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大燕七天一次的大朝會,京都有頭有臉的大人物齊聚太極殿等待天子上朝。
文官以尚書令鄒衍為首,武將以大司馬樂羊為首,此二人均是燕天子年少時期的好友,也是在滅亡狄族之戰上立下戰功的良才。
大燕實行三省六部制,武將則實行中央節制地方的制度。地方又分為四處軍營,被燕人稱之為邊軍四營。中央設立了五萬中軍,歸屬大司馬樂羊統領,論裝備、軍響都遠高過邊軍四營。
地方實行郡縣制,目前大燕擁有代郡、上谷郡、涿郡、廣陽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
十郡一百零八縣,戶部統計全國人口將近七百萬,其中大約有二十萬左右的黑戶。
“劇大人。”
太極殿外,太子公孫禮正一步的靠近兵部尚書劇辛,使得這位七丈高的男子后背隱隱發涼。
再太子沒有走動的意思,后者方才緩緩出言詢問。
“太子殿下何事?”
“無事,只是聽說兵部的職方司在擬寫狄地地圖時因少標了一塊地方而被罰了月俸。”
來者不善啊。
劇辛皮笑肉不笑的沖太子公孫禮笑了笑,內心卻早已咒怨了公孫禮八百回。
職方司掌地圖刊印,總的來說權力不小,地方將領若無職方司提供地圖,則會事倍功半。
該司的司郎費亭也是一位歷經千辛萬苦方才得以出任司郎的大人物。
沒想到這一次,在這件事上犯了糊涂。
“下官已經訓斥過費司郎,今年吏部評優八成泡湯了。”
“不至于。”太子突然伸手打住了劇辛的后話,“本宮可以插手一二。”
您這是干什么。
劇辛急的不知所措了。
太子此言要是被御史臺的人知道了,他這個兵部尚書也當不了多久了。
“后天東宮夜宴,還請劇大人賞臉。”
太子說完便頭也不回的回到自己的位置,只留下一臉不可置信的劇辛。
你是怎么當上太子的啊?
劇辛內心在吐槽,這種智商的人當一個閑王尚可,偏偏是代表大燕新生代的太子。
“陛下駕到!”
隨著蘇盛一道尖聲,百官連忙整衣下拜。
大燕崇尚武斗,因此天子服飾多為兵刃。天子卻去十二旒冠冕和袞龍袍外,需左佩刀,右佩墨色龍紋玉。
不過今天有點不一樣,天子左側多了一位衣著華麗且禮儀周到的貴公子。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免禮。”
燕天子快步走到龍椅前,大大方方的坐在正中間。
一旁侍女迅速拉下了簾子,以免天子露出龍威。
“有本啟奏,無事退朝。”
蘇盛拉著長聲,目示眾臣言道。
階下眾臣也無不低頭,畢竟目示天子是重罪,在大燕直示天子的臣子會罰月俸。
只有太子公孫禮有權力站在臺階之上目示天子。
“傳朕旨意。”燕天子接過內侍奉上的熱茶,一飲而盡潤了潤喉嚨說道,“皇后內弟李光輔,朕查他在任宗府期間,公正廉明、勤勞踏實,故擢升光祿大夫。”
燕天子默不作聲的放下茶杯遞給了內侍,目示群臣看看他們是什么反應。
……
群臣也在頭皮發麻。
本朝是設有光祿大夫,掌顧問應對。
問題是對方明顯是國舅,身為人臣私議天子內親是會受到御史臺彈劾的。
“微臣以為不可行。”
在群臣的目示下,左側緩緩走來一名拄著拐杖的老丈。
見狀,兵部尚書劇辛頓時驚掉了下巴,什么風把這位老大人吹進來了?
侍中宋叁峏站立在大殿中央,滿朝文武均對此折服。
文壇領袖加上先帝之師,使得這位老大人年已七旬仍然穩居門下省主位。
“老大人以為李光輔如何不行了?”
旋機,燕天子側頭瞪了蘇盛一眼。
“還不快去給老大人搬把凳子過來?”
蘇盛也是人精,立馬去為宋叁峏搬了一把木凳。
君前不拜,先帝特許,誰敢不服?
“老臣以為,李府丞有些年輕氣盛,不易任職內朝。不如先試任地方令長,假以時日略有功績再議功勛擢升,方可服眾。”
果然。
燕天子暗罵了句老狐貍,昨夜的談話白費了。
讓我們回到事情的前一天。
童言火急火燎的帶來侍中宋叁峏之后,燕天子也批好了奏折。借著詢問事務,兩人拉開了大朝會的話題。
大燕立國百余年,宗室成員太多了。
地方上以某些公孫氏王侯而形成的小股勢力不少,更有甚者占山為王者也不少。
所以,燕天子想借著這份奏折敲打一下某些王侯。因此選擇提拔李光輔,借用李家的勢力弱化王侯在宗府的勢力。
當時宋叁峏答應了,沒想到今時不同往日,這老家伙今天又改口了。
“吏部尚書何在?”
燕天子悠哉悠哉的叫著吏部尚書的名號。
吏部尚書晁立棟立馬從人群中小跑了出來。
愚子!
宋叁峏見狀罵了一句。
完完全全是天子養在身邊的一條狗,若不是說話好聽,早被排出中央了。
“李光輔功績如何?”
“陛下。”晁立棟規規矩矩的行了一禮,“目前看來,李府丞的功績不小,擢升一下也是應該。”
好一條忠實的狗。
李光輔心里樂開了花。
宗府府丞擢升光祿大夫,前所未有啊。
三十五歲的內朝大臣,也是前所未有。
“你以為何人可為李大人的副手?”
“非太子中舍子孫觀不可。”
啊?
太子公孫禮明顯愣了一下。
什么叫非他不可,內朝大臣如何再與太子結交?
“太子以為如何?”
燕天子轉而看向一臉驚訝的太子。
表情都寫臉上了,看來太子真的不可重用。
再看向其他皇子,一個個的都低下了頭,燕天子方才點了點頭示意友好。
“說啊。”
“兒臣以為孫大人在東宮遠不如在內朝有用。”
算你小子懂事。
燕天子大手一揮,馬上有內侍上前伺候筆墨。
“太子中舍子孫觀,擢升御書房行走使,暫領光祿大夫副職,著東宮另選他人任職。”
“兒臣不同意!”
哦?
宋叁峏向后看了一眼,滿臉的不可置信。
連燕天子與眾皇子也都驚訝的看著后者。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