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一敗再敗

正當李景隆積極布置防線,等著阻擊朱棣時,突然接到情報:“朱棣攻下大寧,寧王附逆,敵軍兇威正盛。”李景隆雖然狂傲,但他也不傻,叛軍本就由精銳組成,現在又有朵顏三衛相助,如果正面交鋒,恐怕難以迅速克敵,所以他用了一個計謀,派出副將率領一支騎兵繞道埋伏在朱棣大軍的身后,等雙方大軍交鋒后,這支騎兵再從背后殺出,將朱棣夾在中間。

從理論上講,這招很厲害。想當初秦國的殺神白起就是用這招攔腰斬斷了趙括的大軍,最終將他團團圍困。可從現實來看,這招并不高明,因為朱棣在擊敗耿炳文時就用過這招,現在李景隆故技重施,朱棣怎么可能不設防呢?

不出意料,這支騎兵部隊被朱棣打了一個反伏擊,全軍覆沒。當朱棣審問俘虜,得知這是李景隆的安排時,笑著說那不過是個紈绔少年,朝廷連這種人都敢重用,自己獲得最終勝利的機會更大了。

李景隆得知騎兵部隊全軍覆沒后也沒說什么,只是穩扎穩打地布置陣型,既然計謀不成,那就面對面硬扛吧。李景隆的中軍駐扎在鄭村壩,此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李景隆布置的戰場卻是在離此處不遠的一片開闊地,因為朝廷大軍人數眾多,精銳程度又不及叛軍,所以在開闊地上交戰對朝廷大軍更為有利。

朱棣有了寧王相助,自信心爆棚,哪怕人數少于對方,也并不覺得自己會敗,所以當他發現朝廷大軍的陣型之后,根本沒有過多猶豫,便立刻率軍沖了過去,慘烈的廝殺就此展開。

朱棣希望憑借一股氣勢沖垮大軍,起初確實卓有成效,但大軍畢竟人多勢眾,隨著時間的推移,叛軍雖然還是能夠進行有效殺傷,但朝廷大軍的士氣卻有了明顯的回升,局勢開始朝著不利于朱棣的方向發展。

眼見已經陷入了不利局面,朱棣卻并不慌張,反而開始且戰且退,軍隊不斷分割,由原三衛的中低層軍官帶領分散突圍。朝廷大軍受到的壓力逐漸緩解,于是開始反攻叛軍。由于朱棣已經將己方軍隊不斷分割,所以朝廷大軍的陣型也逐漸變得凌亂,看到這個情景,原本坐鎮中軍指揮若定的李景隆有些著急了。朝廷大軍的單兵素質本就不如叛軍,如果是軍陣對碰還好,時間長了己方自然能夠獲勝,可如果軍陣被分割成幾塊,那不就只能等著被敵人一口一口地全部吃光嗎?

念及于此,李景隆立刻開始頻繁傳令,要求大軍盡快恢復軍陣,朱棣要突圍就讓他突圍,反正咱們就常駐在北平城下,要收拾他以后有的是機會,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不急于這一時半會兒。

傳令兵的命令很快傳達至中層軍官處,中層軍官在下達軍令時,卻發現己方陣營的軍陣已經散亂,有一些部隊不聽軍令擅自追擊,甚至還有一些部隊則像土匪一樣在戰場上搶奪戰利品。李景隆頻繁下令,督戰隊斬殺了好些不遵軍令的士兵,形勢總算有所好轉,可部分陣型依然散亂,這就是極大的弱點和漏洞。李景隆當然不能對此不聞不問,于是他牙一咬心一橫,命令中軍集體出動,前去填補漏洞。

朱棣等的就是這一刻,當李景隆率領的中軍剛離開鄭村壩,朱棣立刻折返,帶兵沖殺了過來,擺出一副不活捉李景隆誓不罷休的樣子。李景隆頓時傻眼了,他從沒遇到過這種情況,于是便想帶著親軍護衛撤回鄭村壩,讓中軍主力留下來抵擋朱棣的突襲。可軍中將士一看主將帶著小股親軍后撤,以為是前方發生了潰敗,自然也想著趕快逃回鄭村壩,這樣一來亂上加亂,朝廷大軍戰敗,李景隆最終只得收拾殘兵敗將逃往山東德州。

鄭村壩一戰,李景隆對戰經驗不足的弱點暴露無遺,他在這場戰斗中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個錯誤是李景隆對戰局的掌控太弱,只能跟著朱棣的節奏打。

