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國藩的啟示(2023版)
- 曾仕強
- 3849字
- 2025-01-20 14:26:43
七、出任主帥:該出手時就得出手
任何一個卦,前面三個爻叫下卦,后面三個爻叫上卦,這當中有一個界限。有的人一輩子都在走下卦,他沒有時間,也沒有體力,更沒有實力走到上卦去。
乾卦的九四爻,爻辭是“或躍在淵,無咎”。“或躍在淵”的意思是,你如果有實力,有豐富的閱歷,那你就去跳跳看。你跳得過就是躍登龍門,跳不過就會掉到深坑。但是它還是告訴你“無咎”,也就是說,你因應得宜的話,就不會出事。但是如果你不該跳,那就不要跳,很多人在基層做事,明明做得很愉快,為什么一定要到高層去呢?在高層的日子其實并不是那么好過的,在高層并不一定就比在基層好。每個人記住四個字:適可而止。但曾國藩卻是不得已,因為每次有事情,都會把他“拱”得天翻地覆的,當時的形勢、社會輿論都會把他推至風口浪尖,讓他不得不出面。而一個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備經挫折、備受考驗的人,否則他不可能有大成就。
到前面的九三爻,就叫小成了。這個時候就心滿意足,不再有所欲求,到底好不好?答案是要看是誰。每個人心中都要衡量一下,自己到底能夠做到什么地步,不要永遠不知足。“當科長,我會非常心安理得,你如果叫我升官,那我只好敬謝不敏。我干嗎自討苦吃,把自己整得死去活來呢?沒有必要嘛。我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夠了。”
那么不滿足于小成,想盡辦法超越下卦,一心向上,到底對不對呢?也不能說不對。我的建議是,你可以試試看,但是不要說非怎么樣不可,這要隨緣。所謂“隨緣”,是說你先要試試看,不是說你自己連手都不伸出來,那肯定隨不了緣,也隨不到。很自然地往上走,這樣可以;太勉強、太功利地向上走,就不可以。但是不管怎樣,你自己心里一定要非常平衡。
而他既然名叫國藩,立志要“為國藩籬”,經國濟世,所以就必須“躍”,必須努力拼搏向上,才能實現志向,創造一番事業。那么,他“躍”的結果怎么樣呢?變乾卦為蹇卦,接下來的一段路越走越艱難。
42歲的時候,曾國藩回鄉奔母喪。我之所以特別講這件事是想說,有時候父母愛護子女,會及時地走掉,就是為了給子女一個機會,讓他可以回來好好冷靜地想一想,“你已經陷入這個境地了,你逃也逃不了,那你就要考慮現在到底該怎么辦”。這時候正趕上太平軍出廣西,攻長沙。太平軍如果攻別的地方,也就跟曾國藩沒關系。可是他們別的地方不攻,偏偏攻曾國藩的家鄉,而他正好又因守母喪在家,這就叫作時機的巧合。所以對任何外界的變動,你都要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而且凡是碰到內外的變動,你都要告訴自己,這是老天對你的考驗,你是必須要面對的,你要想“沒辦法,老天要考驗我,我跑也跑不掉,我只好面對它,我想辦法來因應”,這樣才能更好地加以應對。
湖南為什么到處辦團練?因為太平軍越來越壯大,而那時候清兵打仗是不行的,為什么清兵不行?要知道清兵本來是很厲害的,連明朝軍隊都打不過他們,怎么會變得不能打仗了呢?因為一旦天下太平,大家就都開始享樂,享樂的第一個結果就是軍隊不能打仗,所以地方只好辦團練自保。如果清兵能夠打仗,那么就輪不到地方去辦團練。誰要敢隨便練兵,朝廷絕對會馬上來干預,“你練什么兵,你想干什么?”那肯定就得吃不了兜著走。
而恰恰在這時候,巡撫張亮基又給曾國藩寫了一封很誠懇的信。所以如果時機到了,誰都擋不住。大家看他是怎么寫的:“亮基不才”,一個人最厲害的就是自認為不才,“我比較差勁,你比較厲害,所以換你去死”。“承乏貴鄉”,我被派到你們這里來當巡撫,“實不堪此重任”,我擔當不起。“大人乃三湘英才”“國之棟梁,皇上倚重,百姓信賴”,高帽子一直戴。他一定是看《三國演義》看多了,所以這句話才講得這么熟練。“亟望能移駕長沙,主辦團練,肅匪盜而靖地方,安黎民而慰宸慮”,請你一定要來,與我共濟時艱,以安定地方。我前面講過,曾國藩的母親死得正是時候,為什么?因為這樣他就可以推辭,“我在守喪,我怎么能出來”,“豈有母死未葬,即辦公事之理?”這就是以退為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人往往都是先說不要,然后才慢慢接受。曾國藩本來在家守喪,別人說要辦團練,請他去主辦,他如果馬上就去,那肯定所有人都會懷疑他,“你是想干什么,你是想抓住機會是不是?你是想辦法要當皇帝對不對?”那朝廷一定會先把他給殺了,以絕后患。
結果這時候唐鑒出來了。唐鑒以一生薄名作擔保,向皇上竭力推薦曾國藩,然后又對曾國藩本人勸以“時勢造英雄”,并引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還說“賢弟素有以天下為己任之壯志,此為老夫所深知”。另外還有一個人叫郭嵩燾,其實郭嵩燾是個非常倒霉的人,但是那時候他還沒有倒霉,他還跟曾國藩是好朋友。他也勸曾國藩出來:“雖有智慧,不如趁勢,今時機已到,氣運已來,還猶豫什么呢?”說曾國藩這時候就該出來,而且要當仁不讓。
