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說新語:人物版(下冊)
- (南朝宋)劉義慶撰 華文軒選注
- 4844字
- 2025-01-06 17:29:53
陳紀、陳諶
陳紀,字元方,是陳寔的長子;陳諶,字季方,是陳寔的四子。兩人自幼聰慧過人,注重德行,和父親并稱“三君”,名重一時。陳紀官至大鴻臚,著書《陳子》。陳紀之子陳群是“九品中正制”的創建者,魏國開國元勛,官至司空。陳諶曾被辟為司空掾,英年早逝。陳紀、陳諶兄弟少年聰慧,孝行卓著,對父親極為尊敬,《世說新語》記載了很多這樣的故事。
在《世說新語》中,陳紀又被稱為“陳元方”,陳諶又被稱為“陳季方”。
* * *
陳紀、陳諶1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1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2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3兄,季方難為弟。”德行1.8
【注釋】
1.孝先:陳忠,字孝先,陳諶之子。
2.咨:征詢。
3.難為:不易做。
【譯文】
陳紀的兒子陳群有出眾的才智,和陳諶的兒子陳忠各自談論自己父親的功績德行,互相爭論,不能決斷。他們便去征詢陳寔的意見,陳寔說:“(陳諶之賢能,)陳紀不易做他的哥哥,(陳紀之賢能,)陳諶不易做他的弟弟。”
【評析】
面對兩個孫子的爭論,陳寔當然不能直說兩個兒子的優劣,采用了很巧妙的方式回答。
【成語】
難兄難弟 東漢陳元方和陳季方是兄弟,他們的兒子是堂兄弟,都夸耀自己父親的功德,請祖父陳寔評斷高下。陳寔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元方好得做他弟弟難,季方好得做他哥哥難。后來用“難兄難弟”形容兄弟都非常好。現引申為彼此之間患難與共的兄弟。
* * *
陳紀、陳諶2
潁川1太守髡2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3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4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5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6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7,尹吉甫放孝子伯奇8,董仲舒放孝子符起9。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言語2.6
【注釋】
1.潁(yǐng)川:郡名,晉代治所在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
2.髡(kūn):古代剃發之刑。
3.府君:漢代時對太守的尊稱。
4.臭(xiù):氣味。
5.刑:刑罰。這里用作動詞。
6.因傴(yǔ)為恭:借著駝背假裝恭敬。傴,駝背。
7.高宗放孝子孝己:殷高宗武丁放逐孝子孝己。高宗,即商代國王武丁,后世稱為高宗,他重用傅說、甘盤,力求鞏固統治。放,放逐。孝己,殷高宗武丁之子,以孝行著,因遭后母讒言,被放逐而死。
8.尹吉甫放孝子伯奇:尹吉甫放逐孝子伯奇。尹吉甫,西周宣王時大臣,曾受命率軍反擊獫狁(xiǎn yǔn),大獲全勝,威震百蠻。伯奇,尹吉甫之子,受后母誣陷,被父親放逐,作《履霜操》,尹吉甫聽后感悟,射殺后妻。
9.董仲舒放孝子符起:董仲舒放逐孝子符起。董仲舒,西漢學者,提出“君權神授”學說,要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武帝采納,使儒學處于正統地位。符起,事跡未詳。
【譯文】
潁川太守對陳寔實施髡刑。有人問陳紀:“潁川太守為人怎么樣?”陳紀說:“是崇高明睿的長官。”“您父親怎么樣?”陳紀回答說:“是忠直的臣子,孝順的兒子。”那人說:“《周易》說:‘二人同心協力,就能像利刃斬斷金屬;傾心相投,契合的談話,就像蘭花那樣芳馨。’怎么會有高明的長官,對忠臣孝子用刑呢?”陳紀說:“您的話多么荒謬啊!所以我不想回答您。”那人說:“您不過是借著駝背假裝恭敬,實則不能回答。”陳紀說:“從前殷高宗放逐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孝子符起。這三人,都是高明之君,他們的兒子,都是忠臣孝子。”那人聽了慚愧地離開了。
【評析】
按《后漢書》等史籍記載,陳寔先后兩次入獄,一次是被冤枉,一次是因為“黨錮之禍”,沒有詳述哪一次逮捕對他施加了髡刑。這一則入“言語”,陳紀引用賢君流放忠臣孝子的例子,既不否定太守的裁斷,也不否定父親的品格。
* * *
陳紀、陳諶3
陳太丘與友期行1,期日中2,過中不至,太丘舍去3,去后乃4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5?”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6。”元方曰:“君與家君7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8之,元方入門不顧9。方正5.1
【注釋】
1.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
2.日中:正午時分。
3.舍去:丟下(他)而離開。舍,舍棄。去,離開。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委,舍棄。
7.家君:對人謙稱自己的父親。
8.引:拉,牽拉。
9.顧:回頭看。
【譯文】
