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

我是一個喜歡讀歷史,特別是讀思想史的人。少年時代,最早接觸的歷史故事是《三國演義》和《隋唐演義》,那個時候腦子里沒有二十四史,沒有唐宋元明清、上下五千年,有的只是十幾個大英雄,什么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什么一杰李元霸二杰宇文成都三杰裴元慶……歷史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群大英雄的上場下場、打打殺殺。后來,又漸漸知道了諸葛亮、徐茂公、劉伯溫……這時候,我知道了原來在武的英雄之外還有文的英雄,他們用智謀書寫歷史,而且他們的篇章愈加精彩。

再后來,讀了更多的書,聽了更多的故事,發現居然在武的英雄和文的英雄之外,還有第三種人大放光彩,他們看起來都很平庸,但是卻能調動和使用英雄。比如劉邦文不如張良、蕭何,武不如韓信;比如劉備文不如諸葛亮、龐統,武不如關張趙馬黃,但他們都能帶領一班風云人物去縱橫天下、成就大業。

我想,這樣的人應該算是歷史中的第三類英雄,他們自身沒有精妙高深的謀略,也沒有縱橫天下的武藝,但是卻都能給英雄當領導,讓英雄自愿聽令、心服口服。第三類英雄就是能當領導、調動英雄去成就事業的人,就是管理英雄,他們的才華是管理才華,在這些人的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寶貴的東西。

翻開歷史,每篇每章都充滿血腥,鮮血帶來的沉重幾乎讓人透不過氣來。在伴君如伴虎、人命如草芥,動輒滿門抄斬的年代搞管理,真的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冒險事業。但是我們的先人們做到了,而且做得那樣精彩。他們的智慧、勇氣和忠誠,值得我們每一個后來人景仰。

正是這份景仰,給我帶來了寫作本書的最初的沖動。

三國的劉備文不如諸葛亮、龐統,武不如關張趙馬黃,但是他能調動這些文臣武將為自己打天下。再看水滸中的宋江,翻翻他的簡歷便知,無非是山東省鄆城縣的一個小吏,文也不能文,武也不能武。就這么一個人,卻可以帶領英雄團隊。再看看梁山這支隊伍的構成,其他的一百零七條好漢,可都不是一般人!有皇室貴胄、朝廷武將、草莽英雄、江湖豪杰……這么一幫人居然都服宋江!宋江憑什么?

仔細想想,我們就會發現,成功的領導者身上似乎都有一種超級強大的氣場,這個氣場能把英雄吸引來,把隊伍凝聚住,給人力量,給人溫暖,催人奮進。

管理的奧妙就在于把“我”變成“我們”——把“我會”變成“我們大家都會”,把“我想”變成“我們大家都想”,把“我要奮斗”變成“我們大家都要奮斗”。在這種變化過程中,我們往往能真實地感受到氣場的存在。有些人和風細雨,但是號召一出群情振奮、山搖地動;有些人聲嘶力竭,但結果卻是鴉雀無聲、眾人圍觀。

到底是什么因素造就了領導者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當中,那些管理英雄又是如何來打造自身這種影響力的呢?這些問題一直縈繞著我,指引著我,給了我寫作本書的基本方向。

在寫作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內容的取舍與材料的篩選。用簡單的八段對話來描繪一幅思想史的畫卷,這簡直就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我自始至終都在挑戰自己。

在選材方面,我堅持三個原則:一是追根溯源,堅持“早”的原則。針對一種管理思想的演變,盡量向上去追溯,從源頭入手來寫。二是引用經典人物、經典故事,堅持“顯”的原則。書中的人物和事件,盡量選擇耳熟能詳、眾所周知的。因為我相信,只有傳播了,才能產生影響。一個眾所不知的人物或者一段流傳不廣的事件,對后世管理思想的影響也肯定是十分有限的。三是從史料入手,堅持“實”的原則。人物和事件盡量從史書(主要是《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其次是諸子百家的典籍)中選取。全書只有第五章“和誰在一起”中“桃園三結義”的對話是從小說當中選取的。不過,盡管這個故事出自小說,但它在我們心中已經成了一個真實的事件。

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不僅僅限于孔孟之道、八卦占卜、陰陽五行之類,它包含著更多的東西,等待我們這些現代人去探索。在讀歷史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能夠清晰地感覺到,在卷帙浩繁的歷史當中,有些聲音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管理思想的精髓在于一個字,這個字就是“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國式管理中,“人和”的精神一脈相承,它包含著建班底、帶隊伍、選才用才、激勵人心等一系列問題,這些也恰恰是現代管理所關注的內容。從這一點上來說,古代管理思想史的內容,對于現代管理也是非常有借鑒價值的。

