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需要懂人情世故
- 商周奮戰(zhàn)錄
- 緋紅之月
- 3545字
- 2025-03-01 23:52:39
當姬旦主動向姜子牙說出有諸侯襲擊姬信的消息,王浩然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這時代的理解還是太淺薄。
這倒不是說王浩然覺得自己非常理解商周時代,王浩然一直認為自己對商周沒什么理解。不過在姬信當官的事情中,王浩然采取了非常被動的方式,那就是聽天由命。
此時姬旦的行動,其實是表達出了強烈的合作意向。如果從人情世故的角度,王浩然就得給姬旦一個回復的信息。
思考片刻,王浩然讓姬信說出了一番話,“尚父,旦兄長。吾知道兩位為吾的事費心了。”
姜子牙倒是無所謂,因為他要的就是發(fā)揮出姬信(鬼君)的實力。
姬旦卻一直認為姬信只是打仗的能力提升,在為人處世方面應該不咋樣。此時聽姬信竟然在此時說出了其他人早就該說的話……心里面甚至覺得弟弟姬信真的長進了。
姬信在王浩然的指揮下,繼續(xù)說道:“吾之才能,擔當不了司馬一職。然而,吾需領兵。尚父,旦兄長,吾定會為大周奮戰(zhàn)。還請尚父與旦兄長指教。”
姬信說完,這才開始反思王浩然的話。在姬信看來,這話沒有錯,卻也沒有非得說出口的必要。
然而,姜子牙與姬旦對視一眼。姬旦開口了,“信,朝堂之上,但凡政務,汝不可出言。”
姬信倒是從來沒想過打仗之外的事情,自然沒想過要在朝堂上說什么話。在某種意義上,姬信就沒想過自己也要上朝的事情。
此時聽姬旦竟然這么嚴肅,一時對商朝充滿了好奇。
王浩然當即命道:“快答應下來。”
姬信立刻應道:“是。”
姬旦也沒有對姬信提出其他要求。畢竟,以姬旦對姬信的了解,他其實不相信姬信能賢明到對和姬信無關(guān)的政務不開口的地步。只是該說的必須得說,這也是姬旦本人的習慣了。
關(guān)于姬信在朝堂上角色的交談到此為止。雖然只是一個小插曲,卻的確很必要。姬旦覺得姬信這個弟弟好歹成長到了能溝通的地步后,便主動說道:“信,說一說今年的戰(zhàn)事。”
姬信本以為自己方才的話題會引發(fā)很長時間的討論,卻沒想到三言兩語就把事情說完了。聽兄長姬旦詢問,姬信立刻興奮地說起自己擅長的領域。
卻沒想到,正想開口,王浩然就警告姬信,“談公務,要用職務來稱呼。”
“……太宰。”姬信只能不情不愿地把稱呼換了,“吾以為,伐商需3萬披甲,1萬精銳騎兵。此4萬士卒,需數(shù)年積累……”
既然在牧野之戰(zhàn)中,證明商軍已經(jīng)完成了精銳部隊的建設。王浩然就放棄了所有投機取巧的打算,準備以精銳正面作戰(zhàn)的方式贏得戰(zhàn)爭。
在王浩然的設想中,這4萬精銳,需要數(shù)年積累才能完成裝備與訓練。而且接受訓練的人數(shù)在8萬左右。接下來只能靠著與商軍交戰(zhàn),從這8萬人中選出最終的4萬精銳。
這辦法雖然費時費力,卻勝在可控,可靠。
姬旦聽完后并沒有反對或者贊同,而是先問了一個問題,“,商國可否會給商軍全裝備鐵器?”
