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如此翁婿太搞笑
- 一讀就上癮的明朝史(套裝共3冊)
- 顧道驚城
- 6340字
- 2025-01-20 15:42:36
朱元璋雖然沒有玩過戰略游戲,但他多線操作的本事還是挺不錯的。他一方面處理國內政務和官員問題;另一方面緊盯死敵北元,總想著找機會“畢其功于一役”。
經過四次北伐之后,北元對大明的重視程度逐級上升,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對手,想要通過正面交鋒的方式擊潰甚至殲滅對方,實在是有些不現實。想當初王保保和賀宗哲聯手伏擊徐達,最終只得到了一個兩敗俱傷的結果,可見北元較之大元帝國,已經衰弱了太多。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已經于洪武十一年病逝,繼位者是他的次子(蒙古史料記載為弟弟,存疑)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他認為大明過于強大,自己不能再像上一任皇帝那樣硬碰硬;認為大蒙古國本就是游牧起家,現在是時候干回老本行了。
就這樣,曾經喜歡硬碰硬的北元開始轉型,取而代之的是機動力極強的游牧政權。
面對死對頭的轉型,朱元璋覺得很頭痛。如果能抓住對方,那么戰而勝之是沒有問題的??赡壳白畲蟮碾y題是,到底該怎么抓住對方呢?
洪武十七年,涼州衛指揮宋晟有過一次奉命北伐討元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大勝,俘虜元軍近兩萬人,這也是朱元璋時代的第五次北伐。從實際效果來看,此次北伐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在此之后的三年時間里,北元仍在繼續派遣高機動性的騎兵騷擾大明邊疆,而且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比以前更為機警了。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在這一年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我們前文所說的編纂《魚鱗圖冊》;另一件就是籌劃第六次北伐,因為大明遼東地區有強敵窺伺,朱元璋決定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魚鱗圖冊》的編纂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因為朱元璋已經把準備工作做得十足,只差臨門一腳了。可第六次北伐卻有很多問題需要思考,首要的是,該派誰掛帥呢?
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在開國六公爵中,除了文官李善長,武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和鄧愈都已經故去,能用的也只剩馮勝了,此時的老馮雖已年過六旬,但依然老而彌堅,值得信賴。
在為馮勝選副將時,朱元璋打算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他遍觀朝野,實在沒發現幾個有潛力的年輕將才,數來數去就兩人,一個藍玉,一個沐英?,F在沐英正在云南戍邊,藍玉倒是已經歷練出來了,但他性格孤傲,和誰都處不好關系,所以朱元璋并不喜歡他。
正當朱元璋猶豫不決時,太子朱標出面替藍玉說好話,他認為藍玉在小節方面的確有些問題,但大節無虧,對國家、對陛下都十分忠誠,可以信賴。藍玉是朱標太子妃的舅舅,朱標替他說話也無可厚非,而朱標的性格仁慈寬厚,朱元璋也不擔心他會勾結藍玉等外將行逼宮之事,于是也暫時放下了對藍玉的偏見,任命他為右副將軍。為了保證大軍統帥之間不起內訌,朱元璋特意將常駐西南的傅友德召回南京,并任命他為左副將軍。
“傅友德和馮勝年紀相仿,藍玉則要小一些,如果他們三人發生爭執,傅友德和馮勝以大局為重,應該不至于和藍玉爭吵。再加上馮勝是藍玉的頂頭上司,傅友德曾做過藍玉的頂頭上司,想必也壓得住這頭倔驢?!敝煸靶闹械娜缫馑惚P打得啪啪響。
選定出征將領之后,下一步就要探討這一仗該怎么打。此時盤踞在東北地區的是北元太尉納哈出,他不僅是成吉思汗愛將木華黎的后裔,更是朱元璋的老熟人。早在1355年,朱元璋攻打太平城時,和陳野先一起守城的就是他。太平城破之后,陳野先選擇投降朱元璋,而納哈出卻拒絕投降。當時的朱元璋初到江南,納哈出又是木華黎的子孫,老朱害怕殺了這個人會惹麻煩,于是就把他給放了。
回到北方之后,納哈出帶兵圍剿各路義軍。元廷滅亡后,元順帝逃亡上都,納哈出卻帶領部分兵將來到金山(今吉林雙遼)一帶,后又將勢力范圍擴大到慶州(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一帶,操演兵馬繼續與大明為敵。在這近二十年的時間里,納哈出親自練出了一支十來萬人的軍隊,其戰斗力不可小覷。
在此期間,朱元璋一直派人給納哈出送信,大談雙方曾經的交情:“總而言之,我當初放你一馬,只因為你是個頂天立地的好漢,沒有別的意思。如今我們有二三十年沒見了,你身體還好嗎?遼東那地方太冷,有空就來南京看我吧,我請你吃鴨血粉絲湯?!?
