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青田才子

與方國珍結盟事畢,朱元璋暫時放寬了心。經過一番博弈,找到一個名義上的盟友,朱元璋算是可以好好地休息一段時間了。

所謂的休息,并不是說朱元璋集團就要刀兵入庫、馬放南山,而是說他不用再連軸轉,可以好好消化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戰果,鞏固自己的統治。在這段時間內,朱元璋收復了池州,江左、浙右諸郡幾乎全被他收入囊中,成為南方排名前二的實力派。

1359年十一月,朱元璋攻克處州(今浙江麗水),守將石抹宜孫敗逃至慶元,最終為朱元璋部將耿再成所殺。

石抹宜孫是契丹人,他的五世祖石抹也先曾隨成吉思汗手下大將木華黎攻宋,隨后定居臺州。隨著元朝的建立,遷居南方的石抹氏雖然依舊世襲武職,卻逐漸拿起詩書,走上了“允文允武”的道路。

據史書記載,石抹宜孫的祖父石抹良輔去世之后“存遺書數千卷”;他的父親石抹繼祖更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儒學大師,據說還十分擅長數學。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石抹宜孫自然也是耳濡目染,養就一副儒將氣派,在他二十多歲時,便承襲父爵鎮守處州,憑借政治地位和文學素養,成功吸納了浙東文壇的多位士人,其中包括劉基、王毅、蘇友龍、蘇伯衡和王祎等。

在這些人當中最出名的是劉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劉伯溫。劉伯溫本名劉基,伯溫是他的字。按說以字稱人顯得不太正式,但劉伯溫這個名字普及度太高,所以本書從此刻不提劉基,只寫劉伯溫,以方便大家閱讀。

朱升十九歲考中秀才,可以說是非常優秀了;而在談及劉伯溫時,我們要豎起大拇指贊嘆一聲“天才”,因為他十二歲就考中了秀才。

我在前文中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原型應該是徽州老儒朱升,這是從“錦囊妙計”“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的角度出發。可如果從“草船借箭”“借東風”和“輔佐幼主”的角度出發,羅貫中應該是從劉伯溫的身上得到了靈感。

朱升偏好詩詞歌賦和史學典籍,而劉伯溫則更偏好于天文地理和兵法數學。《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擅長詩詞歌賦,他寫的歌可以讓種地的農民們齊聲高唱。他又擅長天文地理,知道三日后會有大霧,于是有了草船借箭;更知道東風何時刮起,于是有了巧借東風。羅貫中將朱升與劉伯溫的特長雜糅在一起,塑造出了一個神仙似的諸葛亮。

到十七歲時,劉伯溫開始跟隨名士鄭復初學習程朱理學,這對劉伯溫的影響非常大,因為程朱理學的核心觀點就是“存天理,滅人欲”,講究順應潮流和保持低欲望。劉伯溫在學習過程中,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最終變成了“人不可逆天,人不可多欲”。

劉伯溫寫過一篇名為《賣柑者言》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說杭州有個賣水果的小販,他有祖傳的特殊貯存技術,柑橘放幾年都不會壞。大家覺得他的柑橘一定非常好,所以都喜歡來他這兒買柑橘。可這個小販所賣的柑橘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切開以后臭不可聞。有人找小販理論,小販笑著對他說:“大家都喜歡我的柑橘,唯獨你不喜歡,你怎么不找找自己的原因,反而要來找我柑橘的原因呢?”

劉伯溫之所以會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表達他對元廷腐敗、黑暗的不滿,同時滿含著自己想要出將入相,憑借才華和能力改變這一現象,重塑大元江山的美好期盼。換言之,劉伯溫始終認為:朝廷就像一棵大樹,它之所以會腐敗和黑暗,都是因為啃食大樹的蛀蟲太多,只要清理掉蛀蟲,大樹就會煥發生機。不能因為大樹有蛀蟲就砍樹,這叫“逆天而為”;那些砍樹的人根本不是為了世間清明,而是想砍掉大樹騰出空位,栽上自己培養的樹苗,這叫“私欲旺盛”。

從這個角度來看,劉伯溫更像諸葛亮了。雖然出現了桓帝、靈帝這樣昏庸無道的天子,但我們的使命應該是恢復漢室清明,而不能像曹賊那樣亂砍濫伐。抱著這種態度,劉伯溫始終在尋找可以幫他一同恢復元廷清明的忠臣。比如說石抹宜孫,在劉伯溫看來就是一個合適的對象,所以劉伯溫與石抹宜孫的關系非常好,兩人經常互贈詩詞。

