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墡一直想不通。
朱高燧到底是為什么。
朱高煦的意圖很明白,就是要奪權,奪皇位。
說到底,這都是靖難的時候惹出來的麻煩。
建文二年白溝河,朱棣戰敗,是朱高煦千騎救父。
當年十二月,東昌府,朱棣再次戰敗,又是朱高煦關鍵時刻率部趕到。
建文四年,燕軍渡江不順,朱棣都打算議和了,還是朱高煦站出來,打敗了南軍,扭轉了局面。
兩次救父,一次扭轉局面,朱高煦堪稱靖難之役的關鍵先生。
可以說,沒有朱高煦,朱棣早死了。
不然,永樂二年,朱高煦要了天策衛當自己的衛隊,朱棣痛快的答應了。
自那之后,朱高煦總是自比唐太宗李世民,朱棣知道了也沒說什么。
因為朱高煦是不是能和李世民比,朱棣心里最清楚啊。
沒有李世民,隋朝還是會滅亡,關隴集團還是會問鼎中原。
但要是沒有朱高煦,別說改元永樂。
朱棣人都沒了。
如果把朱瞻墡放在朱高煦的位子上,朱瞻墡高低也要整一整這太子之位。
朱瞻墡也要自比唐太宗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
朱瞻墡敢笑李世民手太軟!
但是沒辦法,屁股決定腦袋——朱瞻墡是太子朱高熾的兒子。
那問題來了,朱高燧的屁股,到底是坐在哪里?
朱高燧的腦袋,又是什么樣的定位?
跟朱高煦從小玩到大,朱高燧難道不知道自己二哥什么德行?
在朱高燧眼里,朱高熾或許是偽善,但朱高燧也應該明白,朱高煦就是明擺著的暴戾??!
正如朱瞻墡所說的那般,不管朱高熾當皇帝,還是朱高煦當皇帝,朱高燧都是親王。
朱高燧到底圖什么?
見朱高燧沉默不語,朱瞻墡不由得瞪大了雙眼,一個荒唐的念頭出現在腦海里。
“三叔……他不會真答應跟你平分天下吧……”
朱高燧還是不語,只是看著朱瞻墡冷笑。
“讓我猜對了?”
朱高燧眼中閃過一道異樣的光彩。
“小兔崽子,想套我話是不是?”
還真猜對了!
看朱高燧的反應,朱瞻墡很確定自己猜對了。
但不應該!
朱高燧不應該這么蠢?。?
不可置信的朱瞻墡放下了馬車的簾子,二人再次被隔開。
“三叔,把你的腦子從腳后跟里拿出來再用一次吧。”
“小王八蛋你說什么!”
前面,朱高燧都忍了。
雖然話不好聽,但還是在講道理。
這話可就是單純的罵人了!
真當朱高燧是好脾氣的?
朱高燧正要傾盡畢生所學,簾子再次被掀開。
“寧王還在南昌彈古琴呢,三叔,你也要玩點浪漫的?”
恩?
“什么浪漫的?什么意思?”
朱高燧皺著眉頭,小小的眼睛里,是大大的疑惑。
不過,朱高燧的疑問終究是得不到答案。
朱高燧眼前不再是朱瞻墡,而是那一道簾子。
朱瞻墡走了,在朱瞻墡看來,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平分天下,劃江而治。’這八個字,自古以來技就是笑話。
這是跟‘天下大同’一樣,是僅存在于人口中,而不能存在于世間的笑話。
朱高燧不是傻子,這么簡單的謊言,朱高燧要是還選擇相信朱高煦。
那朱高燧也不是為了什么半壁江山,朱高燧就是單純的想跟自己的好二哥干點事業。
玩弄感情的都知道,這是純愛。
玩弄政治的都知道,這是浪漫的白癡。
然而朱瞻墡不知道,在朱高燧呼喊了幾聲,遲遲沒有回應后,其便消停了下來。
朱瞻墡更不知道,安靜下來后的朱高燧臉上浮現出一絲冷笑。
“年輕啊……”
“有吃的嗎!想餓死老子??!”
周圍的軍士聽到朱高燧的咆哮,連忙四散去給朱高燧折騰吃的。
“你去哪了?”
總兵官府衙外,朱瞻基遇到了心事重重的朱瞻墡。
“我去看三叔了,勸勸三叔?!?
聽到朱瞻墡這話,朱瞻基微微挑眉,一把攬過朱瞻墡的肩膀。
“你可別亂來??!”
“我不亂來,我……”
話說到一般,朱瞻墡猛然一愣。
“大哥你把我當什么人了!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
我怎么可能亂來!”
“我就是了解你才擔心你亂來!”
朱瞻基壓低了嗓音,繼續說道:“皇爺爺尸骨未寒,這時候,可不能出亂子!
二叔三叔,必須完好無損的回京!”
“我知道……
我就是跟三叔說了幾句掏心窩子的話,希望三叔早日醒悟!”
朱瞻墡掙脫了朱瞻基,眉頭微皺,不停地揉著肩膀。
“大哥你抱嫂子的時候也穿鎧甲嗎?”
“嘿!你小子……”
一把抓住朱瞻墡,朱瞻基冷笑道:“你別跑!
走!跟我去大營交接!
來人,我命你們準備的甲胄呢!
快取來……”
朱瞻墡就這么被幾個軍中大漢按著,強行換上了一套不知道朱瞻基從哪弄來的鎧甲。
看著手腳笨重,下馬都要三個人扶著的朱瞻墡,朱瞻基的臉上浮現出一抹笑意。
“你這怎么行,別人穿戴鎧甲,如虎添翼。
你這倒好,反倒成了累贅?!?
朱瞻墡扶正了頭盔,滿不在乎的說道:“大哥,我就是來當吉祥物的,穿什么鎧甲呀……”
嘴上是這么說,不過朱瞻墡也知道朱瞻基這是好意。
在這個時期,一副上好的鎧甲,不僅可以保命,甚至可以扭轉形勢!
古之大將為什么那么多以一敵百的案例。
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時生產力不夠,普通士卒只有最簡陋的甲胄。
而身居高位的將軍,則是有一副做工精良,材質上乘的鎧甲。
你以為的以一敵百是一個身高一米八,體重一百八的猛將來回沖殺,放到了一片身高軍中健卒?
實際上的以一敵百,一個身高體壯的猛將,全身被鐵甲籠罩,沖進了一群身高不到一米七,面黃肌瘦,營養不良,身著布甲的士兵中。
手里的鐵錘不砸成鐵餅都算這以一敵百的將軍沒出力。
所以,只要不是太過文弱,一副甲胄在身,就可保命。
哪怕敗軍之際,也有機會喊出投降二字。
這也是古代不禁刀兵禁甲胄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