很多人總以為,名將之所以為名將,主要是因為他們能想出一些天才的戰術,這個說法其實不然。天才的戰術并不值錢,普通人接受一段時間的軍事訓練后,沒準還能想出更為天才的戰術。名將真正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有能力把天才的戰術轉化為現實,無論多苦多難,部隊都能夠最大限度地實施名將的戰術。

真正的名將,必然會在細節上下苦功,而不僅僅是做出一些重大的戰略部署。具體到每一位中層軍官,那就是要時刻注意自己所統帥部隊的位置,一旦出現問題應該如何補救。具體到每一位底層軍官,那就是要時刻注意友軍部隊的位置,時刻保證自己處于保護之中,也時刻能為友軍部隊補位。具體到每一個作戰小組,那就是要時刻注意指揮部的位置,永遠不能離指揮部太遠,否則一旦出現突發情況,恐怕就要身首異處。具體到每一位士兵,那就是無論做什么都要聽指揮,千萬不能各行其是,時刻注意保持心理和情感上的克制,永遠記得作戰任務,而不是逞英雄。

要同時做到這些事情并不容易,這需要進行反復的高強度訓練,如果能把這些反應訓練成基層軍官和士兵的本能,這支軍隊就會是一支無堅不摧的強軍。李景隆有著與名將類似的思維,想問題也比較周全,這種特質并不罕見,但當具體到執行層面上時,李景隆的部隊往往落實不到位,這是由于主帥的意志無法根植于基層軍官的頭腦中,自然也無法傳遞到基層部隊。

這種自上而下的傳遞通道必須時刻保持順暢,整支部隊才會有戰斗力,這也是一些基層軍官違抗軍令,立功之后照樣會被送上軍事法庭的主要原因。一旦通過違背軍令的方式嘗到了甜頭,那么大概率還會有下次,如果所有基層軍官都有樣學樣,這支軍隊的凝聚力就無從談起,一旦遭遇失敗,必然是潰敗。“令行禁止”和“軍令如山”絕不是說說而已,凡是做不到這點的軍隊,哪怕他們靠運氣打了一些勝仗,也絕稱不上威武之師。

李景隆所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他本人對戰爭的定位并不清晰,還像個愣頭青一樣由著性子做事。我們經常會在電視劇或電影中看到這樣一些橋段:某位戰友犧牲了,主角怒發沖冠,像超級英雄一樣沖進敵陣,大發神威之后中彈身亡,戰友受到鼓舞,最終獲得了勝利。

這種情況是有可能出現在戰場上的,但通常只有弱勢的一方才會崇尚這種戰斗方式。因為強勢的一方需要做的就是把握戰局主動,而不是逞匹夫之勇。犧牲了一位戰友,立刻補上去就是了,我方人多,對方人少,難道只有我方士兵犧牲,對方就不會犧牲嗎?顯然不是啊。強勢一方就要營造出一種氣勢,哪怕一命換一命,我們也玩得起,你們玩得起嗎?弱勢一方懾于這種氣勢,自然就會氣餒,雙方短兵相接時,強勢一方所遭受的傷亡很可能低于預期,因為在雙方打心理戰時,弱勢一方已經率先輸了一籌。

李景隆和朱棣交戰,他是強勢一方,需要給朱棣展示的就是己方無懼傷亡的氣勢,由于李景隆對軍隊的控制不到位,所以他多半展示不出什么氣勢。那么作為替代方案,李景隆接下來應該做的就是收縮陣型,意思就是告訴朱棣:我知道自己控制力不到位,也知道我軍的單兵素質不行,但我們人多,現在縮成一團,你有本事來打嗎?

面對這種情形,朱棣當然不敢打,李景隆自然就可以趁勢大搞宣傳:大家看到了嗎?對面根本不敢攻擊!只要我們團結在一起,燕賊就拿我們沒辦法!只要大家聽我的話,我保證把你們全部帶回家!只要我們群策群力,就能消滅這個反賊!到時雙方的士氣此消彼長,朱棣要想扭轉這種局面,就必須硬著頭皮強攻李景隆的烏龜陣,雙方開始絞肉,其結果必然是叛軍大敗。面對朱棣的強攻,李景隆需要做的就是盡量保命,只要主帥不出事,帥旗不倒,強弱就很難易勢。很多人或許會笑話他怯懦,可只要大家下過象棋就會知道,帥和將所需要做的就是盡力保命,沖鋒陷陣的事情交給其他棋子去做就行,這就叫各司其職。

