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也知道這話說的有些過了,可話已說出,總也是收不回來。
眼下朝堂東林占據大半,方從哲并非東林,有他在,自己還能平衡朝堂。
若是放走方從哲,換上一個東林的首輔,那真是東林一家獨大,那時候自己更加難看。
沉默良久,朱由校有必要緩和下緊張的氣氛。
他從案幾中走了出來。
拽著方從哲的衣袖,語氣舒緩:“先生,還是起來吧?!?
“臣...”
朱由校拉著方從哲骨瘦如柴的手:“先生,如今朝堂不穩,你怎可棄朕不顧啊?!?
“臣...”
“先生,如今天下糜爛,我朝積弊已久,這大明的氣數是要盡了嗎?”
朱由校捶了下胸,聲音幾乎變成了哭腔。
眼下的情形,他也不得不做一回演員,跟方從哲打打感情牌。
見朱由校如此失態,方從哲趕緊安慰:“陛下萬壽無疆,我大明江山永固,怎么能說出這樣的話來。”
“先生莫要安慰朕了,朕雖久居宮中,這宮外諸多事情,朕也算知曉一二。
天下糜爛,百姓從賊。
百姓從賊,皆因饑餓。
百姓饑餓,皆因無地可耕。
豪強劣紳兼并土地,政府財政匱乏難支。
該征的不能征,該殺的不能殺。
我大明還能支撐多久,我大明萬千將士到底是為誰而戰。
我知得人心者得天下,可這滿朝文武可知初心?
你們不想干了,可以不干。
可朕呢?朕不想干了,能不干嗎?”
“陛下不必自哀。臣定當竭力。”
說著,方從哲又要下跪,朱由校仍然拉著他的手,他想跪也跪不下去。
“《黃帝內經》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歷朝歷代皆是始興終衰,其中道理又可以為皆是“重馭世之術,輕經世之道”。
我朝積弊已久,非一味猛藥,可以痊愈。
先生,朕一回都輸不起。你可愿幫朕,還大明一個郎朗乾坤?!?
“臣萬死不辭!”
朱由校將他扶起來:“先生這么大歲數了,還是不要動不動就下跪。朕還指望先生呢,先生可要保重身體才是。”
這個時候小火者提醒朱由校:“皇爺,該用膳了?!?
朱由校拍了下額頭:“先生,你看,關顧說話了。正好,陪朕吃點?!?
“臣遵命。”
兩人剛剛坐定,御膳房的小火者就擺上了一桌茶點,琳瑯滿目總有好幾十樣。
折騰一早晨,朱由校早已饑腸轆轆。
小火者添了一碗八寶蓮子羹,給方從哲添了一碗加了枸杞的二米粥。
朱由校吃的津津有味,方從哲反而有些局促。
“先生嘗嘗點心,味道不錯的。”
方從哲伸筷子夾了桌上的一塊糟糕送到口中,咀嚼一會滿意的點著頭。
“朕也知道,先生獨相多年,確實不容易,但這朝中閣臣朕多有不熟,還要先生多費心。
先生若是有合適的,也可舉薦上來。”
“自熊廷弼駐遼東以來,努爾哈赤確實很消停。
但努爾哈赤狼子野心,必會再次進犯,遼東良將不可守。九卿的意思是袁應泰可接任?!?
朱由校在腦海里搜索這個名字,最終一無所獲。
他望向方從哲:“先生不妨給朕講講這個袁應泰?!?
經方從哲的講述,袁應泰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授臨漳知縣。
任上為防止漳水泛濫,他動員民工筑長堤四十余里。
而后調任河內,他組織群眾穿鑿太行山,引入沁水,修筑25條堰,灌溉田畝數萬頃,使鄰縣也受益。
政績為兩河之冠。
后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就在剛剛才擢右僉都御史。
聽了半天,朱由校算是有了一個了解。
這位袁應泰先生合著是個水利專家,為人清正,為官清廉,為政精明,但是他不懂兵事,說白了不會打仗。
這不是胡鬧嗎?
讓一個不懂軍事的人經略遼東,簡直是離了大譜。
這種離譜的現象也就大明能出,皇帝皇帝奇葩,文臣武將同樣奇葩。
大明開國初期還好,至少朱元璋比較重視武將的地位,相同級別的官員,武將要比文官的品級高好幾級。
自從到明朝中葉開始,皇帝的策略變成了以文制武,用文官來統領和壓制武將,文官成了武將的上級。
這樣就出現了低級文官欺負高級武將的怪現象。
明朝武將最大的官是總兵,相當于軍區司令,但是總兵卻要聽文官巡撫的命令。
如果是涉及大兵團作戰,必須派總督指揮了。
要是總督還是不行,那就再派更大的官,比如叫督師、總理之類的,反正就是不能給武將太多的指揮權。
方從哲吃了一碗后便不再添飯,反而放下筷子,安靜的等候。
朱由校吃完,押了一口茶湯漱漱口。
他知道北方那匹狼一直在虎視眈眈,努爾哈赤不太可能給大明更多的時間,也許年底,也許明年,努爾哈赤必有動作。
一場薩爾滸之戰,葬送了大明能打的武將,更敲碎了大明的脊梁。
朝堂上知兵事的人不多了,熊廷弼算一個。
熊廷弼能不能守住,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袁應泰肯定不行。
朱由校搖了搖頭:“先生,還有沒有其他的人選?”
這回輪到方從哲搖頭:“陛下,恐怕沒有更合適的人選了?!?
“哦?我大明閣臣幾萬,還找不出能打的統帥了?”
“陛下,并非找不到,而是遼地事關重大,非一般人可以也?!?
朱由校可不這么認為,至少在他的腦海里就想到了一個名字-孫承宗。
孫承宗可謂是明末有名的戰略大師。
孫承宗從小隨三兄孫敬宗到縣城學宮就讀。
高陽地區在北宋時為宋遼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孫承宗在讀史時對在高陽一帶抗擊遼軍的宋將印象深刻。
萬歷二十七年的時候,他來到大同,初次體驗了邊塞生活。
孫承宗曾幫助房守士平息了大同的一次兵變,又勘踏沿途地形,并一路結納豪杰,與邊兵一起攀登關隘邊壘,訪問要塞,從此通曉北方民族和邊疆國防的基本情形。
萬歷三十二年,年過四十的孫承宗終于通過會試,并在殿試高中榜眼。
這樣一個璀璨的人物,方從哲不可能不了解。
確切的說,方從哲不但了解,而且知之甚深。
他不愿提起的主要原因是兩個人有仇,第二點是分屬不同陣營,孫承宗是隸屬東林。
遠的不說,神宗駕崩之時,是方從哲委任孫承宗起草遺詔和登極詔,孫承宗草擬了包括罷礦監稅使、發內帑充當邊餉等內容的遺詔。
方從哲對發內帑一事提出質疑,說朱常洛為人節儉,此事不可輕議,經過孫承宗力爭,才保留這一項,朱常洛也發內帑二百萬充當邊餉,大振士氣。
想到這里,朱由校唇角微微上翹,眼底閃過一絲狡黠。
“朕倒是有個合適的人員?!?
方從哲愣了一下,詫異的問:“不知陛下說的是?”
“孫承宗?!?
方從哲震驚的瞪大了雙眼,踟躕片刻才砸吧嘴說道:“陛下說的是他啊?!?
“先生以為孫承宗可堪大任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