陳寔和友人相約同行,約定在中午,過了中午友人沒來,陳寔便丟下他離開了,離開后友人才來。陳紀當時七歲,在家門外玩耍。友人問陳紀:“你父親在家嗎?”陳紀回答說:“等您很久您也沒來,他已經走了。”友人便大怒,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而行,卻拋下別人自己走了。”陳紀說:“您與我父親相約在中午。中午您沒來,是不守信諾;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是不講禮貌。”友人聽了很慚愧,下車去拉陳紀,陳紀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評析】
這則故事收入《世說新語》“方正”門,這一門收錄的都是品行方嚴、行為端正之人的故事。陳寔的朋友自己遲到,反而發怒責怪陳寔。陳紀只有七歲,面對長輩無禮的行為,沒有裝作沒聽到,而是直接予以回擊,顯示了少年的勇氣。同時,陳紀的回擊不是簡單的抱怨,而是邏輯關系非常清晰的駁斥:遲到是沒有信用,對著兒子罵父親是不講禮貌。這也顯示出他的早慧。
* * *
陳紀、陳諶4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1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2之,何所履行3?”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4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5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6往者嘗為鄴7令,正行此事。不知卿8家君法9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10、孔子11,異世而出,周旋動靜12,萬里如一。周公不師13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政事3.3
【注釋】
1.候:探望。
2.稱:稱贊。
3.何所履行:實行了哪些政策。
4.綏(suí):安定。
5.恣(zì):任憑。
6.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7.鄴(yè):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
8.卿:對人的敬稱。
9.法:效法。
10.周公:周公旦,據說是周代禮樂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儒家文化中的圣人。
11.孔子:孔丘,字仲尼,春秋時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
12.周旋動靜:處置世事的舉止。
13.師:師法,效仿。
【譯文】
陳紀十一歲的時候,去探望袁公。袁公問道:“您父親在太丘做官,遠近的百姓都稱贊他,他都實行了哪些政策?”陳紀說:“我父親在太丘時,對強者用恩德來安定他們,對弱者用仁愛來安撫他們,任憑他們安心做事,久而久之百姓便更加敬重他了。”袁公說:“我從前也曾做過鄴縣縣令,正是做了這些事。不知道是您父親效法我,還是我效法您父親。”陳紀說:“周公和孔子,出現在不同的時代,處世的舉止,雖然相隔萬里,也如出一轍。周公沒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沒有效仿周公。”
【評析】
“袁公”是誰,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袁紹,也有人認為是袁紹叔父袁槐。總之,“袁公”很可能是出身汝南袁氏的重要人物。因此面對潁川陳氏的晚輩,才能半開玩笑地問出“您父親是不是效仿我”這種話。陳紀援引古代賢人的例子,回答得體。世家大族在出任地方官員的時候,往往推崇溫厚仁愛、以道德超越法度的治理方式。
【文化常識】
周公與孔子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傳說,周武王滅商之后,周朝的禮樂制度正是由周公設計并建立的。到了春秋末年,天下動亂,原本的禮樂制度遭到嚴重的破壞。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開創者,一生以恢復周代的禮樂制度為理想,因此十分推崇周公。孔子曾經感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意思是“我太衰老了,已經很久都沒有夢見過周公”。
* * *
陳紀、陳諶5
賓客詣1陳太丘宿2,太丘使元方、季方炊3。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4,俱委5而竊聽,炊忘著箄6,飯落釜7中。太丘問:“炊何不餾8?”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9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箄,飯今成糜10。”太丘曰:“爾11頗有所識12不13?”對曰:“仿佛14志15之。”二子俱說,更相易奪16,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17糜自可,何必飯也!”夙惠12.1
【注釋】
1.詣:拜訪。
2.宿:住所。
3.炊:燒火做飯。
4.進火:生火煮飯。
5.委:舍棄。
6.箄(bì):用以蒸食物的器具,多為竹制。
7.釜(fǔ):古代用于蒸煮的炊具。
8.餾(liú):蒸飯。
9.大人:對長輩的敬稱。
10.糜(mí):粥。
11.爾:第二人稱,你們。
12.識(zhì):記住。
13.不:同“否”。
14.仿佛:大略。
15.志:記住。
16.易奪:改正補充。
17.但:只要。
【譯文】
客人拜訪陳寔家,陳寔讓陳紀、陳諶燒火做飯。客人和陳寔正議論(人事的好壞是非),陳紀、陳諶生了火后,就都棄之不顧跑去偷聽,結果蒸飯時忘了放上竹箄,飯全部掉進了鍋里。陳寔問:“做飯為什么不蒸呢?”陳紀、陳諶直身而跪說:“您和客人說話,我們都來偷聽,蒸飯時忘記了放竹箄,現在飯都變成粥了。”陳寔問:“你們還記得說了些什么嗎?”回答說:“還記得個大概。”二人便一起說,互相改正補充,一字不漏地把聽見的話都說出來了。陳寔說:“這樣的話,只要粥就可以了,不必吃飯!”