對當時的元廷天子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劉伯溫也是大加贊賞,他曾在元順帝生日時寫詩遙頌“萬年主壽長,百拜臣首稽”。對當時的宰相脫脫,劉伯溫則認為他是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大英雄,更是自己崇拜的偶像,于是寫詩歌頌道“太師祇園英,聰明實神啟”。我倒不是說劉伯溫這馬屁拍得有多肉麻,而是說他這個人天生就瞧不起那些亂世梟雄,認為他們全都是亂臣賊子。

朱元璋打下處州之后,曾按照慣例邀請當地社會名流來自己賬下效力,卻發現應者寥寥。最初,朱元璋也沒把這事放在心上,石抹宜孫畢竟在此地經營多年,效忠于元廷的人肯定很多。但處州位于長江以南,是傳統的漢人聚居地,只要自己略微放下點身段,再打出類似于“驅逐胡虜”的旗號,給他們一個面子,相信他們是能夠想通的。

朱元璋所料不錯,當他放出相關信號后,各界名流陸陸續續地都來了,唯獨有三個名人沒到,他們分別是劉伯溫、章溢和葉琛。得知這一消息后,朱元璋還是沒把這事放在心上,他想,這三位估計是大咖,不能隨大流一同前來,那我派專人去請他們,滿足他們好面子的虛榮心,這樣總行了吧?

于是一番手忙腳亂之后,章溢和葉琛被請進轎子里抬到了朱元璋的帥堂前。朱元璋站在門口笑瞇瞇地數著人數:“一、二……一、二……一……二……嘿,不是說有三個嗎?怎么就請過來兩個?”被朱元璋派出去請人的使者孫炎連忙上前稟報:“章溢先生和葉琛先生都來了,劉伯溫先生說自己病了,實在沒法過來見您。”

朱元璋這下可有點兒不高興了:我第一次放低身段邀請你,你假裝看不見;我第二次派人用八抬大轎請你,你假裝生病,這譜擺得也太大了吧?第二天,朱元璋又命孫炎去請劉伯溫,這回他給孫炎下了死命令:“請不到劉伯溫,你就別回來見我!”

一臉委屈的孫炎再次來到了劉伯溫的家中,誠懇地邀請劉伯溫前去面見朱元璋,并表示酒宴已經備齊,單等先生一人。劉伯溫還是那副病懨懨的模樣,有氣無力地對孫炎說:“我現在病得腿軟,說話也沒力氣,吳國公(朱元璋)身經百戰,一身龍虎之氣更是至陽至剛,恐怕我剛到他面前,就要被他這股氣勢給弄死,不敢去啊。”

一個執意邀請,另一個執意不去,雙方就這樣你來我往幾個回合、十幾個回合、幾十個回合,最后劉伯溫實在沒辦法,就命下人拿了一把寶劍給孫炎:“孫兄,我是真去不了。你要是不滿意,就抽劍把我給砍了吧!”孫炎心里那股氣也上來了,立刻懟了回去:“你應該親自把寶劍獻給吳國公,讓他殺盡所有不肯順應天命的人!”劉伯溫聽到孫炎這樣一說,就知道不去是不行了,于是心不甘情不愿地上了八抬大轎,前去面見朱元璋。

這雖然是正史中的記載,但其實對此我是有疑問的。從朱元璋的角度來看,如果他只是看重劉伯溫的名聲,執意請他出山,完全可以用一種較為溫和的方式,沒必要派孫炎過去嚇唬他。讀書人嘛,吃軟不吃硬,如果孫炎一聲令下,讓士兵架著劉伯溫來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禮賢下士”的人設就崩了。

從劉伯溫的角度來看,如果他只是死忠于元廷,不愿為朱元璋這樣的反賊效勞,他完全可以渡江北上,還可以隱居山林,干嗎在家里等著朱元璋來請呢?他又不是真生病了。

事實上,這是朱元璋和劉伯溫在隔空博弈。在朱元璋攻下處州之前,劉伯溫是有官職在身的。據史書記載,在朱元璋攻下處州之前,劉伯溫在石抹宜孫麾下效力,主要工作是抵抗方國珍的海上侵襲。等朱元璋攻打處州時,劉伯溫因厭惡官場傾軋,已經辭官歸故鄉了。

可在劉伯溫的傳記中,又說在他辭官之前,經略使李國鳳認為劉伯溫頗有功勞,決定向元廷如實稟報,可是官場黑暗,依然有小人說劉伯溫的壞話。基于這種情況,李國鳳本想帶走劉伯溫,但劉伯溫沒有接受,而是選擇了辭官。