王浩然搖搖頭,“不會。數(shù)年時間,商國不會有如此之多的師匠。”
“鐵器非師匠不可造?”姬旦的眼睛亮了起來。
王浩然點點頭。哪怕是到了21世紀,中國能夠年產(chǎn)十幾億噸鋼材,冶鐵也不是一個低端產(chǎn)業(yè)。
姬旦對大商的冶鐵技術(shù)非常忌憚。根據(jù)大周在商國的內(nèi)線提供的情報,大商國內(nèi)的農(nóng)邑在耕種面積上超過了大周,畝產(chǎn)也超過了大周。姬旦到現(xiàn)在為止,還能保持著擊敗大商的信心了。很大原因在于,大商有釀酒的習慣,大量的糧食被用來釀酒,而不是用在人口增長上。
而周國人口在過去幾十年中快速增長,姬信提出的8萬兵,選4萬。反倒在大周的接受范圍之內(nèi)。
內(nèi)政歸姬旦管理,三人談到這里也就不能再談下去。姬旦又問起該如何擊敗商軍。
王浩然也率直地答道:“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從商至周,有澠池,崤函地,潼關(guān),只此三處,便可令商軍不得不攻城。耗其兵力,保全吾軍。待周國大軍成軍,便可與商決戰(zhàn)。”
姬旦此時才聽到“姬信”的規(guī)劃。稍一思索,才明白過來。原來姬信并非單純地與商作戰(zhàn),而是利用作戰(zhàn)消耗敵軍,并且爭取到發(fā)展周軍的時間。
若是能利用現(xiàn)有的實力擊敗商軍,自然是最好。便是做不到,只要爭取到時間,待周軍完成建設,也可主力出擊,一舉滅商。
雖然這個計劃很有可取之處,姬旦依舊有些不安。這次洛陽平原上的戰(zhàn)役中,商軍的將領們表現(xiàn)得極為出色。姬旦總覺得光是軍隊數(shù)量多,并不足以獲勝。
姬旦卻沒有問出這個問題。因為他也知道,將領這種事情并不是那么簡單就能找到。以姬信為例,姬信都24歲了,才得到了姬發(fā),姜子牙與姬旦的認可。想發(fā)現(xiàn)身邊眾人的才能,已經(jīng)很不容易,更別說發(fā)現(xiàn)外人的才能。
就在姬旦感慨之時,姬信繼續(xù)說道:“商國雖然強,卻四面皆敵。若是周軍東進前,商國東邊的東夷,南邊的徐,淮,吳,皆起兵與商交戰(zhàn),商國又要維護商道。吾以一擊一。商卻只能分兵,吾便是以二擊一。強兵悍將,反倒讓商國敢于以少敵多,以弱擊強。吾軍必勝!”
姬旦聽到這里,已經(jīng)不想進行討論了。因為這牽扯到聯(lián)絡各國,屬于內(nèi)政范疇。
就在此時,王浩然讓姬信對姬旦表個態(tài),“太宰,在朝堂上與此事有關(guān)之事,吾都不會開口,也不參與。”
姬旦點點頭。這就是在下面開小會的原因所在。若是這種事情在朝堂上討論,天知道會有多少人會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意或者無意地干涉了姬旦的職權(quán)。
姬旦堅定地支持伐商。但這并不意味著姬旦可以接受任何人以伐商為理由,干涉姬旦負責的政務。
感受到自己庶弟姬信的長進,姬旦看向姜子牙。在姬旦看來,這必然是姜子牙對姬信的教導起了作用。
姜子牙見到姬旦看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被姬旦當成了幫助姬信成長的功臣。因為姜子牙已經(jīng)認定姬信是靠著鬼君的教導成長起來的。姜子牙甚至對這種成長速度感到不太滿意。
姜子牙以為姬旦是想聽自己詢問戰(zhàn)略的事情,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信,騷擾商道之事可還要做?”
