夏軍衙兵的沖擊,
最前面的鄉勇有不少人丟了兵器,顧不上尋找合適的兵刃,
一陣趟地刀姿勢就滾到夏軍腳下,拔出身上的匕首對著甲縫就戳進去,
這些英勇的士兵亡命突擊有效阻擋了夏軍的腳步,
被這些不要命的猛人震撼,夏軍前鋒士兵出現了猶豫躊躇,
趁著這個時間,四百周軍結成了新的陣型,
沒有兵器的也在地上隨便撿拾一把,依照長短兵器分工迅速整隊。
直到更多的夏軍殺上來,四百多人毫不畏懼,
與數倍于己的敵人決一死戰。
像這樣的場景在淮南軍中非常普遍,
即便草受重創,在李家優秀的軍官團帶領下,淮南兵迅速恢復組織,
即便元昊在這個方向增兵一萬,也沒能壓垮淮南兵的斗志與抵抗。
他們用自己的信念和武器,堅持到了馬戶騎兵的到來,
馬戶們補充了戰馬和兵刃,
直接在馬上用強弓對著突入進來的夏軍攢射,
遠射近鑿,一塊一塊的清理,
讓彼此孤立的大小陣型重新建立聯系。
這些馬上馬下全能的戰士戰斗力遠高于鄉勇組成的淮南兵,
更高于對面的夏軍衙兵,隨著龍驤軍援兵和馬戶的支援,
淮南兵逐漸封堵好缺口,收縮了防御范圍。最危險的一段時間終于過去。
淮南兵在浴血奮戰,黑槊龍驤軍同樣困難,
淮南兵那邊打開了缺口,為了牽制住龍驤軍,
在元昊的強令下,夏軍對龍驤軍陣線的沖擊更加瘋狂,
派出一千五百斧兵后,龍驤軍的兵力同樣吃緊,
李釗明白到了關鍵時刻,
李銅,李琦,李鸞帶著江都侯府的親兵和全部的軍預備隊分頭救場,
許多陣地數易其手,無論涌入多少敵軍,江都侯府的公子們都舉著鞭锏斧錘硬生生把他們打出去。
戰況最激烈的地段,敵我反復交手,兩軍尸體疊了一層又一層,幾乎成了一處高坡。
李銅,李琦先后戰死,李鸞身負重傷被親兵們拼死搶了下來。
江都侯府的建字輩小侯爺們也傷亡慘重,
被侯府兄弟子侄亡命打法所鼓舞,
即便激戰近五個時辰,龍驤軍將士照樣奮不顧身,
元昊想要牽制住龍驤軍,卻反過來被龍驤軍率先打出了缺口。
六萬衙兵,原本三萬在龍驤軍這邊,三萬在淮南兵那邊。
淮南兵被沖破后,元昊一邊命令從龍驤軍當面調走近萬衙兵去淮南軍突破口。
一面強令剩下的不足兩萬衙兵瘋狂沖擊龍驤軍陣線。
瘋狂就意味著不穩定,持續的瘋狂積累持續的不穩定,
龍驤軍的訓練度原本就高衙兵一頭,衙兵發瘋一陣后,終于后繼乏力,
李釗抓住戰機命令發起全線進攻,
龍驤軍將旗隨著護旗方陣猛烈前插,
護旗兵們一邊用武器蕩開敵人的攻擊,一邊奮力高呼“龍驤軍,做先鋒!”
這是開國時期傳下來的龍驤軍戰吼,
一代代龍驤軍人無論是好是孬都刻入靈魂一般的記得。
一桿長槊槍出如龍破開對面的防御,
“龍驤軍,做先鋒!”李釗模糊的臉模糊的聲音從頓項中傳出,
當面不足一萬的衙兵再也抵擋不住,崩潰迅速發生。
元昊久經沙場,很快看出來調兵的不妥,
作為一個梟雄,他不能沒有大軍,
目前左翼部族軍已經顯露敗相,苦苦支撐。
淮南兵的陣線始終堅韌不屈,龍驤軍反而率先打破局面,
當務之急取勝已經無方,把衙兵撤下來才是正理。
他一面傳令淮南兵方向的衙兵撤軍,
一面帶領質子軍親自馳援龍驤軍正面的殘軍,必須為大軍撤退保住官道通暢。
元昊質子軍一動,李建業顧不上悲傷,
拔劍一指“中軍護衛出擊,沿官道助力龍驤軍”
剩下一千多中軍護衛紛紛上馬趕往龍驤軍所在,
這個時候多留一個敵人都是勝利。
外面的尸體堆中,鬃靜靜的趴著,
他在戰斗中被擊暈過去,剛剛醒來,悄悄的抬頭看去,某位頭戴金盔的大帥依然在戎車上發號施令,
鬃悄悄的找到身邊不遠的一把硬弩,它的主人來不及使用它就被擊斃。
默默的上好鐵箭,鬃躲在尸體中等待機會,
終于,中軍護衛紛紛離開奔赴戰場,只剩下兩百多人護衛在戎車附近。
趁著似乎沒有人注意這邊的間隙,
鬃猛然站起,對著戎車上那個身影就是一箭,鐵箭準確的射中那個人。
反應過來的護衛嘶吼著過來將鬃砍倒,
身體上的痛苦已經消散,
鬃的思緒飄上天空“耶耶,娘,弟弟,娘子,還有那從沒見到的兒子,我報仇了”
那支鐵箭從背后斜著射入,
李建業忍住痛苦,渾身痙攣,咬牙說道
“把我綁在桅桿上,大戰未結,軍心不能亂”,
左右只能哭著照做,一邊由郎中止血,一邊將李建業捆在桅桿上,
大家左右扶住他,郎中帶著哭腔“這箭太毒了,隔著兩層甲還射入心肺,小侯爺不成了?!?
