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德治

德法不足以自行,中國式管理將法治提升到德治的層次,以安人為最高目標。

《論語·為政》篇中,記載著孔子“為政以德”的主張。有人把它解釋為“通過道德來管理”,這顯然很不合適。什么叫道德?不說還好,越說越讓人覺得一頭霧水,實在很難說明白、聽清楚。而且憑借道德,又怎么能夠管理,豈非空話而不切實際?因此在德治和法治之中,大家還是寧可抓住法治而舍棄德治。

問題就出在這里,把德治和法治分開來看,認為德治是通過道德來管理,而法治則是通過法制的手段來管理。實際上,德治和法治應該合起來看,兩者原來是一回事,并不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

“為政以德”,孔子的本意應該是“為政者自身,應該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下面隱含著“在實際運作時,仍然以法制為基礎,也就是依法行事”的意思。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態,秉持“對員工好,便是對公司好”的態度來制定合理的規定。

孔子說過:“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意思是管理者自己的品德修養良好,主要表現在愛人。我們常說的安人之道,便是具體的愛人措施。這些措施,通常會以制度的方式來呈現,很容易被看成法治,而不是德治。

制定安人的制度,很可能出于愛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態,秉持“對員工好,便是對公司好”的態度來制定合理的規定。也可能出于不信任的心理,唯恐員工得到好處卻不認真負責。甚至有一些交換的味道,想要得到這些好處,就必須接受某些交換。可見法治的背后,有德治的成分。管理者有德,制定出來的制度,通常更加人性化。而管理者無德,那就防弊重于興利。深信員工占公司的便宜,處處加以設防。如果管理者有才無德,則交換的氣氛濃厚,隨時可見了。

制度實施時,如何執行?更多是法治背后的德治在做最后的決定。有德的管理者,執行時會衡性論理,在制度許可的范圍內,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做出合理的判斷。無德的管理者,執行時毫不關心當事人及其親友、同人的感受,一切依法辦理,弄得人心惶恐不安。

安人之道配合上經權之道,便是法治和德治取得協調的結果。合理合法必須通過合情合理的方式才能收到安人的效果。這一點是法治所難以顧及的。管理者自身的恭、寬、信、敏、惠,成為能不能愛人的德目。茲分別說明如下,以供參考:

1.恭。一般人常把恭和敬并列,說成恭敬。其實恭代表儀容方面的德行,主要表現在“管理者的態度,不致引起對方見侮受辱的心情”。所以有禮貌、和藹,便是恭。而敬指行為方面的德行,主要表現為管理者的行為,不驕亢,不威脅,更不能粗暴。孔子講的“恭則不侮”,意思是恭的態度,不致侮辱他人,并不一定有辦法保證對方不來侮辱。對同人有禮貌,如果同人以不禮貌相向,這時候就需要寬容,展現寬的德行。

2.寬。寬的意思是寬大、寬容、寬恕。孔子說“寬則得眾”,便是說心胸廣闊的管理者,可以包容更多的人,得到更多、更廣大人心。我們常說心胸有多大,事業的規模便有多大。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值得信任,但是既然聚在一起,就是有緣,便應該加以包容。用寬大、寬恕、寬容的心情,來對待他。至于信到什么程度,不妨因人而異。有大信也有小信,只要不毫無信任就好。

管理者自身的恭、寬、信、敏、惠,成為能不能愛人的德目。

知人才能夠合理地信任,知己才能夠適當地調整信用的程度。

3.信。孔子在所有德目當中,說“信”的次數最多,可見其重要性。但是孔子特別指出“言必信”的人,大多為小人。我們對于這一點,應該特別深入地研究分析,以免產生誤解。這一句話的關鍵,在于“必”字。孔子認為,不管是不是具備應該遵守的條件,而只知道一味地守信,最后想守信都不能守信,當然成為小人。不應該守信的時候,也毫不猶豫地守,勢必會喪失守信的價值,守得毫無意義。管理者要守信,一定要配合“好學”的習慣。不但要終身學習,而且要學正當的東西,才能夠堅守信用。知人才能夠合理地信任,知己才能夠適當地調整信用的程度。凡輕諾者必寡信,所以不能夠輕易承諾。要不要承諾,承諾到什么程度,那就要做到什么程度了!

4.敏。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們大家都不是天生就知道那么多道理的人,必須勤勞地學習古老的道理,體會出新的法則,以便信守不渝。“敏”字并不是敏捷、快速的意思,反而是我們常說的勤勞之意。古老的道理,由于歷經時間的洗禮,經得起長期的檢驗,比較值得學習。但是環境不斷變遷,也是眾人皆知的事實。所以繼舊開新,從古老的道理中悟出新的法則,才是勤勞的果實。管理者要敏,保持勤勞的良好習慣,必須收到孔子所說“敏則有功”的效果。有了這樣的功效,惠的能力自然展現。

5.惠。惠有三個意思,那就是“愛”“利”和“恩”。管理者具有愛人的心態,然后用以利人。經由利人的行為,使人覺得受到照顧而感恩。孔子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直接指出利即是惠。可見愛、利、恩之中,以利為重點。管理者做出有利于同人的決定,孔子所說的“惠則是以使人”便能夠表現出來。大家都樂于執行管理者的指令,自然同心協力,從各方面努力,在安定中不斷追求進步。

