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潮起潮涌作者名: 王千馬本章字數: 2219字更新時間: 2025-01-17 16:39:00
為革命,馬宗漢成“逆子”
從達善學堂畢業后,馬宗漢做了好幾件“忤逆”之事。
一是和其兄馬宗周一起報考了浙江大學堂,并均被錄取。這本是好事,但剛入學沒多久,因憤于時任學堂總理勞乃宣與學堂稽查戴克恭、學堂監舍屠元禮等人狼狽為奸,構陷學子,兄弟倆與眾同學以退學相抗爭。在告退書上署名時,馬宗周要他考慮清楚,因為這名一簽,將再難回學堂讀書。馬宗漢說:“若留下,從此只能奴顏婢膝,跪著讀書,終生做奴才。若退學,至少人格還是清白直立的。”在舉行完退學禮之后,馬宗漢走出學堂大門,止步回首,凝目在“浙江大學堂”五個字上,雖眼含不舍,但面對馬宗周是否后悔的詢問,馬宗漢輕聲卻決然地回復:“縱使不舍,亦當如此做法。”接著又吟誦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但這顯然讓馬廣函很不“開心”。他訓斥兩個兒子不安分讀書,卻去參與什么罷課活動,結果禍及自身。但馬道傳在聽聞之后,出來阻止說:“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換成你我,也做不了這等奴顏媚骨、喪失人格的事,馬宗周、馬宗漢沒錯,此事休提了。”
盡管不提此事,馬宗漢還是被勒令參加鄉試,并考取清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年生員。但馬宗漢終因志不在此而無意仕進。這一年,是他迎來次子馬元佐的一年,也是他與同志陳季安、徐蘊甫一起在離家不遠的滸山三山高等小學堂執教的第一年。在三山執教期間,馬宗漢期望以教育來喚醒民眾,拯救國家。當年社會公認三山學堂的教育質量是余姚縣最好的。在馬元佐所撰的《馬宗漢英烈事略》一文中,這樣描述他當時所為:“除常以‘異族之禍,亡國之痛’督教學生外,還多次從外地購求革命書刊,散發鄉里,為擴大革命影響,散播革命火種做了不少工作。”
所提到的“外地”中,大概少不了紹興的特別書局。這是由徐錫麟在紹興鬧市所開的書店,經銷東西方各國新書及進步書刊,除了以此傳播革命思想之外,顯然還用來“物色豪杰”和“暗中聯絡散開在浙東各地的英雄豪杰”。這位紹興東浦鎮人,正是光復會的早期成員。后來,徐錫麟又介紹秋瑾、陳伯平,以及曾數次救下孫中山性命、與秋瑾并譽為“中國三女杰”的尹維峻兩姐妹入會。這讓光復之火薪火相傳。
正是因為特別書局,馬宗漢和徐錫麟有所接觸,并對時政弊端進行過深入交流。馬元佐寫道:“1905年9月,聞徐錫麟在紹興創辦大通學堂,先父曾前往入學,并參加了光復會。”由于馬宗漢本身學歷較高,又有練武和從事教育的經歷,所以在大通學堂頗受重視,既是學員,也是助教,“1906年1月,為廣結同志和學習軍事技術,又隨徐錫麟、陳伯平等東渡日本。后因清政府駐日使館阻撓,學習軍事的目的無法達到,而留日學生中,相得的愛國志士又不多,便于5月間與徐錫麟、陳伯平聯袂回國”。
也正是在日期間,同為光復會成員的陶成章與龔寶銓、陳志軍、陳魏四人憤而剪去發辮,表示與清廷勢不兩立。馬宗漢等人受到影響,也紛紛剪去長辮。不過,在剪之前,馬宗漢面容嚴肅,轉身向北,抬右手朝北戟指三下:“北指者,北即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表示從斷辮之刻起此生便交付革命大業,將與韃虜作生死決斗矣。”又轉身向西三鞠躬:“西向鞠躬者,是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有所不忍,請父母諒解孩兒苦心。”然后剪子交右手,一剪落下,發辮已落在左手中。此事在歸國后為馬廣函所知,又急又怒,欲送其子到官府接受處罰,后為馬道傳阻止而作罷。只可惜,這份來自祖父的愛,終究不久。
馬元佐寫道:“先父原擬在家稍作休息后,再去德國學習陸軍。不意適逢祖父病逝,無法成行,從此深處陋巷,難有作為。先父自稱這段時間‘真似日坐薪火之中’。因而當清廷為緩和民意、分化革命而佯稱準備立憲時,他立即挺身而出,一面撰文揭露其陰謀,一面與當地上層分子公開辯論,言辭犀利,銳不可當。”
如果說,馬宗漢上述行徑像是個“逆子”,讓馬廣函坐立難安,但這個兒子也有“謹遵父命”的時候。比如從達善學堂畢業之后,馬宗漢便與岑鼐庵之女成婚,也正是這難得的一次“謹遵父命”,給他帶來了短暫生命中難得的福氣。這位岑氏夫人生于1885年,比他小一歲,性寧靜,善女紅,但也讀過書,能識文斷字。更重要的是,她深明大義,對丈夫日后投身革命的選擇,從不阻攔。在馬宗漢資金困難時,她甚至主動拿出自己的私房錢和首飾,給馬宗漢作路資并購買武器彈藥。此外,當她看到馬宗漢歸國后頭頂僅剩一頭整齊的短發,雖然驚慌,但還是深信自己的丈夫是不會做壞事的。但為了安全計,她還是幫助丈夫做了一條分量輕一點的辮子,牢牢地縫在帽子里,好遮人耳目。
也就在馬宗漢與人辯論立憲、革命之短長時,傳來了好消息:徐錫麟通過捐官打入官場已初見眉目,將以道臺銜分發安徽。這也意味著,清政府內部被打入了一顆致命的“釘子”。盡管有人邀請馬宗漢重游日本,但他堅辭不去,因為“他國究非用武之地”。他所做的工作,是協助主持浙江方面大局,同時,擔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的秋瑾積極組織義旅,俟徐錫麟在安徽站穩腳跟,即赴皖相助。
日后,章太炎在《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傳》中提及:“浙江所以多義旅者,宗漢力也。”陶成章《浙案紀略》中卷也有類似提法。根據《馬宗漢傳》的描述,秋瑾在浙、皖一同舉義之前,曾多次到馬家路會晤馬宗漢,并在馬家用過飯,對岑氏夫人做的蔥油鯽魚、清蒸土步魚、醋蟶、蘭鳳酸菜湯贊不絕口。岑氏夫人對秋瑾的印象則是,個子不高,容貌端莊秀麗,舉止俊雅灑脫,穿男裝、著皮鞋,會騎馬,沒有一般女子的忸怩害羞,談吐得體,不讓須眉。這也讓岑氏夫人覺得秋瑾是干大事業的非尋常女子。
為革命捐軀的時刻,很快就要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