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性思維訓練手冊
- (澳)薩拉·比勒爾·艾沃里
- 8483字
- 2025-01-21 16:44:49
批判型思考者具備哪些特征
本節將探討三類思考者。但請記住,這里的分類并不是對現實的完美復刻,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可能會同時具備這三個類型中的某些元素。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加深理解,這一點是無法通過只看抽象的理論實現的。
為了描述批判型思考者的特征,我們需要考慮以下五個方面:如何看待知識、如何看待論點、如何看待說服力、對認知過程中環節的使用,以及是否意識到認知偏見。
如何看待知識
在Chapter 1中我們就知識的本質進行了探討,同時介紹了可能存在的陷阱,其中一個陷阱也與本章有關,即注重尋找“正確的”知識。有一些學生已經完全接受“不存在‘正確的’知識”這一觀點,很多知識都是可以被批判或推翻的。然而,也有一些學生可能會對此無所適從。這是因為在看待知識方面,我們都處在不同的階段。這些不同的階段又叫作“認知階段”,這一概念源于認知論,即“知道”究竟意味著什么[更多詳細信息參見博克(Bok)2008年所做的闡述]。處于不同認知階段的人會對知識和真相做出不同的判斷,特別是涉及復雜的問題或疑問時。了解認知階段能夠幫助我們確定自己當前所處的階段以及批判型思考者所處的階段。
1. 認知的初級階段
在認知的初級階段,我們會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有確定的答案。因此,向最厲害的專家咨詢、閱讀最新的書籍,或搜尋“真實的”數據,就能找到正確答案。若現階段找不到正確答案,也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其知識源頭。這樣的過程非常辛苦,因為我們一直在找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即正確答案)。在大學中,這種方式就會使學生陷入一種復雜的猜謎游戲:試圖去猜測老師的想法,因為老師知道正確答案。
2. 認知的中級階段
在認知的中級階段,我們會逐漸意識到很多疑問和問題是沒有正確答案或解決方案的,甚至專家也都是根據經驗做出推測、形成論點,然后提出可能的答案或解決方案的。然而,如果我們處于中級階段,我們就會認為正是由于不存在正確答案,所以所有的答案都只是對別人價值觀、經驗和信仰的一種簡單反映,而且所有的答案都是合理的,我們無法對不同答案或解決方案的優劣進行評判。因此在大學中,我們可能會因為沒有正確答案而感到沮喪——每一個人都基于其各自的選擇得出不同的答案,我們無法對其進行辨別,這還有什么意義呢?我們在初級階段是為了尋找或猜測正確答案,但到了中級階段,我們會認為根本就沒有確定的答案。
3. 認知的高級階段
在認知的高級階段,我們會認識到,雖然通常情況下沒有確定的答案且有很多可能的答案,但我們可以對這些答案的優劣進行評判:有一些答案會比其他答案更有力。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通過對論點的質量及其支撐證據的有力程度對可能的答案進行評判。這也是本書Part 2的主要內容。我們會發現,有一些論點要比其他論點更合乎邏輯。不過也不要因此就退回到初級階段而認為它們是正確的。在高級階段,我們認為“即使是那些合乎邏輯的結論也都只是暫時的,當出現確鑿的反面事實和相反的論點時,這些結論也會在必要時被舍棄”(博克,2006,113)。參見圖2.1了解看待知識的不同階段。

圖2.1 如何看待知識
批判性思維出現于認知的高級階段,這時我們會認為雖然不存在正確答案(特別是對于復雜的問題而言),但可以對可能的答案加以分析、批判和評判。我們在上大學時或許還達不到這個階段,但應該知道這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要對老師的課程設計方式保持開放的心態,這是在幫助我們達到這一階段,即引導我們掌握批判性思維。
如何看待論點
這一分類方式也與看待知識的方式相關,但主要是從看待論點的角度出發的,即如何看待用于支撐某種主張或觀點的邏輯推理和證據。同樣的,我們可以將人分為三類:追隨者、懷疑者、理性懷疑者。
1. 追隨者
追隨者盲目、不假思索地認為所有的論點都是對的,對于他們讀到的或聽到的內容毫不懷疑。當聽到一個新觀點時他們很容易動搖,但一旦有一些批判性思想出現,他們也很容易變回去。追隨者不會主動思考論點背后的邏輯推理,會自動認為他們看到的證據都是可信的。
2. 懷疑者
大體上來說,懷疑者處于追隨者的對立面,認為所有的論點都是有瑕疵的,所有的證據都是錯的。他們一直持懷疑態度,但其實對于問題答案并不關心,因為他們不會被任何邏輯推理或證據說服。
3. 理性懷疑者
理性懷疑者會對可能的答案或解決方案理性地提出懷疑。他們很關心論點的邏輯推理和證據,會主動判斷其可信度,做出放慢思考、系統思考、加強分析和判斷等行動。理性懷疑者也會懷疑,只是一旦某個論點、證據或來源達到一定的可信度,他們就不會再懷疑了。圖2.2對這三類人進行了展示。