曾國藩終于成了湘勇的主帥,他如果一開始就去,最多能當個副手,然后上面慢慢放權給他,“奏準移駐衡州練兵,建船廠,購洋炮,籌建水師”。因為當時太平軍的勢力越來越大,居然在南京定都,號稱天京,“這還得了!”所有人都慢慢感覺到,隨著太平軍的不斷發展,曾國藩的聲勢也一定會越來越強。所以說曾國藩最大的靠山就是洪秀全。一個人要會利用敵人,而不是跟敵人死拼,這正是曾國藩的高明之處。
我們來看看蹇卦(見圖7),蹇卦上面是水,下面是山,叫水山蹇,就意味著“坎險在前”。什么叫作“水山”?就是山上面有水,現在叫作堰塞湖。堰塞湖很可怕,因為它隨時可能被沖垮。可它同時也告訴你該如何應對:碰到這樣的情況,你內心要有“知止之明”,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曾國藩如果稍微膨脹一點,他就會沒命。皇帝最樂意的就是他為自己平定太平軍,而最害怕的是他反過來打自己,所以只要曾國藩顯露出一點造反的苗頭,皇帝一定會立馬除掉他。

圖7 蹇卦
我經常講這個案例給大家作參考。當皇帝信任一個大將軍,把50萬大軍交給他的時候,是百分之百相信他的。可是當這個大將軍把50萬大軍帶到城外去的時候,皇帝就開始怕他了,“只要他掉過頭來,我就完了”。同樣,當老板很信任你的時候,你是很受榮寵的。可當你越來越得人心的時候,老板就會日夜不安了,他就非要把你除掉不可。那么,如何把握好這二者間的微妙差距以獲得平衡?這就得看你的功力了。
“臨危授命,既艱困又阻塞,稍不留意,即禍患無窮”,這叫蹇卦。有很多東西大家可以說是巧合,譬如蹇卦的卦辭是“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這與曾國藩所面臨的抉擇正好相符。“利西南,不利東北”,就告訴曾國藩,他去打太平軍是安全的,可他如果回頭去打在北方的皇帝,他的處境會很危險。而且還要“利見大人”,就是朝廷一定要有人替他說好話,否則他很難渡過這一關。
因此他把自己的志向定為“為保皇而不為革命”,之后又定為“為中興卻不得意忘形”。很多人都因此批評他,而這一點可以說也是他一生中最受爭議的地方之一。太平軍的將領被他抓到以后就對他說,“我們都是漢人,你干嗎幫那個異族來打自己的漢人同胞?”而且還向他保證,“你只要跟我們一起,我們全都擁護你,也不讓洪秀全當皇帝了,你當皇帝”。曾國藩有沒有那個實力呢?他是有那個實力的。那他會不會心動?當然會心動。可是他如果不知道蹇卦的卦義,聽從旁人慫恿的話,那他肯定就會很危險,甚至死無葬身之地。“九五”指咸豐皇帝,曾國藩是“六二”,“不逾九三”,“九三”就在“九五”和“六二”之間隔著,所以《易經》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曾國藩絕不可行造反之事。
“險難當前,防掉入深淵。見險能止,蹇得精神。”這個“止”字,其實是我們做人必須秉持的一點。一定要懂得適可而止,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分。曾國藩如果真的豁出去了,跟皇帝對著干,他會不會成功?答案是沒有把握,因為還有左宗棠在。客觀地說,通常都會是左宗棠那種性格的人得天下。曾國藩自己折騰半天,最后別人當了皇帝,那他不就虧大了?如果事敗,他自己的命就沒了;如果事成,最后當皇帝的也可能是別人。這才是當時的真實狀況,非常復雜,不是像我們常人所想的,“你有這個實力為什么不做?你應該為我們漢人爭一口氣才是”,事情不是這樣簡單的。
山上有水就說明,山勢是很險峻的,而且又有橫水阻塞其上,這象征什么呢?“險阻重重,寸步難行。”那該怎么辦?《易經》告訴我們:“君子以反身修德。”可以說曾國藩一生受這句話的啟發非常之大。當你遇到挫折,遇到險阻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冷靜下來,想想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對,做得不夠的地方,以及自己該如何去調整。記住:只有修德可以逢兇化吉,其他都是虛的,沒有用的。“以艮止之德,面對坎險之災。”務求“蹇不害己”,無論多艱難,也不能失德。所以曾國藩從這個時候起就告訴自己,每天都要讀書。他真的沒有一天不讀書,打仗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兇險,他都堅持看書。
我相信他是看過蹇卦的初六爻的,其爻辭就是簡單的四個字,“往蹇,來譽”。根據蹇卦的“利西南,不利東北”,剛開始會走得很艱難,但最終的結果會很好。所以他應該好好打定主意,只打太平軍,而不要動腦筋想去打皇帝。其實中國歷史告訴我們,多是北方人打得贏南方人,南方人很少打得過北方人。這是什么道理?太簡單了,北方天氣那么冷,南方人如果要去打北方人,不管帶多少衣服都不夠,整箱子都是衣服,保暖都有問題,還怎么打得好仗呢?而北方人打南方人,邊打邊脫,所以越打越輕松,最后自然就容易打贏。南方人到北方打仗,到了冬天,連糧食在哪里都不知道,因為糧食都被雪掩蓋了,找不到吃的,而且又冷;北方人到南方打仗,南方到處都是吃的東西,所以他們不必帶糧食,也不必帶很多衣服,就會輕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