本書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類:

一是介紹常用的管理策略。例如,分析“殺雞儆猴”策略,第二章里寫道——“假如有個新來的領導要給一群大象當頭領,為了震懾這些大家伙,這位新領導威風凜凜地從地上抓起一只螞蟻,然后當著這群大象的面把螞蟻狠狠捻死了。這樣會不會起到震懾的效果呢?當然不會。不但不會起到震懾效果,大象還會嘲笑他的軟弱。相反,如果給一群螞蟻當頭領,上來就當眾捻死一頭大象,那么螞蟻一定會格外信服領導的威嚴。所以,我們應該捻死大象給螞蟻看,只有處罰了有分量的人,才能起到震懾的效果。回過頭來看,一般來說雞是比猴子小的,所以如果真的想取得管理的效果,恐怕更好的方法是殺猴給雞看。這個策略叫作‘罰上立威’。”

二是對歷史案例進行剖析。例如,第七章寫張良給呂后出主意——“張良想了一個好辦法,就是借助‘商山四皓’的威信和影響力來幫助太子說服劉邦。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從表面上看,是四個老先生說服了劉邦,其實完全是張良的謀略。一個有智慧的人,站在臺前呼風喚雨比較容易,躲在幕后默默無聞做貢獻比較難。站在臺前,出名確實容易一些,但也很有可能因為一時不慎給自己招來意外的災禍。做人要收放自如。一個有智慧、有想法的人,放比較容易,但是一旦放得過火,就會有很多麻煩,所以該收還是要收住。放得開,是才華;收得住,是智慧。”

三是具體問題的對策和建議。例如,第六章寫如何對待責任意識不強的領導——“這樣的領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遇事不做主、不拍板……比如,上級通知最近有工作組下來抽查工作,有可能查到本部門。于是你問:‘領導,要不要提前協調相關部門,準備一份書面的匯報?’領導說:‘別理他們。’等真的來了通知,工作組要求提交書面匯報的時候,領導又來問你:‘你怎么沒有準備書面匯報啊?’……與這樣的領導相處,基本的行為策略是‘當鬧鐘’。鬧鐘的作用就是提醒,不斷地提醒,一直到行動為止。而且鬧鐘關鍵在于一個‘鬧’字,只有提醒到對方有點不耐煩的程度,才算得上‘鬧’……提醒的技巧是:一說要求,二說行動,三說后果。”

四是領導理論的引申與管理思維的啟迪。例如,第四章分析對能人的管理——“《西游記》里孫悟空戴著一個緊箍,為什么不給沙僧和豬八戒戴,偏偏要給孫悟空戴?這就是奧妙所在:能人需要戴緊箍,庸人不需要。因為庸人離不開團隊,離開團隊就到不了西天;但是能人一個跟斗就能到西天,即使離開團隊,也可以自立門戶,當個美猴王。而團隊是離不開能人的。對于能人,沒有約束就難以信任。信任不僅需要情感認同,還需要一種機制認同。給能人戴上緊箍,忠誠度確認了,做事情也有譜了,領導就可以放心了。可以不念緊箍咒,但一定要戴緊箍,因為緊箍是一種機制,是一種雙方的承諾。”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對這座思想寶庫的每一次探索都讓我浩嘆不已。如果歷史是一座山,當我們面山而坐,對著橫亙在天邊的這一段巍峨和蒼茫,內心會騰起怎樣的感受呢?對我來說,這份感受就是:除了想走進大山的懷抱,親眼目睹神奇和精彩之外,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做大山的兒子,去講述那些山的故事,并把它們傳給后人。

趙玉平

于北京郵電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尔津县| 台北市| 团风县| 息烽县| 裕民县| 桐城市| 旺苍县| 肇东市| 武穴市| 包头市| 赫章县| 临沧市| 法库县| 郎溪县| 盐源县| 库伦旗| 武定县| 黑河市| 岢岚县| 南京市| 尤溪县| 临颍县| 黄石市| 赞皇县| 东丰县| 启东市| 皋兰县| 黄平县| 元江| 友谊县| 高阳县| 信阳市| 穆棱市| 定南县| 甘孜县| 娄底市| 平阴县| 鲁甸县| 黄骅市| 西平县| 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