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祁山:諸葛亮北伐得與失(經緯度叢書)
- 袁燦興
- 1462字
- 2025-04-15 17:26:39
前言
在后世千余年持續(xù)神化中,諸葛亮逐漸走向圣壇,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羽扇揮搖,七縱七擒,八陣排列,木牛流馬,呼風喚雨,宛如仙神。在讀書人的心目中,諸葛亮已是圣人,擁有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的一切美德。一千多年加工形成的諸葛亮,形象完美,影響深遠,乃至走向海外,影響世界,成為中華文明的標志性人物之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持續(xù)不斷的北伐,經過后世的演繹,發(fā)展出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六出祁山”的故事。歷史的真相與文字的記錄,終究有出入。在后世,圍繞蜀漢、曹魏,何為正統(tǒng),各個時代,各有界定。于是諸葛亮的形象和出祁山的故事,也在不斷地加工中。
抽絲剝繭,比較多種文字的記錄,盡可能還原歷史的真相,就會發(fā)現(xiàn),諸葛亮的形象、戰(zhàn)績,與經后世加工過的諸葛亮相比,存在較多出入,甚至會毀損他圣人的形象,可后世讀史,不就是為了求真?
諸葛亮高倡王業(yè),以恢復漢室為旗幟,積蓄力量,準備興師北伐。蜀漢的困局在于,實際的力量,并不足以匹配完美的理想,過度擴張戰(zhàn)略會消耗蜀漢國力??刹槐狈?,蜀漢亡;若北伐,則百姓苦。諸葛亮的選擇是,北伐。
為了恢復漢室,興兵北伐,諸葛亮做了充分準備。在蜀漢內部,諸葛亮領兵親征南中,安定后方。在外部,諸葛亮修補與盟友孫權的關系,雙方三分天下。在政治上,諸葛亮一手打造了“諸葛成規(guī)”,消除內部的矛盾,集軍政權力于一身,避免外戚、宦官干政之弊。在經濟上,諸葛亮推行軍事優(yōu)先戰(zhàn)略,鹽鐵專營,生產蜀錦,以服務北伐。
充分準備之后,諸葛亮發(fā)動了北伐。而北伐之前,與諸葛亮有恩怨情仇的孟達,是否被諸葛亮布局所殺?諸葛亮連續(xù)五次北伐,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次、第四次、第五次。第一次北伐,街亭之戰(zhàn),由于馬謖搶功心切,導致失利,無 功而退。第四次北伐,由于李嚴不滿諸葛亮,謊報軍糧匱乏,導致撤軍。第五次北伐,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渭水對峙,最終身殞五丈原。諸葛亮死后,魏延被殺,原因卻是蜀漢內部權力之爭,而非民間傳說的魏延有所謂的反骨。
諸葛亮死后,他選定的接班人蔣琬、費祎相繼執(zhí)政。二人當政期間,沒有大規(guī)模北伐,而是保境安民,對外保持守勢,對內發(fā)展生產,此期間,他們需要壓制蜀漢內的強硬北伐派。至蔣琬、費祎去世后,原先的“諸葛成規(guī)”被打破,軍政分開,姜維專注于軍事,并陷入“姜維迷思”之中,持續(xù)發(fā)動北伐,引發(fā)蜀漢內部反對,不得不外出種麥避禍。
在蜀漢的最后一年,后主劉禪決定不顧禮制,給諸葛亮立廟,以此團結內部,應對內外威脅。面對曹魏的討伐大兵,蜀漢內部體制紊亂的問題出現(xiàn),前方守衛(wèi)要隘的將領無心作戰(zhàn),各自投敵;新起將領如諸葛瞻缺乏作戰(zhàn)能力,一戰(zhàn)即潰。當曹魏大兵出奇兵之后,蜀漢內部已無戰(zhàn)意,在譙周勸說之下,舉國投降。伐蜀成功之后,曹魏內部,鐘會、鄧艾發(fā)生權力糾紛,引發(fā)成都大亂,死傷無數(shù)。投降后的劉禪,作為安樂公,在曹魏內部享受富貴榮華,樂不思蜀。
從諸葛亮五次北伐,到姜維九次北伐,蜀漢持續(xù)進擊,卻屢戰(zhàn)無功。在魏、蜀、吳三國之中,曹魏無疑占據(jù)了絕對的優(yōu)勢。通過大規(guī)模屯田,開發(fā)江淮、關中等地,曹魏方面擁有巨大的人力、物力優(yōu)勢。蜀漢與盟友孫吳之間,又未建立起有效的溝通體系,雖有過軍事合作,卻未奏效。就蜀漢自身而言,一直存在著糧食少、兵不足、人才匱乏等問題,主動北伐,耗盡國力,可謂得不償失。
三國已遠,圍繞出祁山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被千古傳唱。諸葛亮鞠躬盡瘁,試圖力挽狂瀾,興復漢室??蓾h室之興,與萬千底層民眾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后世歷史上,不管誰做皇帝,都是凌駕于萬民之上,以天下供養(yǎng)一人,區(qū)別不過是盤剝程度多少罷了。興亡與否,百姓皆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