圖2.2 如何看待論點
批判型思考者屬于理性懷疑者——對所有的事情既不相信也不否定,知道何時對邏輯推理和證據進行進一步懷疑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判斷。“從業者說”中介紹了謝利–安·蓋亞德哈爾(Shelly-Ann Gajadhar)是如何將批判性思維融入其日常工作的。

從業者說 批判性思維在顧問工作中的重要性
謝利–安·蓋亞德哈爾,阿爾法斯圖特(Alphastute)公司職業與教育顧問
作為阿爾法斯圖特公司的一名職業與教育顧問,我的工作主要是幫助別人成功實現其職業目標。成功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我會讓我的客戶從自己的角度去定義成功,鼓勵其進行批判性思考。
讓人意外的是,我們在對自身和生活做決定時,并不清楚這些決定背后的個人原因。通常我們是基于期望來做決定的,并沒有在思考過程中加入理性懷疑。因此,我在做顧問工作時,不會一開始就接受客戶所說的一切,而是溫和地質疑其決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推理邏輯,尋找證據證明這一決定是在平衡理性訴求與情感訴求的基礎之上做出的。成為一個理性懷疑者并賦予其做決定的能力,符合其個人和世界公民的身份。
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需要面對客戶的個人原因并收集證據以證明其合理與否,從而幫助客戶避免做出在未來帶來不悅的決定,放棄那些違背其人品訴求卻可以帶來快錢的商業機會,使其能夠在生活中過得更加有意義、有目標。
我認為大多數決定并無對錯,卻存在更加英明并有充分證據加以支撐的決定。批判性思維能夠幫助我們自信地面對世界。在運用批判性思維方面越自信,我們在生活中做出恰當的決定和解決問題就越容易。
如何看待說服力
這一分類方式與說服技巧有關。為此,我們須將有說服力的論點和優質的論點區分開。
有說服力的論點是指能夠說服別人的論點。但說服的對象是誰?他們為什么能被說服?若我的論點說服了100名追隨者,而你的論點只說服了1名理性懷疑者,那么誰的論點更好?
論點的質量不能由其說服的人數(或說服的人)來決定,應根據其自身的優點進行評判,即與受眾無關(Chapter 4會詳細闡述)。一個好的論點可能不會說服任何人,一個有巨大瑕疵的論點也可以說服很多人。同一個論點可以說服某一群體,但對另一個群體可能沒有任何效果。說服力與論點質量無關或關系不大。
對于論點的說服力而言,有兩大要素發揮作用,這兩大要素之間也有聯系。第一個是受眾,第二個是說服技巧。
1. 受眾
受眾可以是追隨者、懷疑者,也可以是理性懷疑者。在更多情況下可能以上三類人都有。此外,受眾可能與我們有著不同的基礎知識或信仰。比如,素食者和養牛人對于素食主義的論點會做出不同的回應。
2. 說服技巧
關于說服技巧,我們將借用亞里士多德的相關理論進行詳細闡述。Chapter 1中提到了亞里士多德,他是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于哲學的貢獻之一是在修辭領域,與有說服力的說話或寫作藝術有關。亞里士多德關于說服力的理論將說服技巧分為三類:人品訴求、情感訴求、理性訴求。
(1)人品訴求
人品訴求(ethos)在希臘語中意為“人格”,與其來源的可信度或聲譽有關,包括一個人的背景、教育、經驗或立場。如果一個人可信度較高或比較可靠,那么他的論點就更可能說服受眾(這也取決于受眾屬于哪種類型)。雖然不能代替優質的論點或有力的證據,但人品訴求可以說是做評判時的一條捷徑:可靠的來源更有可能提供有力的論點。當然,會有一些例外。批判型思考者在評判論點時可能會用到人品訴求,但對于這樣的捷徑帶來的陷阱還是會保持警覺。Chapter 5會對與來源可靠性有關的人品訴求進行詳細闡述。
(2)情感訴求
情感訴求(pathos)在希臘語中意為“痛苦”,也是“同情”“感染力”等詞的起源。情感訴求依靠的是與受眾建立一種情感或心理聯結,包括引起恐懼、憤怒、同情或嘲笑等。情感訴求常用在一些政治活動(如選舉)中或用于試圖說服某個群體做出某種行為(如慈善捐助)。情感訴求通常是一種非常有說服力的手法。批判型思考者在意識到對方試圖用情感訴求來說服他們的時候會立刻有所警惕。
(3)理性訴求
理性訴求(logos)在希臘語中意為“詞匯”“意義”或“推理”,也是“邏輯”等詞的起源。理性訴求依靠有邏輯且合理的論點和證據來說服他人。批判型思考者會基于理性訴求得出其論點,并在他人的論點中尋找理性訴求以便更好地評判其質量。圖2.3對此進行了總結。

圖2.3 如何看待說服力
用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辭學》(The Rhetoric)中的話說就是(從古希臘語翻譯而來):
