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偉達之道:黃仁勛和他的科技帝國
- (美)金泰
- 6字
- 2025-01-13 14:32:43
第一部分
創業初期
—1993年
01
痛苦與磨難
不主動挑事,但也絕不會逃避任何事
在黃仁勛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前往紐約。從那一刻起,他的父母就有了一個目標:在這個充滿機遇的國度謀生,并將黃仁勛和他的哥哥撫養成人。
這絕非易事。1963年2月17日,黃仁勛出生于中國臺灣,他的父母都是中國臺灣居民。他們并不富裕,因父親的工作需要必須頻繁搬家,他們曾在泰國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母親親自教兩個孩子英語,每天從詞典里隨機挑選10個單詞,讓他們拼寫并記住這些單詞的含義。[1]
當泰國爆發政治動蕩后,黃仁勛的父母決定將他和哥哥送到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與他們的姑姑和叔叔一起生活。塔科馬曾被稱為“命運之城”,因為它位于北太平洋鐵路的終點。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它與紐約的活力相去甚遠:環境潮濕,陰沉沉的,由于城郊的制漿造紙廠,空氣中時常彌漫著一股硫黃的氣味。黃仁勛的姑姑和叔叔也是剛移民美國不久,他們一邊等待黃仁勛的父母跨越太平洋來到美國,一邊盡最大的努力幫助兩個孩子適應這個新的國家。
然而,兩個小皮猴卻不服管教。“我們根本靜不下來,”黃仁勛回憶道,“我們把櫥柜里的糖果洗劫一空,從屋頂一躍而下,跳窗而逃,地板上全是我們的泥腳印,我們還忘記拉淋浴簾,把浴室的地板弄得水漫金山?!?sup>[2]
黃仁勛的父母早在到美國之前,就希望能將孩子送到美國的寄宿學校,從而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找到了一所名為奧奈達浸信會學院的學校,這所學校位于肯塔基東部,可以接收國際學生。他們幾乎傾家蕩產才勉強支付了學費。
黃仁勛還記得最初坐車穿過肯塔基山區的情景。他們路過一棟單一的建筑,那兒是奧奈達鎮唯一的加油站、雜貨店和郵局所在地。這所寄宿學校大約有300名學生,男女比例相當,但這兒并不是黃仁勛家人最初所認為的那種預科學校。奧奈達浸信會學院實際上是一所為問題青少年設立的改造學校。它建立于19世紀90年代,目的是將孩子從該州長期不和的家庭中拯救出來,防止他們互相傷害。
正如其最初的宗旨,這所學校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嚴格的規定。每天早晨,黃仁勛會穿過一座橫跨紅鳥河的破舊吊橋去上課。他加入了游泳隊,踢足球,還嘗試了果凍、香腸、餅干和肉汁等新食物。他每周去教堂兩次,并在周末觀看ABC(美國廣播公司)電視臺的《周日夜間電影》。有的夜晚,他會和學校的管理員下棋。有時,他會幫管理員給售貨機加貨,并因此得到一瓶免費的汽水。他偶爾去鎮上的雜貨鋪買巧克力棒冰。此外,他只要能吃到宿舍窗外樹上掉下來的蘋果,就感到心滿意足了。
最重要的是,學校里還有一些勞務活兒,每個學生每天都必須參加勞動。黃仁勛的哥哥身強體壯,能夠從事長時間的體力勞動,于是他被分配到附近的一家煙草農場勞作。黃仁勛則在三層宿舍樓里當起了清潔工?!拔业么驋邘?,”他說,“那種場面永生難忘?!?sup>[3]
由于年齡小且來自不同的種族,黃仁勛成了霸凌者的目標。雖然學校的宗旨是改造學生,但實際在管理上存在疏漏。因此,黃仁勛在入學的頭幾個月經常挨打。他的室友看起來也令人感到恐懼:比黃仁勛大8歲,全身遍布文身和刀疤。然而,黃仁勛最終克服了恐懼,與室友成了好哥們兒。黃仁勛教會了室友如何閱讀,作為回報,室友則帶著黃仁勛接觸了舉重。黃仁勛很快就喜歡上了這項運動,舉重不僅賜予他力量,還給了他自信——為自己挺身而出的能力和意愿。
在后來的歲月里,英偉達的高管們表示,黃仁勛正是在肯塔基的日子里形成了那種堅韌不拔、街頭斗士般的心態。黃仁勛自己則認為:“這也許算是我早期教育的一部分。我永遠不會主動挑事,但我也絕不會逃避任何事。所以,如果有人想找我麻煩,最好三思而后行?!?sup>[4]
幾年后,黃仁勛的父母從泰國搬到了俄勒岡州比弗頓,后者是一座位于波特蘭都市區邊緣的城市。他們讓兩個兒子離開了肯塔基的“寄宿學?!?,轉而進入公立學校。雖然黃仁勛很高興能回到父母身邊,但當他回顧奧奈達浸信會學院的時光時,他認為這是塑造他性格的重要時期。
“我不容易害怕。我不擔心去那些我從沒去過的地方。我能忍受很多不適?!?su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