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厭學:青少年心理專家和12個少年的深度對話
- 陳瑜
- 4237字
- 2025-01-10 17:41:11
前言
我常常問自己,如果我是被采訪的這名學生,我會不會厭學?答案大多是:會。
過去4年多來,我深度訪談了150多名學生,他們遍及全國各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學習能力、不同身心狀況。和他們相遇,緣起2020年年中,我在“少年大不同”公眾號上開設了一個名叫“少年發聲”的專欄,意圖在紛擾的教育輿論場里,為孩子們搭建一個發聲的平臺。
為什么要讓少年發聲?因為我發現孩子們是教育的主體,卻大多是教育議題的沉默者,這不正常,也不合理。而我相信,他們的聲音,值得被聽見,理當被聽見。
《少年厭學》是“少年發聲”系列的第三本書。之所以將“厭學”作為主題,是因為這股情緒在學生群體中存在。
就算你不是教育和心理學領域的業內人士,你可能也會有體會:自家、親戚、朋友、同事的孩子在家待著不去上學,已不再是新鮮事;更讓人揪心的是,常會聽到有孩子用徹底告別這個世界的方式來尋求解脫。
主動來添加我微信、找我傾訴的學生中,超過一半處于厭學、休學、退學階段,其中又有超過一半伴隨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問題。“累”“無助”和“絕望”是被他們高頻提及的狀態,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找不到可以傾吐的對象。
與此同時,家長面對的是孩子緊閉的房門和心門,當孩子對學習心生厭惡,進而對人生心生厭棄時,父母們只能干著急:我家孩子這是怎么了?這可怎么辦?
在“少年發聲”上百個訪談中,我篩選了12個學生厭學的典型案例,覆蓋一線城市和鄉鎮等不同地域,其中有剛出現厭學情緒的、有因厭學而休學或退學的、有擺脫厭學情緒復學的,他們的心路歷程是對“怎么了”和“怎么辦”的最好回應。
此外,在“少年大不同”累積的近千個全國厭學學生咨詢案例的基礎上,我和團隊還對這一代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做了一些梳理和總結,歸納起來可以分三大板塊、五個方面,這也正是本書的框架結構:第一板塊是學業壓力;第二板塊是家庭關系,包含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第三板塊是學校關系,包含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
過度的學業壓力
多少年之后,這一代孩子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時光,除了學習,還會記得什么?
我們都知道“過度醫療”不好,但對“過度教育”卻常常視之為合理,為什么?因為這么干能出成績,在很多人看來,能出成績就是對的。
可是,學生們承受不了了,有這么三重學業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時間的過度擠占。白天上學、晚上寫作業、雙休補習,這樣的生活不是過一天、一周、一個月,而是整整12年。更令人生畏的是,這12年間,發條越上越緊,把所有跟學習無關的事項紛紛拋擲出去,比如娛樂、運動、社交、休閑,最后甚至壓縮睡眠?!按笕藗兒薏坏梦覀?4小時都在學習,”很多孩子說過同樣的負氣話,也有孩子說著說著哭了起來,“我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p>
課業的過度繁重。從數量上看,作業多,“每個老師布置作業的時候,好像我只上他/她一門課”,初二以上年級的學生每天作業做到半夜十一二點是日常;從節奏上看,老師上課進度快,要是寒暑假不提前學或平時不抓緊補課,很可能坐在課堂里都聽不懂;從形式上看,學習異化成了背誦知識點和套用公式,為了提高正確率,初三、高三全年反復刷題,力求將每個人鍛造成緊扣標準答案的考試機器。
競爭的過度強調。不論是按成績分班、排座位,還是將每次月考年級前十張榜公布在走廊最顯眼的位置,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學生:學校是一座競技場,你要贏過別人;不進則退,你隨時有可能慘遭淘汰。有一位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是這么做初三中考動員的:“從今天起,坐在你身邊的同學不再是你的同學,他們是你中考考場上的敵人。”
當前的狀況是,就算付出了這一切,也不是誰都能得償所愿,而比這更加殘酷的是,在求學過程中,太多孩子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對自我的信心和對人生的意義感,這些不可量化的沉沒成本對一個人的一生會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沖突的親子關系
面對同樣的教育環境,并非每個學生都厭學,差別在哪里?在我看來,最大的變量是父母——父母能不能傾聽和理解孩子?能不能給予孩子學習上和心理上的有力支持?