孔子的言論,由于年代久遠,我們已經難以設身處地地真正體會到當時的情境,無法完全掌握原來的用意。后來,人們又一直依據朱子的解釋來理解,很難趕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們最好“溫故而知新”,為其賦予時代的意義,更為合用。

所以德治的意思,是管理者的愛心,在法治的基礎上面予以合理發揮,構成合乎人性化的管理,以求己安人也安。

把上述恭、寬、信、敏、惠加在一起,合起來看,不外乎一個“仁”字。仁而合義,把仁愛的心,發揮到合理的地步,那就叫作“德”。所以德治的意思,是管理者的愛心,在法治的基礎上予以合理發揮,構成合乎人性化的管理,以求己安人也安。

現代人受到二分法思維的影響,喜歡把事情分開來看,而不知道如何合起來想,以致看到法治,便滿腦子依法辦事,說什么“有法必須依”,好像不憑良心也無所謂。而想到德治,就認為缺乏制度,充滿了溫情,好像想怎么樣,就可以隨著自己的喜歡去做,那豈不成了無法無天?只要冷靜一些,很容易覺察這種極端的觀念實際上都行不通。應該把德治和法治合在一起,看出一體的兩面,很快就能明白,德治需要法治的支持,而法治需要德治的指引。由于一談起法治,大家就會重法輕德,所以我們才多說德治而少談法治,希望大家重視道德。

宋代政治家司馬光說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能是道德的工具,品德才是才能的統帥。法治和德治的關系,有如人的指和掌,法治必須圍繞著德治進行,才能運用自如而合理。

商朝的紂王,設置“炮烙”的刑制。證明管理者德行不良,照樣可以通過制度來害人。只不過最后害了自己,雖然是自作自受,卻還是先害了太多的臣民。

三國時代,袁紹討伐曹操,命令陳琳寫一篇檄文,把曹操罵得狗血噴頭。曹操當時正臥病床上,頭痛不已。看到檄文把他的祖宗三代都臭罵一番,又氣又怒,責問作者是誰。后來曹操擊敗袁紹,逮捕了陳琳,卻并沒有依法處罰,反而赦免了陳琳,讓他負責起草文件的工作。曹操的品德修養不算好,尚且能夠如此,足以證明法治之外,必須兼顧德治。

秦始皇是歷史上最知名的皇帝之一。由于重法輕德,以致他死后不到三年時間,大秦帝國便宣告滅亡。

宋代政治家司馬光:“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傳說舜曾經告訴禹:“只要你不矜持自夸,天下便無人能夠與你爭能;只要你不從事征伐,天下沒有人能夠與你爭功。”唐太宗這位卓越的領導者,便是永遠保持一種謙虛的心態,向他的臣子說明:“人們說做天子的,可以自認尊崇,而無所畏懼。朕則認為,天子應該自守謙恭,常懷畏懼。”他認為做天子的,若自以為是,妄自尊崇,不守謙恭之道,有誰肯犯顏諫奏?因此對于自己的一言一行,無不反躬自問:是不是合乎常理?貞觀之治,便是由于唐太宗的德治而實現。

維護管理者的權威和地位,最方便有效的方式,莫過于制度化,使同人知所自制,而不敢觸犯規章。秦始皇重用法家李斯的意見,希望秦朝千世萬世延續下去。不料只傳到二世,人民紛紛起義,趙高逼著胡亥自殺。三世子嬰繼位,先下手為強,把趙高殺了。自己也沒有占位多久,就被民眾推翻了。我們不能說法治不好,只能夠說管理者的品德不好,未能實施德治,這種法治是不會長久的。

像“趙高”這樣的人,一聽名字,就令人覺得“糟糕”,聰明如秦始皇、李斯,竟然放任他為非作歹,是不是愈加證明法治只能用來對付好人,卻便宜了歹徒?

中國式管理,將法治提升到德治的層次,以安人為最高目標,原因即在此。

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趙高秘不發喪,把死尸運回咸陽。日子久了,尸體發出臭味。趙高假傳圣旨,向地方官員要了很多鮑魚,分裝在各個車上,以資遮蓋。秦始皇統一天下,做到了書同文、車同軌,修筑萬里長城,可以說非常了不起。可惜他只重法治,不能為政以德,執行得過分嚴苛,正好給了小人假傳圣旨的機會。陳勝、吳廣帶頭起義抗秦,秦朝的統治很快就被取而代之了。

法治是基礎,不能不加以重視。然而德法不足以自行,立法、執法、守法的,都是人。如果不重視道德,不能做到上位者以身作則,而下屬同人都自覺自律,這種法治是不可取的,維持不久。中國式管理,由法治提升到德治的層次,以安人為最高目標,原因即在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德县| 武宁县| 图木舒克市| 宁乡县| 旬邑县| 平遥县| 乌海市| 萍乡市| 武胜县| 油尖旺区| 龙江县| 淄博市| 吉首市| 凤山市| 石景山区| 泰安市| 东安县| 张家界市| 廉江市| 革吉县| 钦州市| 广昌县| 惠安县| 芮城县| 黔西| 隆子县| 沈丘县| 万安县| 巴彦淖尔市| 泸定县| 新泰市| 车险| 楚雄市| 洪泽县| 昭平县| 庄河市| 资源县| 南京市| 寿宁县| 深水埗区|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