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換帥疑云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第二卷)
- 顧道驚城
- 5567字
- 2025-01-20 15:42:59
在收服都指揮使張信,以及殺死張昺和謝貴之后,北平城內已經沒有人能與朱棣相抗衡了,所以他很快就徹底掌控了整個北平。
北平原名大都,曾在元朝時期做過近百年的首都,城防堅固、底蘊十足。對于自己的大本營,朱棣非常滿意,但他現在也正面臨抉擇:是直接率軍南下,還是依托北平固守呢?這本來不是什么問題,朱棣在控制北平之后,沒有與任何人商量,便立刻準備率軍朝南方進發,并打算在渡江之后立刻組建騎兵部隊突襲南京。但這個策略還未來得及實施,就遭到了張玉和姚廣孝的反對。
張玉對朱棣說:“西漢的吳王劉濞也準備突襲長安,但被睢陽城的梁王劉武所阻擊,最終功敗垂成。唐朝的安祿山倒是成功占據了長安,但他最后還是得灰溜溜地往回跑,因為他的老家河北四處起火,根基不穩,安祿山根本無法安心征戰。我們現在連北平周邊都沒搞定,哪還有工夫渡江打南京呢?”姚廣孝表示贊同:“歷朝歷代的藩王鮮有靖難成功者,我們要想獲勝,就必須時刻警醒,永遠不能小看朝廷,永遠不能掉以輕心。”
心腹的反對令朱棣感到非常苦惱,他眉頭緊鎖,頗為無奈地說:“你們的說法雖然很有道理,可如果我們只在北平一帶打轉,等朝廷集結重兵前來,我們拿什么抵擋呢?”
朱棣的擔憂非常有道理,如果起兵南下,的確有可能被堅城所阻擋;如果固守北平,也有可能被朝廷大軍圍剿。究其癥結,還在于北平一帶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太弱,完全不足以與朝廷相抗衡,怎么看都是死局,這也是張昺和謝貴不愿投降的主要原因。張玉一時啞然,與朱棣相對無言,但姚廣孝卻是一副智珠在握的樣子,他對朱棣說:“殿下不必擔憂,只要我們能在開局階段打出漂亮仗,局勢自然會逐漸扭轉,朝著有利于我們的方向發展。”
姚廣孝這話不是策略,反而更像是一種勸慰,而且說得很含糊,這倒不是他故作高深,而是因為此時的局面極不明朗,誰也說不準局勢會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在這種環境中,還是以穩為主,先看朱允炆如何出招,朱棣這邊才能想辦法接招,而不是主動出招,露出弱點招致打擊,畢竟此時的朱棣體量太小,經不起折騰。
朱允炆在一陣狂喜過后,自然還是要想辦法解決朱棣,對他而言這沒什么可猶豫的,齊、黃、方三人皆不知兵,所能倚仗的只有老將耿炳文和沐王府,眼下沐王府依然在西南收拾叛軍,于是朱允炆將耿炳文召至殿前詢問對策。此時的朱棣雖然已經起兵,但始終停駐于北平一帶,似乎并沒有南下的意思。朱允炆沒看懂,于是就問耿炳文對此有什么看法。
耿炳文能有什么看法?此時的老耿已經六十五歲了,無論體力、精力還是思維能力都大不如前,他只能根據經驗判斷,朱棣可能是畏懼朝廷勢大,所以想夯實北平周邊地區,等著朝廷先出招。
朱允炆和齊、黃、方也都認可耿炳文的判斷,于是又問耿炳文:“我們現在應該如何應對呢?”耿炳文想了一下,對朱允炆說:“平定叛亂必須果決且快速,我們現在應該立刻組建一支軍隊,跨過長江與朱棣交戰,并堂而皇之地戰勝他,這樣才能震懾住那些潛在的亂臣賊子,樹立新朝的威信?!?