納哈出接到朱元璋的信后,其實也一直在猶豫,倒不是因為他怕冷,更不是因為他喜歡吃鴨血粉絲湯,而是因為他覺得繼續跟著北元混,似乎有點看不到前途。說起來,納哈出是木華黎的子孫,木華黎又是蒙古至尊成吉思汗的愛將,好像很了不起的樣子。可現實情況是,此時的北元完全是黃金家族的一言堂,納哈出看起來很受重視,其實也就是黃金家族的高級奴才之一,沒有太顯赫的地位。只不過此時的納哈出手上握有一支強軍,黃金家族不愿意得罪他而已。
對于北元內部的各種情況,朱元璋并不十分了解,但也猜了個八九不離十,于是他繼續給納哈出寫信,說兩漢之交的竇融向光武帝劉秀進獻河西之地,劉秀非常開心,給了他規格極高的待遇;如果你現在把遼東地區進獻給我,就是在向竇融致敬,我也會學習光武帝那樣,給你規格極高的待遇。相信我,畢竟我曾經放過你一馬,勉強也算你的救命恩人吧?
信是一封接一封地送往遼東地區,納哈出收信很勤快,卻始終不給朱元璋回信,因為他始終在猶豫,但就是無法下定決心,這才是朱元璋打算武力解決遼東問題的根本原因。朱元璋認為,納哈出還是可以爭取的,他并不是黃金家族的人,不會像云南梁王那樣死忠于北元,只要能持續給他施加壓力,同時不斷釋放善意,就有可能令其投降。
朱元璋的論斷得到了馮勝的認同。當初打太平時馮勝也在軍中,他與納哈出有過接觸,知道這個人有些本事,做事卻喜歡瞻前顧后,必須逼一逼他,否則他肯定會一直保持觀望的狀態。
洪武二十年二月,馮勝率軍抵達通州(今北京通州);三月,北伐大軍抵達松亭關(今河北寬城縣西南)。按照正常邏輯,馮勝必然是一路向北,最終抵達遼東地區與納哈出對峙,可馮勝卻命令大軍原地駐扎休整,然后帶著人大搞城防建設。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連續修建了大寧(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寬河(今河北寬城滿族自治縣)、會州(今河北平泉市南)和富峪(今河北平泉市北)四座城池。
馮勝這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告訴納哈出:我們這次北伐是動真格的,不把你滅了就不走了,哪怕我這次被你擊敗,還會有源源不斷的北伐大軍前來剿滅你,看到我修的這些城了嗎?將來這就是大軍休整的地方,我們會用實際行動加強對遼東的控制。
果不其然,馮勝的穩扎穩打給了納哈出很大的心理壓力,他決定放棄金山,將主力后撤至新泰(今吉林松原),希望借助天氣和地理優勢來拖延時間,等天冷之后明軍自然會撤軍。
當馮勝得知納哈出將主力后撤的消息后,立刻命藍玉率軍突襲金山。納哈出剛到新泰沒多久就得到了金山失守的消息,他當時就傻眼了,知道自己上了馮勝的當。但現在說什么也晚了,明軍肯定已經準備在金山稍做休整繼續追來,不會給自己拖到冬天的機會,現在最應該做的就是拋棄幻想,考慮如何退敵。
馮勝的行軍速度遠比納哈出預估的更快。他剛在新泰擺好陣勢,馮勝就率軍趕到了,雙方在松花河附近對壘,一場大戰眼看就要打響。就在此時,一個名叫乃刺吾的人從馮勝陣中走出,指名道姓地請納哈出前來答話。
乃刺吾曾是納哈出的部將,后來投降了大明。朱元璋特意將他安排在此次北伐的行伍之中,就是希望他能用套交情的方式勸說納哈出投降,不要負隅頑抗。