王浩然本來已經(jīng)把姜子牙定位為一位戰(zhàn)略大師,很自然地認為姜子牙是能夠?qū)?zhàn)略上的各個碎片制作成一整張拼圖。
騷擾商道的事情看似是“奇謀”,其實是一個很普通的戰(zhàn)略安排。所以王浩然請教起姜子牙來,“不知尚父有何指教。”
姜子牙也將心中的想法說了出來。姜子牙用人與姬旦不同,他主打一個“賞和給”的激勵政策。
王浩然聽著姜子牙的敘述,努力嘗試跟上姜子牙的節(jié)奏,卻發(fā)現(xiàn)自己真的有些跟不上。
倒不是說姜子牙講述出了什么不得了的方式,而是王浩然極力去理解姜子牙的底層邏輯和方法論后,勉強發(fā)現(xiàn)姜子牙的“賞與給”是建立在封建制度的模式之上。
以騷擾商路來說,王浩然原本想的是周軍派兵在商路上進行騷擾。而姜子牙的看法則是讓商道附近的勢力進行騷擾,周國通過“賞”的方式,根據(jù)商道附近勢力的騷擾成果,給予其一定的賞賜。
“給”的方式,包括周國給當?shù)貏萘γx上的身份。以及通過交易方式,回購搶來的商國物資,給予對方需要的物資。
王浩然雖然對于小農(nóng)經(jīng)濟,以及地方化的勢力分布沒什么直觀感受,好歹也是聽說過這種事。據(jù)說這種博弈型的“邊界劃分”,曾經(jīng)主導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王浩然作為中國年輕人,真的沒見過那種畫地為牢的時代。
因為沒用過那種兩人一張的課桌,王浩然只是聽說過以前的小學生們在課桌上搞“楚河漢界”的劃線游戲,自己都沒有機會試試看。畢竟,王浩然上學的時代,都是一人一張課桌。
不用去劃線,天然就有分隔。
而且在社會中,大家只是提出保持安全距離的看法,這種看法也通過很自然地排隊等方式得到了實現(xiàn)。
理解到了這點,王浩然就做了一個嘗試。等姜子牙說完,王浩然問道:“尚父,大王可向尚父說過吾提出的區(qū)分貨物之法?”
姜子牙點點頭,表示他聽姬發(fā)說過。
王浩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他自己的局限性,才導致了上次與姬地交談后,還是被冷落了一陣。
因為生活在21世紀的中國,王浩然的局限性非常明顯。一個強勢有能力的政府,已經(jīng)是王浩然思考問題的基礎,以至于王浩然很難意識到這個假定在商周時代的不合理。
王浩然下意識地認為,商周兩國只是執(zhí)行能力不足,所以王浩然才降低了行動的難度,以配合周國的能力。
但是真正的問題并非周國能力差,而是周國并不具備一插到底的能力。所以在不少細節(jié)方面,王浩然與周國高層的顆粒度怎么都對不上。
這的確是王浩然的局限性,而且局限性還非常大!
理解到這點后,王浩然果斷地命令姬信答道:“一切都聽尚父安排。”
姜子牙倒是無所謂,而姬旦真的被驚到了。在姬旦看來,姬信居然能夠真的聽別人的安排,認同別人的安排,這和太陽從西邊升起也沒多大分別了。
別說姬信這種輕佻的家伙,便是姬旦自己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夠做到的。
姬旦心中生出了大大的疑惑,尚父是如何教導的?
兩年不到,就把一個輕佻之輩教成了可堪重用的人才。姬旦感覺自己真的太小看了尚父姜子牙的育人之道。
但談到這里,也就沒什么要多談的。不管是姬旦與姜子牙都要管大事,他們要判斷哪些人在哪些方面可以用,能夠用到什么程度。
至于那些人具體怎么做,就不是姬旦與姜子牙要管的事情。他們只用根據(jù)結(jié)果做出判斷就好。
姬旦便起身告辭,他也有太多事情要做。
站起身的時候,姬旦發(fā)現(xiàn)自己的雙腿感覺很好。這才意識到自己是在馬扎上坐了這么久。
看了看馬扎,姬旦決定還是暫時無視吧。畢竟,正坐才是真正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