李建業說“莫哭,扶著我,我要看著元昊兵敗才安心”
此刻前線的局勢已經非常明朗,李貞李鋒的騎兵徹底擊潰部族軍的抵抗,
元昊草草收攏了兩三萬衙兵就向北撤退,各軍開始最后的追亡逐北。
李建業痛苦中露出了滿足的笑容,一字一字的最后交代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傳信靈州,我軍大勝,一切拜托韓帥”
慶歷三年五月,夏主元昊親提百萬大軍,寇掠而南,詔以勤為都部署擊之,
六月十七,兩軍會戰靈州,
自旦至暮,奮斗五時辰,
聚而潰散,散而復聚,
烈士不休,斗志俞盛,
殺傷甚重,俘斬二十余萬,
虜皆大哭而去,國威大振。
然勤受虜騎沖突,堅不移位,
慨然自若,神色剛烈,
終不免中矢而殉于其位,
將死矣,傳其胄于世子建業,
建業戴其胄,復掌大軍,
身當百難,終克其功,
功成之時亦為流失所傷,歿于戎伍。
嗚呼,賢父子盡忠王事,海內皆知,
當元昊攜陜西河東連勝之勢,
將百萬兵而來,
投鞭斷流,馬踏山崩,
士大夫震恐憂心者何其眾哉?
賢父子盡起府中精兵銳士馳援靈州,
調和番漢,安撫黎庶,
操演兵將務求其真,查驗庫藏盡求其實,
卒以九萬之眾當邊防之先,
前后兩載,轉危為安,
功為三邊第一矣。
三月后官家追贈李勤謚號忠武,贈吳國公,贈樞密使,贈太尉。追贈李建業謚號武定。
-----------------
注:大概有些知否的粉絲會很不適應本書中的設定。總是不自覺地把宋或者明的模板套在周的頭上。然后還會抱怨又不明又不宋。
趁著免費章節,與大家談一談世界的設定,和我為知否世界修的歷史。
筆者之所以創作這本書,并不是被劇情所吸引(電視劇劇情確實精彩就是了),而是被這個設定矛盾的世界所觸動。
其實不妨換個思路,不用爭執宋或者明。而是把目光投向宋之前的貴族時代。尤其是晚唐歲月,許多矛盾就豁然開朗了。
晚唐到宋,是貴族世家不斷削減,寒門庶族不斷崛起的歷史。大周完全可以看作晚唐發展出來的另一種可能。
即廣陵李氏這樣的老世家元氣大傷之余,還有一些生命力存在。開國之初的新興王朝貴族雖然接受了杯酒釋兵權,但交出的只是國家兵權。
他們在兼并統一戰爭中獲利豐厚,第一代貴族處于效仿唐朝老貴族的心態,擁有龐大的產業和部曲人口。
其中趙家皇帝相對于任何公侯都有壓倒性的實力。
但是公侯伯們擁有的私兵總量在第一代貴族時期卻超過皇家擁有的禁軍數量,官家只是全國最大的軍頭和最大的股東,甚至有時候沒有控股權。
所以這些公侯伯相對于后來通過科舉任命的文官更加高貴強勢也在情理之中。
這一時期我稱為貴族共和時代。貴族共和政體并不罕見,不說別的國家,像遼國,像西夏,像后來的滿清旗主議政,議政王會議都可以看作貴族共和的一種。
可以說在大周這個時期,從大唐分裂出來的遼夏都是貴族共和政體。周帶有這種色彩是有合理性的。
也因此歷代官家有意讓勛貴無害化,廣發恩蔭,開放勛臣子弟的科舉之路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這就是為什么既有爵位世襲,又有勛臣子弟參加科舉的不宋不明原因)。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我們熟知的冗官,為了制衡貴族子弟的權力,干脆疊床架屋,讓所有人都沒有足夠的權力,一個差事既有貴族干又有更多的寒門文官干。除了苦一苦百姓,成功沖淡了貴族在行政權中的份額。
同時逐漸重文輕武,開始有意扶持庶族文臣崛起,逐漸能夠與貴族分庭抗禮。
慶歷時代的官場就處于這個臨界點,文官的勢力很可能已經超越了勛臣,但是文官自己還沒有意識到。
勛臣們力量已經逐漸落入下風,但勛臣的威風還在,門第還在。所以這是一個重文輕武和武(勛)貴文輕交錯的混合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