納哈出始終堅持不投降,除了本就優柔寡斷,還有他比較在意臉面的緣故。他覺得待遇都沒談妥,朱元璋寫幾封信自己就投降,那顯得太沒面子了。乃刺吾得到朱元璋的授權,就在陣前與納哈出交談。雙方就投降后的工作安排和待遇問題進行溝通與磋商,算是初步達成了協議。納哈出回營準備了一番,這次他是真打算投降大明了。可等到北伐眾將回到大明之后,等來的卻不是豐厚賞賜,而是朱元璋的雷霆之威:先是藍玉的副將常茂被關押,后是統帥馮勝的大將軍印被奪,并被趕往鳳陽監視居住。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書給了我們一個答案,或者說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據說納哈出先是派使者前往明軍大營向藍玉請降,在藍玉點頭同意之后,納哈出帶著數百騎兵前往明營辦理投降交接事宜。一切手續辦完后,納哈出向藍玉敬酒,以示臣服,而藍玉見納哈出身上的衣服破舊,于是便將自己的外衣脫下遞給納哈出,希望他穿上。納哈出表示不想穿,藍玉說你不穿我就不喝你敬的酒,就這樣雙方誰也不讓步,最后納哈出生氣了,將酒潑到地上,那意思是說你愛喝不喝,我還不敬了呢!然后用蒙古語對身邊的騎兵隨從說,咱回去吧!
常茂是藍玉的好哥們兒,他懂蒙古語,聽納哈出說要回去,以為他是反悔不想投降了,于是常茂生氣了,心說我哥們兒看你衣服破舊,好意把自己的外衣給你穿,你不領情不說,居然還把酒潑到地上,現在又要反悔,哪有這種事?于是他沒向藍玉請示,直接就抽刀朝納哈出砍了過去,納哈出先是被砍傷,后又被藍玉手下的都督耿忠捉拿,送往馮勝處發落,那數百騎兵逃回元軍大營,將納哈出被砍傷的消息傳達給了納哈出的老婆孩子,他們全部大驚失色,于是四散而逃。
馮勝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對納哈出好言安撫,又命跟隨納哈出一起投降的元將觀童出面,把潰逃的元軍重新聚攏,約有二十多萬人,牛羊等各類牲畜更是數不勝數。馮勝見納哈出已降,于是也決定撤軍。可由于元軍人數太多,還有部分逃兵沒有追回,于是馮勝命都督濮英率三千騎兵殿后,沒想到濮英被逃兵打得全軍覆沒。
回到南京后,馮勝作為大軍主帥,自然要向朱元璋報告此次北伐的詳細經過,他同時也把常茂揮刀砍傷納哈出,以至于受降階段橫生波折,都督濮英及三千騎兵因此被殺的消息報告給了朱元璋。本來都已經招降成功,卻因為常茂的一刀導致局面失控,進而損失了一位都督和三千騎兵,朱元璋自然非常不高興。他立刻派人把常茂鎖了起來,準備定罪。常茂立刻大喊冤枉,表示這都怪馮勝,是他沒能安撫好納哈出及降軍,才導致了這一悲劇事件的發生,同時還舉報了馮勝的種種不法行為?!疤矫髡嫦唷钡闹煸皼Q定收回馮勝的大將軍印,并停發此次北伐大軍的一切賞賜。
這個故事說得繪聲繪色,但可惜不是事實,只不過是因為藍玉在數年后被朱元璋誅殺,所以有人編出這么一個故事朝藍玉身上潑臟水而已。請大家不要忘記,此次北伐的大軍主帥是馮勝,納哈出憑什么向藍玉請降呢?馮勝與納哈出有交情,雙方洽談投降事宜最合適。在整個投降過程中,左副將軍傅友德都沒有出鏡,右副將軍藍玉是怎么插進來的?更重要的是,如果藍玉真是導致納哈出受傷的罪魁禍首,那么馮勝也好,常茂也罷,為什么只字不提藍玉在這件事當中的過錯呢?
