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心:曾仕強說修己安人之道
- 曾仕強
- 10字
- 2025-01-21 16:33:14
現(xiàn)代管理中的安人之法
現(xiàn)代社會應不應該安人
懷疑論者常常以為安人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做法,生活在工業(yè)社會的人心態(tài)大不相同,哪里還能一成不變地講求安人。即使人安了,而競爭不過別人,又有何用?管理者應付千變?nèi)f化的環(huán)境,已屬不易,如果專心安人,豈不誤了大事?至少安人并非單一的目標,利潤、績效、安全、使命難道不重要?何況單一目標往往是相當危險的!最后,也有人認為安人的口號不夠響亮,不如換一個比較能夠吸引人的,譬如“利人”“福人”之類,可能效果更好。
不錯,這種種說法都有其依據(jù),絕非為反對而反對,更不是毫無道理的懷疑。但如果深一層分析,便知這些說法全都似是而非,不符合事實。原因如下:
第一,工業(yè)社會造成不同的心態(tài),乃是必然的結果。因為任何社會工業(yè)化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產(chǎn)生一些工業(yè)化的心態(tài)。但是,如果說農(nóng)業(yè)社會的心態(tài)已經(jīng)完全被改變,則顯然言過其實。西裝革履,卻滿腦子陳舊思想;開最豪華的國外進口原裝汽車,卻不能遵守交通規(guī)則。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可見物質層次的變化,比較容易而快速;思想層次的變遷,比較困難而緩慢。何況工業(yè)社會也接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美國工人照樣希望獲得職業(yè)的保障。時至今日,我們?nèi)匀话l(fā)現(xiàn):人如不安,則員工心不在廠,不能專心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員工抱著以時間換取金錢的態(tài)度,當然不能振奮。人如不安,則員工只顧自己,滋生本位主義;不管他人,不愿意互相合作。人如不安,則員工心里浮動,不安于位,急著物色其他工作,希望早日變換環(huán)境。人如不安,則員工不求上進,不務改善。唯知混日子,成為十足的應付主義者,徒有良好的制度,總難以見效。時代雖然改變,人生的根本要求卻并未改變。即使工業(yè)社會,管理的最終目的,仍在安人。
第二,當然不能一成不變地講求安人。既然工業(yè)社會安人的條件與農(nóng)業(yè)社會有所不同,就應該隨之變換安人的方法,以求切合時中,這是前面再三強調的不易原則。一成不變,不足以獲得安人的效果。因為安人的目的不變,而安人的方法,絕不可以一成不變。
第三,人安了,卻競爭不過別人,這是不好的現(xiàn)象。假若如此,倒不如不理會安人。但不理會安人,人更不安,生產(chǎn)力隨之降低,勢必更加競爭不過別人。競爭不過別人,員工必定不安,管理者更加不安,怎么能夠稱為安人?所以不能消除競爭,不能應付競爭,乃至不敢面對競爭,都不算安人。
第四,管理者應付千變?nèi)f化的內(nèi)外環(huán)境,確屬不易。但如不知安人,或不專心安人,豈非更增困擾?事實上,管理者專心應對環(huán)境變化所產(chǎn)生的壓力,即應以安人為其中心思想,也就是拿安人作為應對的衡量標準:應對的結果,人更安,這才是上策;人更不安,那便是下策。管理者時時記住安人,才有妥善應付變化的可能。
第五,單一目標是相當危險的,因為有顧此失彼之虞。過于強調利潤,往往導致因眼前的短利,妨害了遠期的利益;過分重視創(chuàng)新,也會因開發(fā)新產(chǎn)品而招致企業(yè)的倒閉;一味看重績效,會產(chǎn)生假的效率,危害正常活動的進行。但是,安人這一目的,卻包括了我們通常所希望的所有目標。
第六,如果把安人當作一個口號,顯然不夠響亮。安人并不是口頭上喊喊的東西,它是用來真誠實行的。響亮與否實屬次要,甚至無關緊要。任何誠摯的管理者,假若不是存心騙人,就用不著一些響亮的口號。所需要的,是真正有效的目標。任何響亮的口號,充其量只能動聽一時。唯有安人,才是大家共同的需求,如前所述。
第七,“利人”的目標很好,也委實吸引人。許多管理者一直認為只要提高待遇,增加福利,從業(yè)人員就會努力,就有干勁。事實上并非如此簡單,薪金太低的確會損害其干勁,但提高薪金并不一定能調動他的干勁。孔子不是不重利,只是他深知利不是必然可求的,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以利為目標,終究不可靠,而且容易招致成員之間的不安,甚至形成勞資沖突,不可不慎重考慮。
第八,“福人”甚佳,既有謀求幸福的理想,又有造福的決心。然而什么才是“福”呢?有人以此為福,有的視彼為福。福和安比較起來,更不容易確定,所以“福人”還是不如“安人”來得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