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信隨著姜子牙侍從到了大帳外,侍從卻沒有帶著姬信進入大帳,而是繞過大帳,進了姜子牙居住的帳篷。
姜子牙已經在里面等著,見到姬信進來,姜子牙從桌案旁站起身,指了指兩張沒打開的馬扎,說道:“吾見鬼君不喜正坐,便用馬扎。”
姬信看著兩張制作得相當精致的馬扎,心中著實有些訝異。平日里姜子牙并不怎么和他聯絡,卻沒想到自己平日所作所為,姜子牙全都非常清楚。
在桌案兩邊擺好馬扎,姬信扶著姜子牙坐下,這才問王浩然,“鬼君可要出來?”
王浩然覺得沒時間浪費在事后再向姬信轉述,就命道:“我回答,你轉述。”
姬信將王浩然的意思說給姜子牙,姜子牙點點頭,笑道:“信公子,鬼君,請坐。”
兩人面對面坐下,姜子牙開口就問:“昨日之敗,鬼君以為可有逆轉之法?”
王浩然答道:“我對周國實力,周軍實力,以及商國實力,商軍實力的了解很少,即便姜公倉促講述,也不足以支撐制定反敗為勝的戰術計劃。”
姜子牙聽了,雖然神色有些遺憾,卻也沒有繼續問這個問題。他又問道:“鬼君,如何確保10日內不敗。”
王浩然問了個問題,“姜公。汝最優先者,是盡可能保存眼前周軍實力,還是盡可能保存西土聯盟的實力?”
這個問題讓姜子牙沉吟起來。大周的實力與大商之間有差距,若是想擊敗商國,非得團結所有商國之外的諸侯力量。西土聯盟無疑是反商的核心。
思索一陣,姜子牙才答道:“10日時間,可保存多少西土聯盟?”
姜子牙提出了具體內容,王浩然給了自己的看法,“此次大戰后,商國很清楚哪些諸侯參加了聯軍。周軍必然要退,不可能再保護這些諸侯國。我并不了解那些諸侯國對大周的忠誠,所以沒辦法判斷會不會有諸侯國利令智昏,出兵攻打大周。”
姜子牙聽完,答道:“此事自由吾來應對。”
王浩然繼續說道:“我接下來所說,是針對那些不會直接反周的諸侯。既然周軍要退,便要立刻告知那些諸侯國。并且告訴那些諸侯國,現在通往潼關的道路還沒有被商軍斷絕,若是諸侯不愿意任由商軍蹂躪,便可率領部下,人口前往大周。大周會給他們土地,給他們糧食,給他們種子。保護沿途的安全。”
姬信聽王浩然這么講,心中對王浩然的格局視角之高,無比欽佩。在姬信的思考中,并不涉及洛地諸侯們未來生存的內容。不是姬信故意要洛地諸侯去死,而是姬信根本沒有想到過,還有這種問題。
姜子牙則問道:“鬼君所說的10日,是為護送諸侯做準備?”
王浩然答道:“如果只為周軍撤兵。收攏敗軍,整理物資,最多三日。三日后就可以開拔。”
“鬼君,10日的準備夠嗎?”姜子牙決定相信一下王浩然的能力。
“夠或者不夠。我們說了不算,計算之后才知道。”王浩然答道。
不久后,姬信扶著姜子牙到了大帳,姜子牙叫來負責軍官,開始對當下周軍的情況,以及諸侯情況進行確定和總結。
南宮適和散宜生都是老臣,也都知道周王姬發并不傾向于重用姬信。兩人在回答姜子牙的詢問,以及根據姜子牙的命令安排下屬之外的時間,都仔細地聽著姜子牙與姬信的交談。
聽得出來,姬信涉及周軍以及周國集團具體內容的看法,要么就是過了,要么就不足。充分證明姬信從來沒有參與過周國高層討論的經驗。
但是南宮適于散宜生并沒有因此小看姬信。因為姬信的每一句話都不是無的放矢,而是圍繞洛地諸侯戰敗后的現狀,盡可能將洛地諸侯安全撤出洛地,護送他們進入周國而展開。
更令南宮適與散宜生驚訝的是,姬信知道周軍戰敗了,也知道商軍現在有很大優勢。但是姬信卻仿佛完全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一樣,平靜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仿佛戰敗只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到了下午,南宮適與散宜生受命出了大帳。南宮適此時已經完成了對周軍敗兵收容,偵查體系建立,以及周軍傷兵安頓與治療,以及應對商軍有可能發動的進攻等布置。此時他要去巡視各處,確定這些布置是否已經開始執行落實,其中還有什么問題。
散宜生則負責聯絡洛地諸侯,打探諸侯具體情況,以及選擇適合對象,勸說其暫時移居周國。
兩位老臣卻沒有立刻離開,他們對視著,都有話想說。
先開口的是散宜生,他嘆息道:“吾竟不知信公子賢明至此。難道有人故意向大王進讒言?還是信公子以前竟然……”說到這里,散宜生猛地閉口不言。
南宮適也對姬信表現出的能力極為贊嘆。他同樣很不解,有如此才華,怎么可能不被人知道呢?
見散宜生想提及這些,卻立刻不去碰觸。南宮適很能理解散宜生的心情。
若是姬信有能力,而姬發,姬旦不給姬信機會。那就證明周王姬發一直忌憚姬信的賢明。
若是姬信有能力,之前卻并不展現出來。而是在周國接連遭到戰敗的現在才施展,那就說明姬信并不認為自己有為姬發效力的必要。至少,證明了姬信對姬發有自己的看法。
不管是哪一種可能,都牽扯到周王室的內部斗爭。身為大臣,最好不要參與到這些事情里面去。
于是南宮適突然恍然大悟地說道:“吾本不相信,信公子說一年前得鬼神傳授。此時,吾信矣!”