這里面就有問題了,李國鳳是經略使,這是總攬一方軍政大權的高官,不可能天天在處州這么個小地方泡著。李國鳳也是巡查至處州時,才發現這里居然有劉伯溫這樣的人才,于是動了愛才之心。問題就在于:李國鳳巡查至處州的時間是1359年,也就是朱元璋攻打處州的那一年,后來因戰局糜爛才選擇離開的。換言之,在劉伯溫辭官時,正是朱元璋攻打處州的時間。

在朱元璋攻打處州的過程中,劉伯溫有沒有在石抹宜孫麾下出謀劃策?對于這個問題我本來是不敢確定的,但在看過朱元璋和劉伯溫兩人的詭異交鋒之后,我基本可以斷定:在朱元璋攻打處州時,劉伯溫不但積極地為石抹宜孫出謀劃策,很可能還與朱元璋有過照面,雙方知道彼此的存在。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好解釋了,劉伯溫擔心朱元璋清算自己,所以梗著脖子不屈服;朱元璋大概也知道劉伯溫會這么做,所以才對孫炎說,劉伯溫不來你就別回來。

在朱元璋死命令的逼迫下,孫炎真有可能對劉伯溫說:“今天你無論如何都要跟我去見元帥,不想活著見,那就尸體見!”

對劉伯溫而言,如果真聽到這種話,他肯定會跟孫炎走的。一方面是因為孫炎被朱元璋下了死命令,真的會殺人;另一方面是朱元璋的態度,既然“不見面就處死”,那不就是明擺著告訴劉伯溫“見面可能不死”嗎?不管怎么說,劉伯溫決定賭一把,見朱元璋一面,說不定他就把自己留在身邊了。

行文至此,讀者朋友們或許會感到奇怪,既然劉伯溫不想死,當初他干嗎不跟著李國鳳走,而非要在這兒跟朱元璋玩危險的游戲呢?原因只有一個,這時的劉伯溫已經想通,元廷扶不起來了,他決定改換門庭。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劉伯溫第一次辭官,在此之前,劉伯溫已經有了兩次辭官經歷,而此時的劉伯溫已經四十八歲了,他連在處州這種小地方當個小官都不安生,你說他在元廷體制內還能有多大前途呢?

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劉伯溫,他們的確都有著讀書人的孤高和忠誠,但其實他們也都是識時務的聰明人。諸葛亮為什么等著劉備來請自己,而不是巴巴地跑到曹操那里去拜見漢獻帝呢?不就是因為直接匡扶漢室已經不可能了,所以才要曲線救國嗎?

對于此時的劉伯溫而言,再想著一步一個腳印爬上元廷高官的位置,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而就算讓他爬上去,面對全天下此起彼伏的義軍,身處于那個腐化墮落的元廷又能有什么辦法呢?既然匡扶元廷已經成為泡影,還不如加入一個可能奪取天下的利益集團,為再造社稷盡一分力。

對朱元璋而言,他其實非常喜歡劉伯溫這種聰明人,他們知道什么叫“事不可為則不為”,也知道什么叫“良臣擇主而事”。和這類人打交道必須把握住一個準則,那就是絕對不能心急,在做事前要多想,別倉促下決斷。

如果朱元璋沒看懂劉伯溫的套路,只是覺得這個人不上道,于是隨便派個人把他給宰了,豈不是就失去了一個人才?或者只是覺得這個人沽名釣譽,于是就不再理會他,劉伯溫豈不是就只能另尋去處,甚至老死田間?

諸葛亮固然是一個難得的忠臣,但我們也不應忘記大度放權的劉備和劉禪父子,如果他們不夠了解諸葛亮,甚至沒完沒了地猜忌和打壓諸葛亮,那么留給諸葛亮的道路就只剩兩條:要么被打壓至死,要么奮起反抗。可無論諸葛亮做出何種選擇,他都很難擁有千年不衰的完美形象了。

先是獲得了朱升的認可,后又取得了劉伯溫的信任,朱元璋在識人用人方面的才能,的確會令常人感到難以企及。也只有這樣的人,才真正有資格逐鹿天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真正能在亂世發光發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庄浪县| 高平市| 赣榆县| 清原| 永新县| 会泽县| 西青区| 政和县| 荣昌县| 涿州市| 长春市| 湛江市| 广州市| 简阳市| 志丹县| 垣曲县| 保定市| 板桥市| 馆陶县| 房山区| 洪洞县| 吉木萨尔县| 辽阳市| 永城市| 崇左市| 杭州市| 池州市| 仙游县| 林西县| 山阳县| 孝昌县| 温泉县| 冷水江市| 河曲县| 兴仁县| 安乡县| 民县| 扎鲁特旗| 方城县|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