口語中的說服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源于發言人在發言時的個人性格,他讓我們認為他【亞里士多德的原話有語法錯誤,這里進行了修正】是可靠的……第二種說服力源于聽眾,當發言內容激發了聽眾的情緒時,就可以說服他們……第三種說服力源于發言內容本身,通過有針對性且有說服力的論點證明其真實性。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60年
批判型思考者通過理性訴求(邏輯推理和證據)形成其論點和評判他人的論點,也可能會運用人品訴求作為一種驗證手段或捷徑。他們不太會用情感訴求來說服他人。心理學專業學生莎恩·布魯克斯在本章的“學生說”中向我們講述了她使用說服技巧的經歷。

學生說 批判性思維影響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莎恩·布魯克斯,約克大學心理學專業學生
批判性思維在大學中非常重要。我也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維水平,并將我學到的知識運用到了無數場景中,學習只是其中的一種場景。對我而言,這是培養批判性思維最重要的原因。舉個例子,我曾通過親身經歷發現,媒體會歪曲報道當前發生的事件,如難民危機。2019年夏天,我前往希臘參與一個非政府組織的工作——赴歐洲前線處理難民入境事務。我親眼看到數個家庭放棄一切來尋求更加安全的生活,這不禁讓我對將移民作為阻嚇手段的做法產生疑問,這種阻嚇手段在如今的西方媒體報道中非常常見。我讀到的文章中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從負面角度描寫難民,以影響讀者的思考方式。當然,情感訴求也是他們使用的技巧之一。同時,他們還利用了語言的重要性,因為很多媒體在報道中用的都是“移民”一詞,而不是“難民”,很容易讓讀者聯想起對移民的固有印象,但其實難民指的是逃離迫害、背井離鄉的人。
在此類情況下運用批判性思維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是在酒吧中約會,還是參加一場活動。當我在20歲踏入社會時,我充分認識到在大學學習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批判性思維不僅對于研究工作作用頗大,還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駕馭未來將面臨的信息浪潮。
對認知過程中環節的使用
我們還可以利用教學法理論來區分批判型思考者。教學法理論于20世紀首次提出,并在21世紀初進行了修訂。本杰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是一位教育心理學家,他于1956年首次發表的教育目標分類學(Cognitive Taxonomy)非常有名,將認知過程分為不同的階段。簡單來說,就是對大腦思考過程的描述。我們在這里探討的是修訂版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學,由洛林·安德森(Lorin Anderson)和戴維·克拉斯沃爾(David Krathwohl)于2001年發表,他們兩位在原版發表時曾與布魯姆共事。
修訂版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學將學生在學習時的認知過程分為六個環節。從復雜性來說,這六個環節為遞進式的,而且通常(雖然不是全部)認為這六個環節是漸進式的,即要想達到高級的認知階段,首先需要完成初級的認知階段:為了能夠理解,我們需要先記住;為了能夠更好地運用,我們需要先理解,以此類推。圖2.4從簡(記住)到難(創造)展示了修訂版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學中提出的認知過程。

圖2.4 認知過程的六個環節
來源:戴維·克拉斯沃爾(2002),“修訂版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學:概述”,《理論付諸實踐》(Theory Into Practice),41:4,212—218。
大多數課程的學習大綱大量使用這類詞匯來描述學習目標。比如下面是我在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大一課程的學習目標,課程名叫“企業面臨的全球性挑戰”。
學習完本課程,學生應能做到以下幾點:
1. 聯系企業與全球性挑戰之間的相互影響,對企業在復雜且多變的社會中的作用進行批判性評價。
2. 分別找出正面的和負面的全球性挑戰與趨勢并對其加以分析,將適合的技能和必要的技巧運用到這類場景中來管理企業、引領發展。
3. 認識并評價會對企業產生影響的社會、環境和數字破壞問題,加以分析并應用有效的解決方案。
4. 學習并運用思考技能,找出個人在完成前三項任務的過程中以及在學習和未來就業中獲得更大成功所面臨的挑戰和想要達成的目標。