遺憾的是,我看到“內卷”的態勢像一個黑洞,吸走了很多父母的理智,他們看不見自己的孩子,也給不了孩子所需的幫助,卻成了孩子內耗的最大根源。有時候,孩子們厭惡的可能不是學習本身,而是與學習相伴的惡化的親子關系。
拆解開來,孩子們的不滿集中在三個方面。
不能認同家長的教育理念:家長將學習功利化,固守“讀書改變命運”的執念,只看重成績,不顧現實,不看未來。
不能消化家長的失控情緒:對于學習中的大小問題,不少家長存在彌漫性的焦慮,時不時爆發,出手打人、出口傷人,意識不到危害,拒絕改變。
不能接受家長的管理行為:家長的高期待加上全方位控制,剝奪了孩子的學習自主性,孩子一切都要聽從父母的安排,只能過“二手人生”。
這樣的親子關系會換來孩子的“三低”:低能量、低自尊、低效率。他們要么撥出很大一部分心力去抗爭,爭取為自己而活的權益,要么“習得性無助”地“躺平”,“算了,我投降”。沒有一個方向有助于學業精進。
有孩子問:“爸爸媽媽,如果我只能是一個普通孩子,我還應該來到這個世界嗎?”這問題問得讓人心疼。我們究竟是愛孩子,還是愛孩子帶回來的滿分試卷?父母們的表現,常常令孩子們懷疑。
當成績不好的學生被各種懲戒,如果父母也加入懲戒的隊伍,那孩子的生存空間將變得更加逼仄,退無可退。孩子們需要的是什么?是一個任何時刻都能托住他的大后方。
緊張的夫妻關系
“我的父母就像兩個被迫住在同一病房的病人,一個缺胳膊,一個少腿,互相不對付。”這段冷峻的概括,是一個孩子發給我的,用來形容她父母的關系。
把夫妻關系搞得一團糟的父母,他們到底有啥“病”?在孩子們的講述中,我發現:
好些父母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你聽了會想,怎么可以這么做人?!
好些父母的溝通方式是沒有技巧的,你聽了會想,怎么可以這么說話?!
好些父母處理問題是沒有章法的,你聽了會想,怎么可以這么做事?!
婚姻是兩個成熟的人玩的游戲,比較麻煩的是,正像很多孩子所述,“我的媽媽沒有長大”“我的爸爸其實很幼稚”,他們在一起組建的家,難免血雨腥風。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們通常會被這樣一些情緒所吞沒:
當看到生命中最摯愛的雙親互相攻擊傷害時,孩子會恐懼;
當家庭成員之間完全沒有愛的流淌,整個家就如冰窖般寒意刺骨,孩子會壓抑;
當意識到父母的婚姻隨時可能解體,這個家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孩子會擔憂;
當父母說“如果不是因為你,我們早離婚了”,孩子會愧疚。
最令人喟嘆的是,不少孩子會用自我犧牲的方式去黏合父母的夫妻關系,比如把自己整得抑郁休學,這下爸爸媽媽就有機會團結一致、展開合作了——這是疾病的獲益,孩子潛意識里甚至不讓自己好起來。
裝著這些情緒垃圾的孩子無心向學,你說這是誰的責任?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和睦的夫妻關系當是題中應有之義,它是比親子關系更為底層的關系,是家庭的基石?;卸鄨怨?,孩子的學習狀態就有多么心無旁騖。
難處的同學關系
不愿去上學,不一定是因為學業問題,很可能是因為在學校沒有朋友。我在訪談和咨詢一線能強烈地感受到,受同學關系困擾而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到了不容忽視的程度。
相較于學習,父母對孩子交友問題是不太在意的,“你去學校主要是為了學習,有沒有朋友無所謂”“你現在交不到朋友沒關系,好好學習,以后去了更好的學校就有朋友了”“別人為什么排擠你不排擠別人?你是不是應該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人家欺負你,你就躲遠點,別惹人家就是了”……
