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封神:講透《封神演義》背后的真相與人心
- 卞恒沁
- 3062字
- 2025-01-17 14:47:35
03 為什么要立《封神榜》?
元始天尊賜給姜子牙的那一卷《封神榜》,是理解《封神演義》的關(guān)鍵。
好端端的,為什么要立《封神榜》?
為什么要大費周章,進行這一場封神活動?
這源于一場復雜微妙的博弈,原著對此有一段云里霧里的描述:
話說昆侖山玉虛宮掌闡教道法元始天尊因門下十二弟子犯了紅塵之厄,殺罰臨身,故此閉宮止講。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稱臣,故此三教并談,乃闡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布雨興云、善惡之神。此時成湯合滅,周室當興,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將相之福,恰逢其數(shù),非是偶然。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間必有名世者”,正此之故。(《封神演義》第十五回)
這一段令人費解,原因是黑話太多,又沒有詳解。下面我就來一一為你解釋。
元始天尊門下十二弟子,也就是《封神演義》中所謂的闡教十二上仙:廣成子、赤精子、黃龍真人、懼留孫、太乙真人、靈寶大法師、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這十二位的原型來歷,我在后面的篇章中還將細說。
這十二位上仙犯了“紅塵之厄”,這“紅塵之厄”又是什么?簡單說來,就是十二位上仙要到紅塵俗世經(jīng)歷一番殺伐歷練,因此說他們“殺罰臨身”。這里所謂的“厄”,類似佛教說的“劫數(shù)”,并非已經(jīng)發(fā)生的禍事,而是注定要到來的災(zāi)難。
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里有一個片段,闡教十二上仙在玉虛宮中端坐,周邊血霧繚繞,血霧中隱約可見士兵們相互攻殺,這里描繪的就是“紅塵之厄”。這對應(yīng)到故事中,就是在說十二上仙注定要參與興周滅商的人間大戰(zhàn)。元始天尊因為紅塵之厄即將來臨,所以“閉宮止講”,讓弟子們潛心修煉,準備迎接劫難。
后面又是一句沒頭沒腦的話:
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稱臣,故此三教并談,乃闡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
昊天上帝是誰?這是商周神話中就已存在的主宰萬物的最高神。后文中還將細講。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稱臣,這里的“仙首十二”是否就是前面說的闡教十二上仙,這個有爭議,但這個爭議不重要。我傾向于認為仙首十二就是十二上仙,這個不用想得太復雜。《封神演義》的作者長于架設(shè)結(jié)構(gòu),短于打磨文字,所以經(jīng)常留下一些文字紕漏,引人爭論。這些爭論大多沒有原文依據(jù),不提也罷。
昊天上帝為什么要令仙首十二稱臣?結(jié)合后來元始天尊的反應(yīng),一般認為是天庭人手不夠,昊天上帝想把元始天尊的玉虛宮收編,類似某些機關(guān)人手不足,就要收編下屬事業(yè)單位。元始天尊當然不干——我在我的玉虛宮是老大,為什么要給自己找個上級領(lǐng)導?于是他就耍了個滑頭,找來截教和人道,搞了個“三教并談”(這里的三教也有問題,按《封神演義》后面的說法,三教應(yīng)該是闡教、截教和西方教,前后沒對上,這也是作者的文字疏忽),列出一份共分八部、包含三百六十五個成神編制的《封神榜》。這樣成神的指標就不能讓闡教一家來完成,截教和人道也得共同完成任務(wù)。成神聽上去是美事,為什么元始天尊要拿出來分享呢?因為成神就要死人,闡教弟子要死掉才能上《封神榜》。元始天尊就覺得,不能光死我闡教弟子啊,截教和人道你們也來分擔點指標吧。恰好正趕上人間“成湯合滅,周室當興”,這就是創(chuàng)造死魂靈,完成指標的機緣。
總結(jié)一下:昊天上帝手下缺人,想要收編元始天尊的玉虛宮,但元始天尊耍滑頭,和截教、人道(在小說后文中實際是西方教)搞三方會談,共同擬定《封神榜》,把人間的商周大戰(zhàn)變成了天界的大型招聘會。
這就又有個問題:截教等勢力憑什么要配合?這涉及成仙指標的問題。