傳統的小學和中學教育通常關注的是“記住”和“理解”,中學教育后期會加入一些“應用”(雖然現在有很多學校正在嘗試將認知的所有環節都納入其教育體系中)。重要的是要知道,雖然記住、理解和應用是大學學習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拓展基礎知識階段,但這些較為初級的認知階段的環節并不足以使我們掌握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考與分析、評判和創造等高級認知階段的環節有關。
是否意識到認知偏見
認知偏見是指在需要立刻做出重要判斷時用到的捷徑。比如,一頭獅子正向我跑來,因此我要逃走。這是基于理性判斷的認知捷徑:判斷出獅子可能會咬死你。認知捷徑也可以基于非理性的判斷做出,與偏見有關。比如在評判某個人的能力時,我們可能會運用基于非理性(可能是無意識的)偏見的認知捷徑,如針對其種族、性別、語言或外貌的偏見。Chapter 2后面會對此進行詳細闡述。一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在思考時存在偏見,另一部分人可能意識到了自己的偏見,但對這種偏見是否會影響其思考并不關心。通常來說,批判型思考者是可以主動意識到自己的偏見的,或通過采取一些方式來意識到這一點,并努力避免被這樣的認知偏見影響其判斷、論點和推理邏輯。
對思考者的特征進行總結
結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簡單地將思考者分為三大類(見表2.1)。再次提醒,這樣分類并不是對現實的完美復刻,只是為了更好地說明和理解。
表2.1 思考者的類型

表2.1基于對知識/論點/說服力的看待方式、對認知過程中環節的使用以及是否意識到認知偏見將人分為三大類:膚淺型思考者、懷疑型思考者、批判型思考者。
1. 膚淺型思考者
膚淺型思考者在看待知識時處于初級階段,認為“正確的”知識是存在的,盲目地、毫不懷疑地追隨各類論點,而且很容易被包含情感訴求的說服技巧影響,即其情緒容易受到影響。他們主要會用到認知過程中的記住和理解,也可能有一些簡單的應用。他們很大程度上不會意識到自己存在認知偏見。
2. 懷疑型思考者
懷疑型思考者拒絕對知識進行評判,不相信任何對論點的辨別或評判方式。他們不會受任何說服手段影響。他們雖然會運用認知過程的所有環節,但很難從客觀方面做出評判。此外,他們可以意識到自己存在認知偏見,但對此并不關心。
3. 批判型思考者
批判型思考者處于看待知識的高級階段,具備評估和判斷能力,通過其邏輯推理和證據對論點進行主動評判。他們不會每時每刻懷疑一切,但會基于知識、經驗、技能和直覺進行評判,并且知道應該何時提出質疑和做出評判。他們不會自動相信自己讀到的、聽到的或學到的內容,但也不會自動拒絕,而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評判技能和自信心,在已有的參數中找出最優的答案或知識。他們不會被情感訴求說服(甚至會對此方式產生質疑),而會關注于論點的理性訴求,也會謹慎地使用人品訴求。他們會用到認知過程中的所有環節,特別是分析、評判和創造等處于高級階段的環節。同時,會意識到(且努力讓自己更容易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偏見,并主動避免其影響思考。
為了更好地理解以上分類,讓我們想象一下下面這個場景。
有幾個大學生下課后在咖啡廳里聊天。
露西(Lucy)說:“我一直在思考年輕人如何才能夠為其以后的生活做最好的準備。你們難道沒有全身心地熱愛大學生活,并且相信這里是年輕人獲得必要教育的最佳場所嗎?”
卡皮爾(Kapil)幾乎是立刻回答:“絕對的。我也熱愛大學生活。所有的年輕人都應該上大學。”
很顯然,卡皮爾并沒有對露西的觀點做評價或判斷,而是盲目地同意露西在問題中隱含的答案。卡皮爾屬于膚淺型思考者,是追隨者,認為“正確的”知識是存在的,且似乎受到露西情感訴求(全身心地熱愛)的影響。
李明也幾乎是立刻就回答:“誰知道呢?你怎么知道年輕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又怎么知道大學是否能提供他們想要的東西?”
李明對答案是否存在提出了質疑。李明屬于懷疑型思考者:對論點提出質疑,很難找到答案。
吉娜(Ghina)聽了大家的回答,一邊攪拌咖啡,一邊思考自己的觀點。過了一會兒,她回答:
“這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定。你所說的‘最佳’以及‘教育’在這里指什么?我們是否會因為自己正在讀大學而存在偏見呢?相關的證據是如何描述那些大學畢業生的?他們有獲得良好的教育嗎?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嗎?我們如何進行評判?能與其他年輕人做比較嗎?對于想要學習學術思想或自己心儀的工作所需專業知識的人來說,大學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對于其他人來說還有另外一些方式,比如職業學校,我們會將其他方式定義為教育嗎?”