這些勸告,沒有一條有價值,只會讓孩子感覺不被理解,更加孤立無援。
來,想象一下,如果你一天10個小時在校都是形單影只,吃飯時一個人坐,上課分組常常被落下,下課沒人聊天只好假裝看書把時間熬過去,節假日也不會有玩樂邀約……在這個班級里,你會不會難過?如果再疊加更嚴重的校園霸凌,你會不會想逃?有孩子說:“我踏不進那間教室,坐在里面的每一分鐘都很孤獨,度日如年?!?/p>
現在的孩子交朋友怎么變得那么難?原因有很多:從小以學業為重,缺乏群體活動,沒有發展出良好的社交能力;復刻了父母的人際交往模式,不知道如何處理沖突;同學之間的惡性競爭破壞了社交心態,害怕付出真心,總是有所戒備;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不同,找不到可以真正交心的朋友;在虛擬網絡世界游刃有余,一到現實世界面對活人,就瞬間自閉……
這些原因累積起來,會讓人在社交中受挫,而社交受挫會影響身心狀態,身心狀態又會影響學業表現,發展到后來會讓孩子走向休學甚至退學。
所以,當孩子回家抱怨“我在學校沒有朋友”,請千萬要接收到這條求助信號。
對抗的師生關系
另一條不容忽視的危機信號,是孩子吐槽老師。
他們會在家里有意無意地吐槽老師的教學水平、管理方式、品行問題。家長的第一反應通常是“你怎么可以這么說老師?”“老師有老師的道理”“老師有老師的難處”“老師都是為了你們好”……表面上是維護所謂的“師道尊嚴”,根本上是要消弭孩子對老師的反感,讓孩子好好讀書。
我想說,請家長在孩子吐槽老師不好的時候,多問一句:“孩子,怎么了?跟我說說,發生了什么?”
這些年,我看了太多師源性傷害導致孩子厭學的案例,有老師讓孩子跪著上課,并鼓動其他同學嘲笑他;有孩子向我們咨詢師吐露,班主任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指責他,“你這么蠢,不配當我的學生”,這句話擊潰了他,讓他休學在家長達2年;更有學生長期遭受老師打罵,數量之多遠超我想象。
不要怪這代孩子脆弱,實際上他們是一代新人,更講求公正、平等,更看重真實、良善,為了捍衛尊嚴,他們是不怕玉石俱焚的。
于是我們會看到,當學生討厭老師,他會放棄這個老師教的這門學科,上課不聽,作業不做,考試亂涂。漸漸地,這樣的對抗會影響孩子整個學習狀態,其他學科的分數也會跟著滑坡。
這時候家長急了,一心要把孩子的成績重新搞上去,殊不知對孩子而言,他更希望家長挺身而出,為自己討個公道。這個心結不打開,談什么學習!
這年頭,教師這一群體也背負著巨大的壓力,一舉一動都被用“卡尺”來測量、來考核,但無論如何,真心希望老師們懂教育、愛孩子,我也相信,這樣的老師依然是主體。
在本書中,透過孩子們的講述,你將能清楚地看到這些因素如何交織在一起互相催化,進而意識到厭學不是學生個體的問題,而是家庭、學校、社會整個生態系統的問題。
“我為什么要上學?”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叩問。當學習無法給孩子帶來過程中的愉悅感和目標上的意義感,當教育無法有力地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那么,我們該如何回應孩子的叩問?
厭學,從來不是什么自我放棄的“躺平”,在這些情緒和行為的背后,我看到孩子們在啟動自我探索。
陳瑜
2024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