結合北伐大軍回南京之后的種種離奇事件來看,在納哈出投降時,真正捅婁子的人應該是常茂和馮勝。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常遇春還活著時,就與馮勝有過兒女婚約,常遇春臨終時把常茂托付給馮勝,請他以老丈人的身份替自己管教兒子。馮勝管得怎么樣呢?估計不怎么樣,都說“丈人看女婿,越看越有氣”,常茂的軍事水平比他爹常遇春差遠了,老馮估計是有些瞧不上他,所以總會習慣性地加以訓斥。在此次北伐的過程中,馮勝也經常當眾拿常茂開涮,搞得小常很不開心也很沒面子。但馮勝既是他的岳父,又是他的頂頭上司,再不開心也得忍著,所以常茂心里憋著一股勁,想向馮勝證明自己的能力。
當納哈出前往明軍大營走投降流程時,常茂手下有一個姓趙的指揮使聲稱自己懂蒙古語,他剛才聽見納哈出對旁邊的騎兵親隨說:“大家要仔細觀察,如果有什么不對,咱們就立刻回去?!背C宦?,這還得了,納哈出這個老梆子擺明了是詐降啊,于是他二話不說就抽刀砍了過去。也虧得納哈出常年鍛煉身手敏捷,躲過了這必殺的一刀,只是被砍傷手臂,隨后的情節倒是和上文那個故事差不多。
回到南京之后,朱元璋開始詳細詢問此次北伐經過,這時就看馮勝的發揮了。如果老馮查明了事情經過,自然會得出一個結論:常茂只是被那個姓趙的指揮使給騙了,他揮刀完全是為了捍衛大明,想為國除掉一個詐降的敵人,雖然結果不好,但動機沒問題??神T勝一向瞧不起自己這個女婿,覺得他成事不足敗事有余,這次揮刀砍傷納哈出的胡亂操作就是明證,于是他也沒做什么調查,直接告訴朱元璋常茂不尊軍令,險些破壞了招降納哈出的大計,是自己力挽狂瀾,才算勉強度過此次危機,可都督濮英及三千騎兵卻因此而亡,可憐可嘆??!
馮勝是北伐主帥,又是常茂的岳父,他說的話朱元璋還是很相信的,于是也沒給常茂申辯的機會,直接把他抓了起來。當常茂看到錦衣衛拿著鎖鏈沖進自己家里時,那心情肯定是格外悲憤,也充滿了對馮勝的怨恨:“我知道你不喜歡我,可我好歹是你女婿,你連替我說句話的意思都沒有,居然直接讓陛下沖進我家里來抓我,咱倆上輩子什么仇什么怨?。俊?