可以看出,吉娜展現出了批判型思考者的特點:既考慮了論點的情況,也考慮到了其他情況(職業學校),同時又提出需要證據支撐才能得出結論。她還提到了偏見的問題,這樣能讓自己關注于邏輯推理,而避免被露西的情感訴求影響。吉娜使用的這種質疑技巧在批判性思維中非常流行,即蘇格拉底提問法。
在吉娜說完之后,卡皮爾很快掏出了他的手機,說“我在谷歌上查查,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卡皮爾一直在尋找最權威的專家,因為他覺得他們應該知道正確答案。
總之,我們可以看出吉娜是在構建優質的論點,輔以有力的證據支撐,并努力將自己的論點講清楚。這構成了批判性思維的三大目標,也是本書Part 2將要闡述的內容。在此之前,Part 1的最后一章對大學經歷進行了更加詳細的探討,告訴大家如何才能在大學里成為批判型思考者。
在進入下一章之前,讓我們先完成下面這個思考練習。
思考練習 如何思考
任務1:讓我們回到表2.1中列出的影響思考方式的五大要素:如何看待知識、如何看待論點、如何看待說服力、對認知過程中環節的使用、是否意識到認知偏見。將練習本的頁面平均分為五欄,將這五大要素逐一填寫在每一欄的最上方作為標題,就像表2.2這樣。
表2.2 影響思考方式的五大要素

首先,思考一下自己當前是如何看待這五大要素的,并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一定要誠實面對自己——沒有人會看你的答案。之后,找出你想要改變的要素,思考一下你為什么想要改變,你的大學學習在實現此目標中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任務2:將卡皮爾、李明和吉娜與前面的思考者類型結合起來思考。你覺得你和誰最相似?為什么?對你看待大學的方式有何影響?寫下你的答案,可以用“我和……最相似”開頭。
任務3:現在想象一下露西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認為每一個大學生都必須學習哲學。”將她三位朋友的名字寫下來,并根據他們每個人的思考特點(膚淺型、懷疑型、批判型)寫下你想象中他們的回答。每個人至少要寫出兩句。寫完之后,思考一下這個任務的難度,你是花了多久寫完每個人的答案的?對于成為一個批判型思考者,你從中學到了什么?
本章小結
? 批判性思維會對知識和論點背后的邏輯推理與證據進行主動且仔細的評判。
? 在看待知識的初級階段,我們尋求的是“正確的”知識;在中級階段,我們會拒絕對知識進行評判;而在高級階段,我們會在已有的參數中尋找最好的。
? 在看待論點方面,人被分為以下三類:對一切深信不疑的追隨者、拒絕接受所有論點和證據的懷疑者、基于邏輯推理和證據對論點進行評判的理性懷疑者。
? 我們會受情感訴求(激發情緒)、人品訴求(來源或發言人的可信度)或理性訴求(背后論點的邏輯)的影響而被說服。
? 修訂版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學認為,認知過程中的各環節是從低(記住、理解和應用)到高(分析、評判和創造)漸進的。
? 認知偏見是指能夠影響我們觀點和思考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偏見。
? 與膚淺型思考者和懷疑型思考者不同。批判型思考者處于看待知識的高級階段,是論點的理性懷疑者,關注的是論點背后的邏輯推理和證據,大多數情況下會被理性訴求說服,會用到認知過程中的所有環節(尤其是高級階段的環節),并且會努力避免其偏見影響其思考。
延伸閱讀
? 亞歷克·費希爾(Alec Fisher)在《批判性思維研究》(Studies in Critical Thinking,2019)一書中有一章叫“什么是批判性思維”。這一章對批判性思維這一概念的歷史及其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定義方式進行了直觀的闡述,并探討了具體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眨眼之間:不假思索的決斷力》(Blink: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2006)一書從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對偏見進行了闡述。書的標題意為我們在某些場景下會立刻(眨眼之間)做出評判,也暗含偏見是如何影響我們評判的。格拉德韋爾把它叫作“薄切片(thin-slicing)”,與思考有關,因為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利用有限的信息立刻得出結論。
? 羅爾夫·多貝里(Rolf Dobelli)的《清醒思考的藝術》(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2014)一書闡述了多種會影響我們日常思考的認知偏見,并給出建議,幫助我們更好地發現和克服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