客觀地說,耿炳文這個建議還是很靠譜的,朱允炆和齊、黃、方也沒有理由反對,打仗畢竟還是要聽專業人士的意見。但在談及北伐大軍的人數時,雙方產生了分歧,進而引發了爭執。朱允炆和齊、黃、方都認為朱棣不堪一擊,理由是他的基本盤太小,最多也就是半個河北省的體量,跟坐擁整個天下的南京政權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所以隨便帶個三、五萬軍隊,再加上北平周邊的守備部隊,就足以收拾朱棣了。但耿炳文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反復強調朱棣的可怕,并多次提醒朱允炆,北方的軍隊都是精兵,他們長期戍邊,遠非臨時拼湊的軍隊可比,如果不能在數量上壓倒對方,想要取勝是非常困難的。
耿炳文的說法是實情,朝廷雖然強令朱棣解散了自己的三衛(藩王親軍),但在三衛中任職的中、低層軍官可沒有被遣散,只要這些骨干還在,朱棣就能在短時間內重組三衛,戰斗力不可小覷。但我們同時也要指出,耿炳文的話不可全信。
湘王被逼自焚的事,始終令南方功臣集團心懷不滿,他們對南方官僚集團也是越看越不順眼。現在朱允炆要用到自己了,耿炳文決定漫天要價,三、五萬大軍根本不足以對抗朱棣,三、五十萬還勉強。如果朱允炆真給耿炳文湊齊了三、五十萬大軍,他自然可以輕松地滅掉朱棣,但誰敢保證老耿不會化身為第二個朱棣,調轉槍頭一口把官僚們吃進肚子里呢?退一步說,就算耿炳文最終沒有做出這種事,但他肯定也會把大部分功勞全部攬入懷中,進而大肆提拔南方功臣集團的重要成員,這種現象別說南方官僚集團不想看到,就連朱允炆自己也不想看到。
讓文官大權獨攬的結局頂多就是像宋朝那樣對外作戰無能,可如果一旦讓武將大權獨攬,大家想想中、晚唐的藩鎮割據,再想想五代十國的亂世,那結果可要嚴重得多,皇帝說換就換,朝廷敢不如他們的意,他們立刻就會起兵造反。朱允炆可以接受讓南方功臣集團獲得一些利益,但決不會允許他們膨脹到難以抑制的地步,真要是這樣,還不如直接重用官僚呢。
就這樣,朱允炆和齊、黃、方站在同一陣線,反復與耿炳文爭論“應該帶多少軍隊出征”的問題,最后雙方艱難地達成協議——十三萬。翌日,朱允炆任命耿炳文為大將軍,率領十三萬大軍(號稱三十萬)北伐朱棣。據說在臨行前,朱允炆親口對耿炳文說:“請不要讓我背負殺害皇叔的罪名?!焙笫雷x者在提及此事時,總會紛紛吐槽:“朱允炆真是個書呆子啊,這時候還要在乎名聲?”可據我考證,朱允炆多半沒說過這句話。
這句話并非出自靖難期間的相關史料,而是在明朝中、后期才逐漸流傳的,而在那個時間節點上,民間對朱允炆多有憐憫和同情之心,應該是出于這種原因,才有人編造了這樣一句話來。換一個角度來看,就算朱允炆真對耿炳文說出過這種話,那更多的也是一種暗示:“別把活著的朱棣帶到我面前來,讓他在戰場上中流矢而亡吧!”
無論朱允炆說沒說過這種話,耿炳文心里肯定都有數。朱棣到底是主動造反還是被逼無奈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小皇帝要拿他立威,這種人還是戰死為妙。耿炳文的思路倒是沒問題,但他真能在戰場上弄死朱棣嗎?其實很難。
想當初,朱元璋離開郭子興獨立發展時,帶走了二十四個老鄉,也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淮西二十四將,在這二十四人當中,有一些戰死沙場,沒能活到大明建國;有一些人雖然活到了建國,但年老體衰,最終一命嗚呼;還有一些人被牽連到一系列大案之中,僅有兩人活到了建文一朝,那就是耿炳文和郭英[1]。