可李景隆是怎么做的呢?他居然以身犯險,妄圖通過這種方法來激勵軍隊,可他的軍隊本來就沒什么凝聚力,不久前還亂哄哄地散成一團,現在朱棣需要做的,就是抓住這個點猛揍。如果李景隆能夠通過這種近乎單挑的方式搞定朱棣,那自然也沒什么問題,可李景隆是新人,朱棣是宿將,他哪有這個能力?還是太缺乏歷練了。

經過這一仗,李景隆雖然暴露出了兩個弱點,卻也為自己洗清了一個嫌疑:他絕不像后世某些人所懷疑的那樣,是一個潛伏在南京內部,心向朱棣的間諜。一旦短兵相接,整個戰局就會迅速糜爛,變得異常混亂,在這種時候,主帥是最危險的,因為會有數不清的明槍暗箭對準他,畢竟殺死敵軍主帥才是最大的功勞。如果李景隆真是被朱棣策反的間諜,那么以李景隆的身份和地位,他必然能夠在后續起到更為關鍵的作用,朱棣怎么忍心朝他所在的位置沖鋒呢?就李景隆在這場戰斗中的表現水平來看,他真有本事在亂軍中存活嗎?實在難說,如果李景隆一不留神就死在了這場亂戰之中,朱棣打贏了一場無關大局的戰爭,卻丟失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籌碼,他肯定會欲哭無淚。

李景隆在鄭村壩之戰中雖然敗得有些丟人,但我并不認為這是多大的事,因為許多名將都是通過這種方式成長起來的,逃到德州之后,李景隆明顯沉穩了不少,雖然有些喪失自信,卻也能夠定下心來好好總結一番,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事實證明,李景隆確實是成長了。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朱棣率軍攻打大同,李景隆率軍救援,最終雖然沒能救下大同,但李景隆卻并未在與朱棣的交鋒中戰敗,反而躲過了朱棣設下的幾個陷阱。在大同之戰中,李景隆雖然在戰略上失敗了,但在戰場上,雙方算是打了個平手。如果換作鄭村壩之時的李景隆帶兵救援大同,恐怕不但救不下來,自己還要吃上一場慘敗。

遠在南京的朱允炆時刻關注著北方的戰局,得知李景隆再度失敗之后,他表現出了自己果決的一面,派宦官送詔書給李景隆,好言安撫他,并賜璽書、斧鉞作為鼓勵,意思是告訴他:“加油干,朕會做好后勤保障,毫無保留地支持你!”

李景隆收到獎勵后面沉似水,只是淡淡地向宦官道謝,并請宦官回去稟告朱允炆,自己一定會拼盡全力為國鋤奸!在隨后的幾個月里,朱棣東征西討,到處撈好處,李景隆并未理會他。直到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蟄伏數月的李景隆終于出手了,他命令武定侯郭英和安陸侯吳杰在限期內趕到真定,這里是耿炳文當初戰敗的地方,明軍要從這里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洗刷屈辱!

在軍令中,李景隆規定了郭、吳二人應該帶多少軍隊前來,攜帶軍糧數量以及各兵種的構成等內容,史書說起這事時,還說李景隆劣習難改,這是瞧不起郭、吳二人,可我卻認為這是李景隆日益進步的表現,他已經學會如何摳細節了。

經過這段時間的休整,外加郭、吳二人所帶來的軍隊,李景隆麾下兵馬已達六十萬,朱棣的兵馬也已經超過十萬,朝廷大軍依然占據著兵力優勢,但數次敗給朱棣,使得這個優勢又變得不太明顯了。

因為連戰連敗,李景隆知道自己這個主帥的威信不高,所以他也沒玩什么花架子,就是把所有軍隊集結在一起,緩慢地朝著白溝河(大清河的北支下段)行進,由此繼續向東北方前行,這樣就可以抵達霸州和廊坊,進而威脅北平。李景隆此時的表現與他剛上任時可謂天差地別。對朱棣而言,李景隆逐漸成熟這件事是他最不想看到的,可眼下局面已經是這樣了,于是朱棣也只得打起精神,開始認真對待雙方的此次交鋒。

當朱棣來到白溝河時,率先與朝廷大軍的先鋒平安相遇。平安曾是朱棣的部下,深知他的可怕,眼見朱棣大軍近在眼前,自己只帶著不到一萬的先鋒部隊,于是不管不顧地發動了沖鋒,希望能攪亂戰場局勢,自己順勢撤退,再不濟也要找個機會全身而退,然后固守待援。朱棣久經沙場,自然不會讓平安如意,雙方一時間打得難解難分,過了一段時間后,平安由于兵力不足,逐漸頂不住了,只得帶領殘部敗逃,朱棣知道李景隆大軍就在前方,自己也不敢追。

