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判性思維訓練手冊
- (澳)薩拉·比勒爾·艾沃里
- 1235字
- 2025-01-21 16:44:46

學者說 從教育中獲得的自豪感
你可能對《真愛至上》(Love Actually,2003)這部電影很熟悉。休·格蘭特(Hugh Grant)飾演的角色在電影中說:
“每當我為世局倍感憂心時,就會想到希思羅機場(Heathrow Airport)的入境大廳。世人認為世界充滿仇恨與貪婪,但我不敢茍同。在我看來,愛無處不在。”
想要了解大學教育對于社會有什么樣的作用或重要性,就想象一下畢業那天的大學校園吧。從畢業生臉上洋溢的各種情緒中就能判斷出教育對于他們的重要性。
我曾經觀察到——學生時代的我也體會過——學生在畢業時對自己的看法會出現一種幾乎無法覺察的細微轉變。毫無疑問,這里有解脫,但也有自豪和自信。他們即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和展望,對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感到無比自豪。
在這里,我想特別提及這樣一個學生群體,俗稱“第一代畢業生”,即他們是家里第一個大學畢業生。畢業那天,也許他們的父母會比他們更激動、更開心,而無法掩飾其自豪之情,這也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因此,每當我為大學教育倍感憂心時,就會想到畢業典禮上的這些學生,尤其是“第一代畢業生”。世人認為學生通常是懶散的、漠然的、認為自己享有特權的,但我不這樣認為。在我看來,他們從教育中獲得的自豪感無處不在。
引言
為什么要上大學?這個問題可能看上去很好回答,但其實答案很復雜,也充滿爭議。簡單來說,觀點主要可分為兩大派別,基本上都與大學教育的目的相關。有些人認為上大學是為了接受傳統教育、獲取學術思想、促進知識繁榮,在他們眼中,大學學習僅以單純的知識獲取為目的,學習是一項非常高尚、重要的活動,而學到的知識是否“有用”則不予考慮。還有些人認為上大學是為了接受職業培訓,在他們看來,大學能提高學生的“就業力”,為社會輸送服務于企業和政府的專業人才,同時這些學生也獲得了就業機會,衣食得以保證。
我覺得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一方面,作為一名教師,我很希望能有更多真正對思想本身和思想爭論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學習,只是為了從中獲得快樂和刺激。另一方面,學生面臨著日益上漲的學費(雖然通常情況下可以延期支付)、不斷增加的生活成本,以及不確定的經濟環境和不穩定的就業市場,甚至有些工作崗位和職業類別正在消失,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為了提高自身“就業力”而上大學,是無可厚非的。
大學究竟是學術思想中心還是就業培訓中心?這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一道鴻溝。
實際上,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在這兩者之間做出取舍,而是要將其并列——兩者其實是大學的兩大支柱,同樣重要。而這兩大支柱之間有一道橋梁,即批判性思維(見圖1.1)。

圖1.1 批判性思維是連接大學兩大支柱的橋梁
批判性思維構成了學術思想及其繁榮發展的基礎,也是大多數職業能力的基礎,本書中的“從業者說”中對后者進行了闡述。將這兩者看作相去甚遠且互不相關的兩端,可以說是一種誤解。將其視為大學的兩大支柱,則是從一個更理性的角度看待大學教育,這樣的看法特別強調將精力放在搭建批判性思維這一橋梁上。
不過,我們先不談這座橋梁,而是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認識大學在社會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