耿炳文早期一直跟隨湯和,在東線防備張士誠,郭英則長期待在朱元璋身邊擔任護衛,這二人都不是沖鋒陷陣的猛將,而是性格沉穩的宿將。這類人更適合防守,而不是進攻。朱允炆派善于防守且垂垂老矣的耿炳文去進攻朱棣,他真能做好嗎?答案是否定的,老耿一上戰場就進退失據了。
當南京這邊積極部署大軍出征時,朱棣已經基本肅清了北平周邊的大部分地區,擺好陣勢等著耿炳文的到來。耿炳文知道自己的長處是防守,哪怕自己看起來兵多將廣,可單兵素質卻遠遠比不上叛軍,真要當面鑼對面鼓地跟朱棣打對攻,自己未必是他的對手,所以老耿選擇了最為保守的戰略:將所有軍隊聚集到一起,只派出一支約為九千人的先鋒部隊在前方探路。
很快,這支先鋒部隊就在雄縣被朱棣擊潰了,耿炳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判斷:必須收縮兵力,決不能被他分割蠶食。耿炳文將大軍打造得好似一只正在緩慢移動的烏龜,這令朱棣感到十分頭痛,不知該從哪里下手。張玉建議,不如主動露出破綻,引誘敵軍進攻,只要對方陣型散了,這一仗就有獲勝的希望。朱棣反復思量,認可了張玉的建議。
此時的朝廷大軍在真定(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的滹沱河北岸依水扎營,朱棣派張玉率軍在河的南岸挑釁明軍,自己則帶領精銳騎兵繞道至明軍的大后方,并派了一位降將前往明軍大營向耿炳文傳遞假情報:叛軍主力盡在南岸。
耿炳文得知這一消息后大喜過望,立刻命大軍渡河攻打叛軍,張玉借助地利死死頂住了明軍一波又一波攻勢。就在戰局焦灼之際,朱棣率領精兵從明軍后方殺出,來回幾個沖鋒,就把明軍攔腰截斷了。耿炳文心知不妙,立刻下令全軍集合:只要維持住陣型,叛軍就拿我們沒辦法。可此時的戰場過于混亂,耿炳文根本無法做到令行禁止,眼看事不可為,老耿便命令大軍退回北岸的城防之中固守。在回撤過程中又發生了踩踏事件,大軍死傷不少。
到此為止,大軍和燕軍的初次交鋒結束,加上先鋒部隊的折損,耿炳文十三萬大軍還剩十萬左右,此時在真定城內固守。從朱棣造反到耿炳文出征,再到大軍戰敗,歷時約一個月。
就在耿炳文固守真定的第三天,朱棣眼看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率軍撤回了北平。耿炳文正打算重整旗鼓,以一種更為謹慎的態度對待燕軍時,太常寺卿黃子澄和太子太傅李景隆突然前來,傳達了朱允炆的口諭:耿炳文喪師辱國,裁撤其統軍職務,回南京接受發落,命李景隆為新任大軍統帥。
這次換帥實在是太突然了,耿炳文幾乎是剛安撫好軍隊,立刻就被帶回了南京。這里面有個問題,如果耿炳文并未戰敗,是否就能改變被撤換的命運呢?從時間線上來看恐怕很難,因為黃、李二人來得太快了。耿炳文戰敗之后必然會先安頓軍隊,然后再寫信向朝廷稟告戰況,這至少需要一天時間。從真定到南京,直線距離超過九百公里,那時的路面沒有今天這么好,哪怕信使一人多馬晝夜趕路,至少也要三天才能抵達。
接到耿炳文戰敗的情報后,朱允炆還要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是繼續信任耿炳文,還是撤換大軍統帥,或是更改戰略、戰術,如果沒有提前商量過,至少也需要一天的時間來集思廣益。做好決定之后不可能馬上選派李景隆上前線,這可不是派人通知一下就能完事的。李景隆現在的工作是否需要交接?他到前線之后會做出怎樣的戰略部署?朱允炆總要和李景隆談談吧,這一來一去再花費一天的時間,不算過分吧?
