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材料的來源
一、自己的知識
搜求證據,在未向外求以前,須先問一問自己的知識如何,自己對于辯題,所知的究竟有多少。自己所知的,哪些可算是確切的知識,哪些只能算是個人的推測。自己問自己的時候,務必把確切的知識和個人的推測分得清楚。自己能拿出證據來證明的知識,才算確切的知識。如果只是“想當然”,便是一種推測。證據里面,只有確切的知識可用,“想當然”的推測是不可用的。
二、訪談
親身去問人,叫做訪談。鄉土問題,以訪談法為最方便。不單是容易實行,并且很有價值。所訪的人,必須與所辯的問題有關系;或者他所處的地位對于所辯的問題應有確切的知識;或者他對于所辯的題目,自己正在研究、正在討論。訪問這一類人,不單有希望得到答復,并且可以得到有價值的事實、理由、意見;不單可以得到有價值的事實、理由、意見,并且可以知道別的還有些什么地方可以找出材料。例如辯論廢止考試問題,若去訪問教師,一定可以得到很好的結果。
關于商務賦稅、政治、經濟、教育等類的問題,應該去訪問名人專家等。他們的意見是很有研究價值的。他們的話可不可引來作為論證的根據,自然要看所談的東西是不是他們的專長;但是無論如何,雖不一定可作為論證的根據,也總是有很大的用處。至于以事實為根據的推理,其能否成立,乃是在于推理方法如何,不管是誰說的話。所以就是不著名的人,只要他知識廣博,只要他所說的話是根據事實,便有用。訪問這一類人,還可以增加許多新見解,可以使看題的眼光放寬。眼光放寬了,對于以后的調查,大有益處。
訪談法易操作,很經濟,收效很大。練習辯論的人,切不可輕視。總要先把可以訪問的地方都去訪問完了,然后做下一步。
三、聯絡
辯論人如果知道哪些名人對于辯題的事項有特別的研究,便可寫信、發郵件、打電話去問他們。這種溝通,必須簡潔明了。要問什么,就寫什么,不可拖泥帶水。問題的字句,要簡單明了。此番聯絡的用意,也要聲明。
聯絡的辦法,哪怕用于素無往來的地方,也不必覺得不自然,不要害怕沒有回音。就是政府的機關,也可以去請教。此外還有各種企事業單位、會社、學校、團體,多都樂于答復。
四、報紙雜志
時人所關心的題目,大概都可以在報紙雜志里找出有價值的材料。現在把搜尋材料的手續略說一二。
搜尋材料時,先把報紙雜志的目錄看過一遍,看哪幾篇文章似乎與辯題有關系,便把那些文章的題目和所在的地方細細抄下來。然后再選最有價值的看。哪些是最有價值的呢?就是直接討論辯題要領的和著名專家所著的,再加上有事實的證據和確實的調查的。
五、專著
可靠的百科全書、參考書、教科書,以及名人專家討論特別問題的著作,都叫做專著。專著里的材料,有價值的很多,尤其以風行社會的為好。在這種書里去尋材料,須先看書名,后看書里的目錄,選擇與辯題有關的地方去看。作者著名不著名,也是要留意的。
六、特別文件
向各種會社索取報告書等類的文件,多半用聯絡法。如需對方寄送紙質資料或書刊文件,聯絡時需支付往來郵寄費或購買費,并宜把辯論的會名、校名或辯論隊的隊名印在信箋上。所要的文件,拿來作何用,也應聲明。
政府的公文報告在證據里可算是最有價值的材料。不但精確可靠,并且很有說服力,不容易駁倒。例如“教育法令”“政府工作報告”“人口普查公報”等等,都可以作為最有用的參考。辯論的人,平時應留心這一類公文報告的出處,以便臨時得用。
搜羅材料這步,初學時多半覺得很不容易。有時不知門徑,費了許多工夫,還不能得到一點兒材料。雖然如此,切不可以為是費力不討好。因為這一次雖然費了這許多無用的工夫,但是所翻的書多了,所見的東西也更豐富了,將來要找什么材料,便知道應該在什么地方找了。并且書籍浩如煙海,搜羅材料,必須具備一種“涉獵”的能力。多練習搜羅材料的本領,可以大大增加“瀏覽”的速度,對于自己將來是很有用的。
【概要】證據材料的來源
1.自己的知識
2.訪談
3.聯絡
4.報紙雜志
5.專著
6.特別文件
(1)各種會社所出的報告及論說
(2)政府的公文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