【評析】
陳紀、陳諶偷聽長輩談話,記得一清二楚,這讓陳寔很是高興,認為只要子弟聰明,把飯煮成了粥也不算什么。
【文化常識】
長跪 古代早期沒有凳子、椅子之類的坐具,常見合乎禮儀的“坐”姿是在地面上,上身挺直,雙手放在腿上,臀部放置于腳后跟,也就是今天說的跪坐。跪坐結合手部、頭部等身體動作形成稽首、頓首等不同的拜禮。“長跪”則是直身屈膝成直角而跪,表示敬意和莊重。不合禮儀的坐姿則有“踞坐”,即坐時兩腳底和臀部著地,兩膝上聳,類似今天說的蹲坐。
* * *
陳紀、陳諶6
陳元方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1,其母愍2之,竊3以錦被4蒙上。郭林宗5吊而見之,謂曰:“卿海內之俊才,四方是則6,如何當喪,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7吾不取8也。”奮衣9而去。自后賓客絕百所日10。規箴10.3
【注釋】
1.骨立:形容人消瘦到極點。
2.愍(mǐn):哀憐。
3.竊:私下。
4.錦被:用錦緞作面子的被子。
5.郭林宗:郭泰,字林宗,博通經典,居家教授,弟子至千人。
6.四方是則:天下人都以你為準則。
7.“衣夫錦也”句:語出《論語·陽貨》。意思是:(在喪期)穿錦緞做的衣,吃稻米做的飯,你心安嗎?詳見下文【典故】。
8.不取:不能贊同。
9.奮衣:猶拂袖,表示氣憤。
10.百所日:一百多天。所,大約。
【譯文】
陳紀遭遇父親喪事,哭泣悲痛至極,身體消瘦得只剩骨架,母親很哀憐他,私下用錦緞被子蓋在他身上。郭泰前來吊唁看見了,對他說:“你是四海之內才智卓絕的人,天下的士人都以你為準則,你怎么面對父親的喪事,用錦緞被子蓋在身上?孔子說:‘穿錦緞衣,吃稻米飯,你心安嗎?’我不贊同你這樣。”(郭泰)憤然拂袖離去。此后一百多天都沒有賓客來吊唁。
【評析】
東漢末年以至魏晉,士大夫對于孝行名節的注重到了背棄人情的地步。陳紀為了父親去世形銷骨立,母親出于愛憐兒子給他蓋了錦緞被子,在今天看來并沒什么過分之處。但在漢末,這就是違背禮法和孝道的行為。準備來赴喪的人耳聞這樣一件事,就不再上門,可見和陳寔生前的交情、對陳寔身后的仰慕,相比被人物差評牽連,都不值一提了。
【典故】
食夫稻,衣夫錦 《論語》中記載,孔子的學生宰我向孔子請教關于喪禮的問題。儒家一貫認為,父母死后,子女要服喪三年,并且三年內只能吃粗茶淡飯,穿簡陋的衣服。但是宰我認為,三年的期限太長了。于是孔子反問:“食夫稻,衣夫錦,于女(汝)安乎?”可見,孔子是極力維護三年之喪的。因此,為父母服喪三年也成為后世的慣例。
【背景】
郭泰和許劭齊名,是執掌當時人物品評的頂級權威,一言九鼎。陳寔名望極重,《后漢書》記載他去世時赴喪的有三萬多人,但郭泰一句話,就可以讓賓客百日不登門,可見當時人物品評的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