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朝議富國論
- 大燕王廷
- 墨澗宏
- 2153字
- 2025-01-18 20:02:44
六皇子公孫度站了出來,尚未滿十五,未出閣封王的他今日也來到了太極殿聽政。
宋叁峏教過公孫度儒學,在教育的過程中他發現,六皇子有股骨子里的強勢,也是其他眾皇子所沒有的一種威風。
只是誰都沒有想到,平日里默不作聲的公孫度,今天卻有膽量正面硬剛天子。
“我兒有何見解?”
燕天子非但沒有發火,反而是興致勃勃的看著公孫度,生怕錯過了什么。
“兒臣以為如此弱化王侯勢力有失朝廷顏面。”
公孫度鐵骨錚錚的說完之后,引得一眾在朝王侯興高采烈,其中勢力最大的范陽王更是高看了公孫度幾眼。
沒辦法,胳膊擰不過大腿,燕天子才是大燕王朝的統治者,一但他們心有不服可是會被宗府嚴懲不貸的。
就像范陽王公孫沖,名義上是范陽縣的主人,可實際上充其量也只是一個大一點的王爺,范陽縣令的權力比他大。
天子要削藩,他們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六殿下以為應該如何才可以保住朝廷顏面?”
李光輔轉過身去,正對著公孫度言道。
在他看來,臺下的公孫度分明是為了襄平沈氏而刻意打壓同為大燕顯貴的襄平李氏。
皇后姓李,公孫度的母妃是沈昭儀,兩人在后宮中本就是長期的對頭。
“還請李大人端正態度。”
宗府大宗伯公孫偲出列,前者死死的瞪著李光輔,恨不得將后者生吞了。
燕天子為什么要提拔一個三流都入不了的人出任內朝高官?
至少光祿大夫身為內朝七位主官之一權力不小,應該是由大燕頂尖人物出任。
“大臣議論皇子?”少宗伯公孫師冷哼一聲,“依宗律,該處以流百里!”
好家伙。
燕天子也對此來了興趣。
宗府很少過問朝政,因此兩位宗伯一般不在議政時發言。今日發言卻是李光輔打壓皇子、囂張跋扈之事實在看不下去了。
皇權高于一切,宗府是為了保護皇權而存在。
“兒臣以為兩位宗伯所言不無道理。”
咦?
眾人望向寧王公孫琰。
此子近來風頭不小,似乎與六皇子公孫度走的太近了。
朝中諸子相爭中,寧王麾下的廷尉府勢力也一度使得太子無可奈何。
更不用提,寧王的舅舅是薊都府尹,真正的皇都治安長官。
“我大燕偏安一隅,確實不如中原列國之治。”
寧王公孫琰目示李光輔,眼中盡是對這位官二代的失望。
縱使你父親是燕國有名的皇商加前太子少師,也不至于有膽子對抗皇子啊。
別的不談,就算老六再沒有權力也是比地方官員大一級的,俸祿上同六部尚書。老六如果想在遼東商圈惡心一下李家人,李家也只能硬著頭皮吃下。
“依寧王殿下之言,我大燕十萬健兒不如中原的書生?”
李光輔依舊據理力爭,卻沒有看見皇位上的燕天子與朝堂之上的宋叁峏都對其投出了失望的眼神。
本以為至少是中流,卻不想是一個下流。
燕天子搖了搖頭,轉而看著六皇子公孫度言道。
“我兒以為寧王此言,對我大燕有何利弊?”
“兒臣以為,寧王兄此言乃正義之言!”
公孫度向公孫琰投去了贊同的目光。
在他看來,燕國相比中原弱的不是一星半點。
恰恰是這一星半點,長年累月下來使得燕國落后于中原,國力也一直不足以支持燕國攻破邊關入主中原。
“兒臣將我大燕落后原因歸類為三點。”
公孫度上前從史官手中奪過了紙與筆,在紙上用燕國文字書寫了六個大字。
土地。
諸夷。
文化。
在朝群臣和燕天子看后,目光全在土地二字之上。
燕國可耕之地不多,產糧卻是十分可觀,加上從北狄手中奪走的大片土地,國內子民一戶可有土地三十畝。
什一稅本就不重,因此百年來從未有人爭議過土地一事。
“六殿下以為我大燕土地有問題?”
戶部尚書梁書禮出列沖公孫度行了一禮。
前者也不明白為什么公孫度直接提出了土地問題,在他看來燕國土地問題可比中原少的多。
“本殿以為,我大燕的土地正是解決積貧積弱問題最大的一個助力。”
哦?
梁書禮罕見的皺了皺眉頭。
從沒聽過的新鮮事,燕天子也來了興趣。
“以我大燕之遼闊,人口再多一倍又如何?”
直中要害。
寧王公孫琰沖公孫度笑了笑。
燕國地廣人稀,沒有足夠的人口如何有兵馬錢糧,也正因如此燕國兵馬也才堪堪十五萬。
中原晉國一百萬,魏國五十萬,吳國二十萬,齊國四十萬,閩國二十萬,滇國二十萬。
七國之中,燕國最弱,正因有多處天險才使中原列國不與燕國開戰。
“那么諸夷呢?”
兵部尚書劇辛忍不住好奇,出言詢問道。
不過他心中也有了答應,一定有東胡。
“本殿以為赤狄、東胡、白狄、濊貊、肅慎都是大燕日后要攻打的對象。”
果然。
五大部族占地幾乎是等同燕國了,同時坐擁大量戰馬的游牧民族也是燕國攻克中原的依仗。
以住的經驗來看,中原不是沒有好馬,但是肯定不如五大部族有十幾萬匹。
“下官以為不太容易。”
樂羊倒吸了一口涼氣。
身為大司馬,他知道五族是什么德行。五部可以征戰的兒郎至少十萬起步,但卻相互征討,完全是一盤散沙。
打敗他們好辦,難的是打完之后如何融入燕國,總不能一次性打殺幾十萬上百萬的夷人。
“這一點,本殿以為至少要十余年光陰方可成功。因此,一但攻占五族必先設郡縣使燕國本地子民與外族雜居,以同化其性。”
任重道遠。
燕天子點了點頭,確實有利于燕國以后的發展。
只不過最后一點,文化卻是讓人哀嘆。
燕國無大儒,也就導致燕人大多重武而不重文,久而久之產生了武將治國的現象。
“兒臣以為可以以重金誘導中原文士出仕燕國,所費也不過千余金便可得百名文士,久而久之同化夷人和燕人。”
可行。
宋叁峏點了點頭,畢竟他也是宋國走投無路的寒門士子,也是受先帝重視才出仕燕國。
中原才俊不少,燕國取之一二也無可厚非。
“傳旨,六皇子公孫度直言進諫有功,賜百金,加職御書房行走使,待明年春時出閣后再議封王任職一事。”
“兒臣謝父皇重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