第二天,李景隆大軍趕到白溝河,擺開陣勢等著朱棣來戰,朱棣也不慫,立刻選擇迎戰,雙方又是一通砍殺,戰場上血肉橫飛,慘烈至極。這一仗打下來雙方互有勝敗:朱棣的后軍被李景隆攻破,猛將邱福攻堅失利;李景隆的損傷比燕軍更大,猛將瞿能父子戰死。

戰至中午,李景隆眼看朱棣的軍隊已經露出疲態,于是他親率一支騎兵繞道至朱棣的后方,還是想通過前后夾攻的方式擊潰燕軍。朱棣不知道李景隆的布置,他也打算派出一支軍隊繞道至李景隆的后方,以前后夾攻的方式擊潰朝廷大軍。

據史書記載,李景隆率先繞道成功,朱棣眼看就要性命不保,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突然一陣旋風刮起,將李景隆的中軍大旗給刮倒了,于是李景隆的伏擊計劃失敗,而朱棣那邊的伏擊計劃獲得了成功,于是這場白溝河大戰又以朱棣的獲勝而告終。我在前文中說過,朱棣在授意史官編纂靖難相關的歷史時,總是把自己寫成一個孤膽英雄,面對強大的朝廷大軍也絲毫不懼,可見他是天命之人。比如,這陣突如其來刮斷旗桿的風就非常奇怪,我們根本無法用常理去解釋,只能捏著鼻子承認是朱棣的運氣好。

縱觀整個白溝河之戰,朱棣雖然獲勝,但勝得非常險,如果李景隆的運氣再好一點,沒準就在這場戰斗中活捉或殺死朱棣了,可偏偏在此時刮起了一陣大風,他也只能怪自己命苦了。在白溝河之戰中,朝廷大軍損失慘重,不得不再次敗退德州,朱棣乘勝追擊,很快將德州拿下,逼得李景隆退守濟南,朱棣又打濟南,李景隆再次戰敗。

相關消息傳到南京后,朱允炆終于忍不住了,他下詔責令李景隆趕緊回京,從即日起不再擔任大軍統帥的職務,明初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飯桶將軍”就這樣謝幕了。

朝廷當初撤換耿炳文而選擇李景隆的決定本身就是錯誤的,朱允炆和南方官僚集團認為朱棣翻不起什么大浪,隨便派個人都能收拾他,可沒想到李景隆走馬上任之后,卻被朱棣打得一敗再敗。既然已經選定了主帥,那也只能將錯就錯,大同之戰結束后,朱允炆寫信鼓勵李景隆的做法我非常贊同,因為當時的李景隆已經開始成長,慢慢地走上了正確的道路。白溝河之戰雖然慘敗,但在詳細了解戰爭經過后,我們完全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李景隆并沒有明顯的失職或失誤,丟失德州和濟南城外戰敗則是因為潰敗所導致的連帶影響,但到了此時,朱棣顯然已無力繼續推進了,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如果朱允炆選擇繼續支持李景隆,他或許就能在接下來的濟南保衛戰中洗刷恥辱,因為他從未停止過進步,只要能取得一次勝利,我們或許就會在歷史中看到一個最終修成正果的名將李景隆。可就在這時,朱允炆卻把他給換了下來,一個眼看就要修煉成功的統帥因此被閑置。

總是在錯誤的時間節點做出錯誤的選擇,自戰爭開始之后,朱允炆的敗筆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局勢糜爛至此,他和南方官僚集團都有很大的責任。不過話又說回來,數場慘敗確實也需要一個責任人,否則無法穩定軍心,作為統帥,李景隆的確難辭其咎,他可以說自己太年輕或者運氣不好,但事實是他敗了。

李景隆雖然敗了,卻不代表朱棣就一定能獲勝,而朱允炆即將選定的第三任大軍統帥,此時正在濟南城里等著跟朱棣過招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庆县| 苗栗县| 自治县| 漯河市| 叙永县| 左权县| 自治县| 酒泉市| 鄂尔多斯市| 阆中市| 德昌县| 广河县| 丰台区| 石河子市| 阿拉善右旗| 鸡泽县| 麻江县| 新丰县| 建宁县| 新河县| 沙雅县| 类乌齐县| 蓝山县| 秦皇岛市| 莫力| 文昌市| 娱乐| 旬阳县| 宁化县| 永丰县| 库车县| 台州市| 措勤县| 金平| 织金县| 吉林市| 兰州市| 扬州市| 广昌县| 晋宁县|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