闡教、截教都有不少弟子,這些弟子素質(zhì)參差不齊,難保都能成仙。那些素質(zhì)太差、嚴重拉低升仙率的弟子,也需要一個出路。讓他們參與商周大戰(zhàn),死后上《封神榜》,在天庭謀一個鐵飯碗,也不失為一個好去處。這里我們其實可以看出《封神演義》作者的人生觀和擇業(yè)觀:第一等的選擇是自己有本事,做自由職業(yè)(成仙),且自逍遙沒人管,美滋滋;第二等的選擇才是進編制,端鐵飯碗(成神),衣食不愁,地位也有,就是沒了自由,要聽天庭的使喚。這種觀念在官本位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顯得非常清新前衛(wèi)。所以很多學者據(jù)此猜測《封神演義》的作者是明朝后期的江蘇道士陸西星。
明朝后期江南地區(qū)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許多儒生不愿去擠科舉做官的“獨木橋”,選擇下海從商。明朝歙縣豐南的地方志《豐南志》中就說:“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賈而成功也十之九。”意思是說,讀書人當官能成功的只有十分之一,去經(jīng)商能成功的卻有十分之九。這也很正常,科舉考試錄取率極低,但讀書人能寫會算,又懂得結(jié)交官府,經(jīng)商成功的概率比當時普遍不識字的一般百姓更高。眾多讀書人抵擋不了經(jīng)商的誘惑,也就不難理解了。陸西星是江蘇興化人,又是道士,思想作風大概比一般讀書人更飄逸。他推崇自由身,厭棄鐵飯碗,這是時代、地域和個人三重因素使然。
最后再說一個很多朋友關(guān)心的問題:負責主持封神的姜子牙,為什么自己上不了《封神榜》?人死了才能上《封神榜》,姜子牙既然活著主持了封神,《封神榜》上當然沒他的位置。
那你可能會問:姜子牙給自己預留一個席位,等自己死了再上任,行不行呢?
民間確實有各種傳說,比如說姜子牙本來把玉皇大帝的位子留給了自己,封神封到玉皇大帝時,眾人問姜子牙誰來坐這個位子,姜子牙不好意思說正是在下,只得含糊其詞地說“有人坐,有人坐”,結(jié)果一個叫張友仁的部將興奮地跳出來受封,還說:“謝謝啊,給我這么大一餡餅!”
這當然只是個段子。
河北萬全縣地方志《萬全縣志》中還有這么一個說法:姜子牙封神完畢,天帝甚喜,決定給他封一神位,然神位已滿,無位可封,只得將姜子牙封到墻角,做墻角之神。于是后世百姓筑墻完畢,總要在墻角手書四字“太公在此”。這也是從《封神演義》中衍生出的民間傳說,可見其在民間影響之大。
拋開這些傳說,回歸《封神演義》小說原文,姜子牙不能給自己封神,這事也并沒有那么玄乎。前面說過,《封神榜》是三教聯(lián)合制定,元始天尊蓋章認證的,姜子牙只是一個執(zhí)行者,他哪有權(quán)力在《封神榜》上動手腳呢?而且姜子牙在《封神演義》中的人設(shè),是一個資質(zhì)平庸、仙緣淺薄之人。按原著中元始天尊的評價,就是“你生來命薄,仙道難成,只可受人間之福”。可以想見,姜子牙平時學習成績應(yīng)該不太行,不然班主任元始天尊也舍不得讓他下山。而且姜子牙面對封神重任,還苦苦哀求:“望老爺大發(fā)慈悲,指迷歸覺,弟子情愿在山苦行,必不敢貪戀紅塵富貴,望尊師收錄。”元始天尊于是板起臉來:“你命緣如此,必聽于天,豈得違拗?”姜子牙下山以后,日子也一度很悲催,做啥生意都虧。所以電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讓黃渤來飾演姜子牙,他的扮相也是個糟老頭子。觀眾們可能覺得不習慣。其實,這雖然不符合歷史上姜太公的形象,但和《封神演義》中的姜子牙倒頗為吻合。
按照《封神演義》的宿命論觀點,姜子牙既然已經(jīng)命定了“只可受人間之福”,那自然不能成神,更不能成仙。不過,一個資質(zhì)平庸的闡教弟子,趕上了封神的機遇,就可以成為“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享將相之福,這也說明《封神演義》的世界觀就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天地不仁,萬物芻狗。只為了天庭能夠辦一場大型招聘會,便惹出“鹿臺聚斂萬姓苦,愁聲怨氣應(yīng)障天”,惹出“太白旗懸獨夫死,戰(zhàn)亡將士幽魂潛”。就連獨夫民賊紂王,死后也封了天喜星,專管人間婚配嫁娶之事。
因為天地眼中,本就無善無惡,只是人間兩派立場有別而已。
沒有立場之別,如何掀起人間大戰(zhàn),打得血流漂杵?
不能掀起大戰(zhàn),又如何批量制造幽魂,充實天庭隊伍?
但如若站在人間立場來看,只是可憐了多少無辜的黎民百姓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