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百年智慧:季羨林的110個故事作者名: 梁志剛本章字數(shù): 1419字更新時間: 2025-01-20 14:30:56
濟南的家
1917年早春,季羨林跟著父親來到了濟南。進入市區(qū),父子二人穿過迷宮似的大街小巷,走到老城南關(guān)佛山街柴火市對面一個有石頭臺階的古舊大門前,進了大門,看見一株很大的枸杞樹,凌亂的枝條上長出了米粒兒大的小芽。這里就是九叔季嗣誠的家。
季嗣誠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叫惠林,小名秋妹,比喜子小十天。季羨林在九叔家不算過繼,而是兼祧,就是俗話說的“一子擔兩門”。如果季羨林是個乖巧的孩子,管叔嬸叫爹叫娘,他的境況可能會好些??墒牵@孩子倔,認死理,始終沒有改口,讓他的叔嬸有些“見外”。
喜子在九叔家天天可以吃“白的”,生活比在老家強多了,可是一個小孩子離開母親,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終究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兒。叔父和嬸母畢竟不是親生父母,童心的發(fā)展在無形中受到了阻礙。誰會相信,一個小孩兒能躺在非母親的人的懷抱中打滾撒嬌呢!因為想娘,季羨林經(jīng)常在夜里偷偷地哭。少年時代的生活環(huán)境,對人的性格形成影響極大。從官莊來到濟南,隨著年齡的增長,季羨林的性格悄然發(fā)生變化,由外向一點點變得內(nèi)向了。
季嗣誠,號化齋,在濟南黃河河務(wù)局當工程師,在當?shù)刂吸S的技術(shù)人員中小有名氣。在季羨林看來,“叔父是一個非常有天才的人。他并沒有受過什么正規(guī)教育,在顛沛流離中,完全靠自學(xué),獲得了知識和本領(lǐng)。他能作詩,能填詞,能寫字,能刻圖章。中國古書也讀了不少。按照他的出身,他無論如何也不應(yīng)該對宋明理學(xué)發(fā)生興趣,然而他竟然發(fā)生了興趣,而且還極為濃烈,非同一般”。季羨林記得,季嗣誠寫過一首七絕詩,是描寫濟南北園白鶴莊的:
楊花流盡菜花香,弱柳扶疏傍寒塘。
蛙鼓聲聲向人語,此間就是避秦鄉(xiāng)。
季嗣誠對侄子的教育十分重視,是對季羨林影響最大的人之一。叔父不許季羨林讀“閑書”,但對他學(xué)習(xí)英文、補習(xí)古漢語是堅決支持、舍得花錢的。也許是由于生活的壓力大,他臉上難得看到笑容。吃飯的時候,女眷不許上桌子。如果侄子在一個盤子里連搛三次菜,那他的筷子就會被打落在地上。守舊、嚴厲而刻板的管教,對季羨林性格形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另一個對季羨林影響最大的人是嬸母。嬸母名叫馬巧卿,是季嗣誠當年在武備學(xué)堂讀書時一位教官的女兒。季家在佛山街住的房子,就是馬家的房產(chǎn)。所以,馬巧卿在濟南這個家里的地位,比季羨林母親在官莊那個家里的地位高多了。馬巧卿對季嗣誠兄弟寄予厚望的這個侄兒,一點兒也不嬌慣。季嗣廉不善經(jīng)營,卻喜歡結(jié)交朋友,把好端端的一個家揮霍殆盡,依舊靠濟南的弟弟接濟,這令馬巧卿十分不滿。馬巧卿偏心自己的女兒,在日常生活中對侄兒有明顯的區(qū)別對待。比如說,做衣服,給女兒做的是府綢的,而給侄兒做的是粗布的,有時干脆就不給做。還有,孩子該種牛痘了,給女兒種,卻沒有侄兒的份兒。結(jié)果是,季羨林染上天花,大病了一場,差點兒死掉,臉上還落下幾顆淺白麻子。這些事情積累多了,久了,季羨林在潛意識里對嬸母有些發(fā)怵,就連向嬸母張口要早點錢,也成了難題。夏天的晚上,全家人在院子里鋪上席子,躺在上面納涼。他想要早點錢,但是不敢張口,幾次欲言又止,最后快到深夜了,才鼓起最大的勇氣,說要幾個小制錢。錢拿到手,他心里踏實了,立即躺下,進入夢鄉(xiāng),一覺睡到天亮。
叔父和嬸母養(yǎng)育了少年季羨林,給他吃的、穿的,還給了他受教育的機會,對此,季羨林終生心存感激。他認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機遇是九叔給的。但是,他也的的確確飽嘗了寄人籬下的滋味兒。少年季羨林寫了一首十七言詩,活脫脫勾畫出他當時的心境:
叔嬸不我愛,
于我有何哉?
但知盡孝道,
應(yīng)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