散宜生聽南宮適竟然憋出這么一句,如夢方醒般連連點頭,贊道:“原來如此。南宮將軍所言正是。此乃大周之幸!”
嘴上稱贊,散宜生心中也覺得南宮適的確不一般。本來是一件危急周國王室內部的紛爭,在南宮適的解釋下,就成了祥瑞。
散宜生立刻拱手行禮,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在路上,散宜生忍不住又想起牧野之戰后,姬信說起“封神”之事。當時散宜生覺得姬信那解釋是為了自保,也是給姬發一個解釋戰敗的臺階。現在看,姬信當時真的提出了一個無懈可擊的解釋,這個解釋在當時的確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封神”的解釋,到現在依舊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想到這里,散宜生不愿意繼續圍繞姬信思考下去。他開始考慮起,如果將“封神”之說,用在諸侯們身上。如果諸侯們相信了封神之說,就可以將周軍戰敗導致的壞影響最大程度地弱化。
姬信的“封神說”中,明確指出,天命在周!當大周勝利后,得到封神的是在這天命之戰中,始終忠誠的犧牲者。只要諸侯相信了“封神”,那么再多次的失敗都只是成功道路上的小挫折。而且即便為了大周而死,諸侯死后也將被天庭封神,在死后以天庭正神的身份繼續存在。
散宜生甚至按照“封神”之說,去設想了那些轉而投奔大商的諸侯下場。那些諸侯既然已經背叛了大周,他們就失去了封神的機會。
即便那些諸侯最終忠于大商,依照天命之說,最終還是戰死。
如果最終下場都是死的話,明顯繼續忠于大周,得到的利益最大。
妙啊!散宜生在心中贊道。
此時的商軍之中,并沒有大勝后的極度興奮。
雖然擊敗了周軍,但是商軍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前軍14000部隊,傷亡了4000多人。剩下的10000士卒也非得休整好一段時間后才有力再戰。
后軍的10000人,以及3000騎兵同樣有不少傷亡,而且精疲力竭。非得休整幾日,才能再次執行不太激烈的戰斗。
蠻廉已經親自去探望了那些傷勢較重的將領,讓他們安心養傷。此時蠻廉面前聚集的將領,也基本帶傷。哪怕是惡來這種能夠全身披甲作戰的猛將,身上也纏著幾條繃帶。
也不用眾將詢問,蠻廉率先說道:“朝歌援軍,10日能到。”
這話一出,商軍眾將們都不吭聲了。他們的確向周軍以及洛地諸侯宣揚,三花娘娘很快就會趕來。但是商軍將領都知道,三花娘娘根本就不會率軍前來洛地。
此次三路出兵前,各路主帥都商議得明白。北路的趙公明,南路的三花娘娘,都要獨力在各自負責的方向上作戰。他們不可能得到援軍。
只有中路的蠻廉所部,才能在獲勝后得到來自朝歌的增援。以幫助蠻廉徹底收服洛地,并且向潼關方向繼續進攻。
除了中路軍受到的巨大損失之外,周軍在徹底崩潰前,那一支趕來的周軍騎兵表現出來的戰術,也令蠻廉以及商軍將領們頗為忌憚。
蠻廉問道:“徐旅長,汝以為周軍騎兵可戰。能否細言?”
徐芳回憶著周軍騎兵的表現,向商軍眾將講述起來。商軍將領自然知道騎兵的底細,聽得都很認真。
等徐芳講完,負責戰車隊的老將魯雄問道:“徐旅長,周軍是否不再將騎兵當作戰車來用?”
這個問題令在場的所有商軍將領們都覺得眼前一亮。在三花娘娘子秀提出全新的騎兵戰術,并且開始建立起新式騎兵后,商軍自己經歷過這個階段。
一輛戰車,兩匹馬拉,上面站3名甲士。三名騎兵則是由三匹馬與三名甲士組成。一匹戰馬的花費可比一輛戰車少多了。
所以包括魯雄在內的不少商軍將領,都下意識地認為一輛戰車相當于三名騎兵,所以三名騎兵要負責執行一輛戰車的作戰能力。
經歷過很多實戰后,商軍將領們陸續開始明白,戰車與騎兵根本不是相同的東西。也完全沒有比較的基礎。
經過魯雄的提醒,商軍眾將討論一番,發現周軍的將領們貌似已經跳過了將戰車與騎兵混為一談的階段,周軍騎兵更是看不出接受過此類訓練,以及接受了此類想法的跡象。
雖然戰斗力遠不如商軍,周軍騎兵已經是一支真正的騎兵。
“亞長。最后出現的那名周軍騎將,竟然是姬信嗎?”惡來問道。
蠻廉覺得很有這種可能。此次出發前,三花娘娘子秀向另外兩路統帥說過姬信,姬信負責為周軍訓練騎兵,大概不會參戰。但是子秀強調,一旦姬信參戰,絕不能小看他。
見其他將領也猜測惡來說的很有可能是真的,蠻廉立刻說道:“姬信不過一將領。若是周國不在,10名騎兵,定可殺之擒之!吾等先要擊敗周軍,周國,而不是擒殺姬信。”
這么說并非蠻廉看不起姬信,而是三花娘娘說過,能擒姬信者,便是要成為大祭司,都是可以的。殺姬信者,賜予封地,成為諸侯。
所以蠻廉生怕戰爭的焦點從打敗周國,變成了擒殺姬信。
見眾將都表示他們很清楚輕重緩急。蠻廉才說道:“雖不能再戰,卻也不能讓周軍輕易撤走。后日起,向諸侯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