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蘇軾要去大城市考試?

1056年,已經三次落榜的眉山文人蘇洵,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兒子蘇軾和蘇轍身上,他要帶他們去汴京(今河南開封)考試。那里是大宋的首都,想參加開封府的解試需要有朝廷官員的保舉。

蘇洵帶著兒子們從家鄉眉山出發,先去成都找朋友張方平幫忙,張方平當時可是成都的知州。張方平非常支持蘇軾兄弟倆進京考試,為他們出具了參加開封府解試的保舉證明,還專門給歐陽修寫了一封信推薦蘇洵。

到了汴京,蘇洵帶著推薦信去拜見了歐陽修。

歐陽修看了蘇洵的文章后當場折服。

蘇軾和蘇轍順利參加了開封府的解試,并且輕松通過。在第二年的省試中,蘇軾還寫了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讓考官大吃一驚。

歐陽修誤以為這篇杰作是徒弟曾鞏寫的,本來覺得應該評個第一名,但是他轉念一想又放棄了這個想法。

接著,蘇軾和蘇轍一鼓作氣順利通過了當年的殿試。皇帝為了犒賞大家,邀請所有新科進士到皇家園林瓊林苑參加聚會,大家在宴席上開懷暢飲。

宴席上,蘇軾與宜興進士蔣之奇鄰座,蔣之奇熱情地向蘇軾介紹自己的家鄉宜興。

倆人推杯換盞間越喝越多,也越聊越起勁,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可就在蘇軾開心地等待朝廷分配工作時,收到一個不好的消息。

蘇軾的母親程夫人突然去世。看到信后,蘇軾猶如晴天霹靂,傷心不已。

按照傳統,蘇軾要回家守孝。因此父子三人匆匆趕回眉山料理后事。


刑賞忠厚之至論(節選)
翻譯
可以賞也可以不賞時,賞就過于仁慈了;可以罰也可以不罰時,罰就超出義法了。過于仁慈,還不失為一個君子;超出義法,就流為殘忍了。所以,仁慈可以適度超過,義法是不可以過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