黃子澄和李景隆從南京趕往真定,就算他們也像信使那樣一人多馬晝夜趕路,至少也要三天,更何況黃子澄是個書生,他肯定吃不了這種苦,史書記載他是乘坐驛站馬車前往真定的,那么他從南京到真定的時間至少還要翻倍,也就是六天。按照上述所列的時間做個加法算一算,如果朱允炆真是在耿炳文戰敗之后才決定換帥,那么黃、李二人最早也應該是在耿炳文戰敗后的第十二天到達,這還是最快的速度,可黃、李二人卻在耿炳文戰敗后的第四天就抵達了真定,可見在耿炳文戰敗之前,朱允炆就決定換帥了,口諭肯定是有的,但內容必然不是“喪師辱國”,這應該只是黃子澄因地制宜做出的改動。
很多人都說,耿炳文掛帥的第一仗就敗得如此丟人,如果戰爭持續下去,他必然會輸得更難看??晌也⒉徽J同這種觀點,因為在讀到真定之戰的過程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戰國時期著名的長平之戰。
在長平之戰初期,善于防守的廉頗屢屢敗于秦將王龁,但這些都是小敗,并沒有損傷趙軍的根本。吃了幾次虧之后,廉頗高筑營寨,堅守不戰,目的就是和秦國拼消耗,看誰先撐不住。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國逐漸撐不住了,于是他們命潛伏在趙國境內的間諜散布流言,說廉頗年老膽怯,早有投降秦國的想法,用不了幾天,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就將全軍覆沒。趙國國君趙孝成王年輕氣盛,受不了廉頗這種“溫吞水”的烏龜戰術,于是下令更換陣前統帥,同樣年輕氣盛的趙括走馬上任。
話題回到明朝,耿炳文在真定真的遭受了一場大敗嗎?其實算不上。耿炳文就帶了十三萬軍隊出征,此次交戰之前,駐扎在河間、雄縣和鄚州的明軍都接連遭受了失敗,戰損估計在兩萬人左右。我們簡單地計算一下就能得知,此次真定戰敗,耿炳文的軍隊先是被伏擊,而后又是在入城時遭受踩踏,損傷應該不會超過一萬人,因為真定城內此時還有十萬左右的軍隊。戰敗之后,耿炳文也像歷史上的廉頗那樣,立刻選擇保守戰術,發揮自己的特長,跟朱棣拼消耗,看誰先撐不住。
面對這種情形,想必朱棣也是極為頭疼的,北平根本不足以與大明拼消耗,如果耿炳文真率軍把北平團團圍住,等待朱棣的就只有敗亡這一條路。我甚至敢斷言,如果朱允炆積極支持耿炳文的固守戰略,不出一年,等北平周邊的軍事和經濟資源無以為繼之后,朱棣就會乖乖地束手就擒。更大的可能是,如果耿炳文采用“圍而不打”的戰略,朱棣根本就等不到北平周邊資源枯竭的那一天,他肯定會想辦法破局,到時候耿炳文只要打出一波漂亮的防守反擊戰,朱棣就要提前授首。可就在這時,李景隆走馬上任,而且是在耿炳文戰敗之前就準備上任了。
后來的相關事件證明,朱棣在南京城內是有間諜的,可相關史料早已被銷毀,我們對撤換耿炳文的內幕無法了解更多,只能從表面上忽略黃、李二人抵達前線的時間,得出一個耿炳文因戰敗導致被撤換的囫圇故事。對此,我還有一個大膽的推測,在耿炳文上任前后的那段時間里,朱棣通過南京城內的間諜密報早已得知了此事。耿炳文善于防守,他趕到前線之后肯定不會用速戰或閃電戰的方式進攻,而是發揮他的特長,想方設法困死自己,這才是朱棣最害怕、最擔心的事。所以在耿炳文出發后沒多久,南京城內的大街小巷或許就出現了一些不利于耿炳文的傳言:“耿老頭這輩子光守城了,他根本打不過燕王”“李景隆是戰神李文忠的兒子,他才是天生的燕王克星”“小皇帝不懂軍事,被耿炳文那個老兵油子給忽悠了”“耿炳文肯定會和燕王勾結,他們是老交情了”……
朱允炆自然很快會聽到相關傳聞,最初他或許不信,但年輕人的耳根子比較軟,如果南方官僚集團的人也開始談論這件事,他一定會按捺不住的。南方官僚集團為什么會相信這種謠言呢?其實他們也不敢確定,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既然耿炳文可能靠不住,那就換一個肯定靠得住的人吧,反正朱棣就那點實力,換誰都一樣,隨便幾下就可以輕松解決戰斗了。
就是這么狂妄,噢,不對,這叫天生贏家的自信。趙括上任后不到三個月就被秦軍打得全軍覆沒,自己中箭而亡,四十萬大軍也被盡數坑殺,趙國元氣大傷。
李景隆上任之后也有類似的“功效”,一年之后,當朝廷大軍因李景隆指揮失當而損失慘重時,不知遠在南京的朱允炆和齊、黃、方等人做何感想。
注釋
[1]最初的淮西二十四將之中有耿君用,卻無其子耿炳文,但耿君用早亡,故大多數史料都將耿君用與耿炳文并為一將列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