馮勝和常茂這對翁婿的關系如此緊張,常茂和馮勝女兒的感情估計也不會好,這一連串因素同時作用,使得常茂當場爆發:“我要見陛下,我要實名舉報馮勝那個家伙!”常茂雖然沒什么本事,但他爹常遇春可是有大功于明朝,得知常茂要訴冤,朱元璋也不好說不見,于是就給了他一次申辯的機會。常茂見到朱元璋后,立刻把常遇春臨終前托孤和馮勝多年來對自己的刻薄、冷遇盡數發泄了一通;又揭露了馮勝的許多違法行為,什么藏匿良馬、貪污財貨等;還說正是因為馮勝搶了元軍某位中層軍官的女兒,人家一看大明的將軍就是這副德行,這個朝廷肯定也好不到哪去,所以降而復叛殺死了濮英及三千騎兵。
這個黑料過于勁爆,于是朱元璋立刻命人把馮勝叫了過來,然后讓馮、常二人當庭對質,自己則抱著個西瓜在一旁邊吃邊聽。面對常茂的指控,馮勝自然是一力否認,同時認為常茂狼子野心,早就嫌棄自己的女兒,只是迫于自己受陛下重視,所以不敢始亂終棄,于是說:“狼崽子現在跑到陛下面前告黑狀,就是希望把我整倒之后休了我女兒,其人可厭,其心當誅!”
常茂則一再強調馮勝瞧不起自己,總是呼朋喚友圍觀自己的笑話,也從沒想著好好教導自己,于是說:“我爹常遇春死的時候我才十三歲,正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年齡,你這老家伙從來都不管我。我自己好不容易混出了點名堂,你非但不鼓勵,還總是挑刺,有你這樣當老丈人的嗎?你做下那些違法亂紀的勾當,怎么還不讓人說了?”
兩人吵了半天,也沒分出個勝負,吃完瓜的朱元璋走過來下了判決:“各打五十大板。常茂送往龍州監視居住,馮勝送往鳳陽監視居住,誰要是再敢搞出什么幺蛾子,定斬不饒!”
事件的真相大致就是如此,里面有藍玉什么事嗎?沒有。
常茂被判監視居住,對大明軍界沒什么影響,因為他的公爵是承襲父親的爵位而得;可馮勝被判監視居住,對軍界的影響就很大了。此次北伐只是接受了納哈出的投降,對黃金家族所統治的北元并未造成實質性損害,略做休整之后,朱元璋必然還會再度發動北伐。除李善長外,馮勝是碩果僅存的開國公爵,從今往后他不可能再獲得領軍出征的機會了,那么誰會是下一位大將軍呢?
單論資歷,繼任者應該是湯和,這位老兄比朱元璋參加義軍的時間都早,資歷杠杠的。但湯和更擅長防守,第一次北伐時被王保保打得灰頭土臉,此后就再也沒有單獨領軍出征的機會,再加上這時已經是洪武二十年,倭寇日益猖獗,湯和正在東部沿海地區發揮他善于防守的本事抵擋倭寇呢。
單論能力,繼任者應該是傅友德。他被朱元璋稱贊為“將功第一”,又在第二次北伐過程中七戰七捷,和徐達、李文忠形成鮮明對比,能力毋庸置疑。可傅友德是天完政權的降將,朱元璋絕不會把包含部分親軍衛在內的精銳北伐軍交給他。能帶著三十萬雜牌攻下大西南,就已經是傅友德所能獲取的權力極限了,北伐大權想也別想。
在湯和、傅友德之外,還有唐勝宗、周德興、耿炳文、郭英和王弼等一批宿將,但這些人不是垂垂老矣,就是有要職在身,都不適合接過北伐大旗。眾議紛紛之時,朱元璋卻早有安排。就在第六次北伐大軍班師的同年九月,朱元璋任命藍玉為征虜大將軍,唐勝宗和郭英一左一右從旁協助,率軍十五萬,再次出兵征討北元。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一點:在納哈出投降風波中,沒藍玉什么事。如果藍玉真是這場風波的導火索,朱元璋又怎么會對他委以重任呢?如果各位是公司老板,會放心地把大筆資金或重要任務交給這樣一個性格有明顯缺陷的屬下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