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賢君"李嗣源(3)

但明宗不同意處理李從珂。安重誨要扳倒李從珂的意志十分堅定。他開始暗示大臣馮道、趙鳳,要他們奏請李從珂失守河中,應該加罪。李嗣源聽后對這二位大臣說:"吾兒從珂被奸黨栽贓,到現在還沒有弄明白是非曲直,公輩何為發此言論?意思是不想讓我兒在人間待下去了嗎?我看這不是公輩的本意啊!"馮道、趙鳳慚愧而又惶恐,匆匆退下。但安重誨還是繼續鼓動他們彈劾李從珂。趙鳳已經有點相信安重誨了,也能感覺到李從珂手握重兵對社稷未來安全的影響,于是,再一次提起彈劾。明宗看著他不說話,不回應。第二天安重誨忍不住,自己向明宗提起彈劾李從珂的意見。明宗很動感情地說道:"朕過去不過就是一個小校,家里很貧窮,我收養了從珂這個小兒,靠他拾馬糞來養家。到今天,我當了皇上,就不能庇護他一次啊?愛卿你要怎么處理他,你才認為對你合適啊?"安重誨說:"陛下父子之間,臣哪里敢亂說!只有聽陛下自己裁斷!"李嗣源說:"讓他在家里閑居就可以啦!何必多談!不討論這個事了!"但安重誨還是不死心。

河中節度使的位置出現了空缺。朝廷以索自通為河中節度使。安重誨又指示他搜集李從珂的"罪證"。索自通到河中后,登記軍府中的甲仗兵器,數量龐大,報告給朝廷,說是李從珂私自制造。但這時候李從珂得到了李嗣源的妃子王氏的袒護,最終平安無事。

王氏此時人稱"德妃",后來又晉封為"淑妃",史稱王淑妃。

王淑妃作為李嗣源的嬪妃,沒有自己的子女,是李嗣源兒子許王李從益、女兒永安公主的養母。她原來是賣餅人家的女兒,長得俊美,時人贊美她,有外號叫"花見羞"。曾做過后梁一位將軍的侍兒,這位將軍死后,王氏成為孀婦。當時李嗣源的夫人已經逝世,安重誨知道這個人這個事,做了月老,將王氏推薦給李嗣源,李嗣源一見甚為滿意,就將她納為夫人。

王氏本來是通過安重誨才得以進入后宮的,初期對安重誨也充滿了感激之情,但宮中用度原來很簡樸,后來稍稍奢侈一點,安重誨就屢屢勸諫。王氏要用外庫的錦緞做地毯,安重誨極力反對,并以李存勖妃子劉皇后奢靡生活的故實來警戒王氏。王氏從此對安重誨很不滿。所以當李從珂與安重誨有了矛盾時,她站在了李從珂這一邊。

李從珂失勢,一般朝官都不敢與他繼續來往,當時只有一個禮部郎中、史館修撰呂琦,和李從珂府邸相鄰,有時就會去看他。李從珂如果有什么事要奏明圣上,也都是向呂琦咨詢后才去辦理。

索自通誣告李從珂私造兵器事,差點左右了李嗣源的判斷。但李從珂總算有驚無險,度過一劫。但他在李嗣源死后,果然起兵,奪了天下,索自通知道以后的日子不好過,史稱"憂悸難釋,決意求死",憂慮害怕無法釋懷,決意一死了之。有一天,他在退朝后,走入洛水,自溺而死。

孔循的花招

安重誨有強烈的控制欲望。他在處理河中事件時,上下其手,讓人感覺到了他的威懾力。甚至明宗李嗣源也往往對他有點懼怕。

夏州節度使李仁福知道李嗣源喜好鷹鷂,派人送來一只白鷹。但安重誨拒絕接受這個東西,他不能容許天子沉湎于斗鷹走狗的奢靡生活之中。但是安重誨一走開,李嗣源心里還是惦記那只白鷹,就急忙派人追回,帶到宮中后苑,然后再偷偷地帶出京郊去嬉戲。玩的時候,還不忘記提醒隨從說:"這事兒可別叫重誨知道啊!"但安重誨得罪人太多了,最后失去了人心,也失去了李嗣源對他的信任。樞密使、同平章事孔循,更是一個性情狡獪的小人。他跟安重誨一直很親近,是多年舊交。但是涉及個人重大利益時,孔循玩了一招,騙過了安重誨。當時李嗣源有心要為皇子李從厚娶安重誨的女兒。孔循知道后,找到安重誨,語重心長地說:"公是皇上的近臣,這么親密,不應該再與皇子為婚。真成了婚,再說話,可就沒有這么硬氣啦!"安重誨想想也是,就傻乎乎地答應了他,辭掉了這門皇親。事實是,孔循自己也有個女兒,正待出嫁。他暗暗地結交王德妃,請求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從厚。王德妃做工作,李嗣源答應下來。很久以后,安重誨知道這事,已經生米做成熟飯,不禁大怒,但也實在是沒有什么其他辦法。

在此之前,有人對安重誨說:"孔循善于挑撥離間,萬萬不可安排他在跟皇上密切的位置上。"但現在孔循有了跟皇上套近乎的機會,又有王德妃在內,地位已經固若金湯。

從此以后,皇上待安重誨的態度確實有了變化。

善終的藩帥

秦州節度使(治所在今甘肅天水)華溫琪申請入朝。他不愿意做藩帥,要求留在朝廷。這事等于自動交出兵權。李嗣源很高興,給了他很高的榮譽,任命他為左驍衛上將軍,這是皇家衛隊中的騎兵副司令。每月除了正常的俸祿之外,明宗還特意賞賜他很多錢谷。

一個階段以后,明宗覺得還是應該給他一個藩鎮,這人很值得信任。于是就對安重誨說:"華溫琪是我舊交,應選一個重鎮來安排他。"安重誨出于對藩帥的不信任,回答說沒有空缺。又一天,明宗再來反復說起此事,安重誨不耐煩道:"我已經跟您多次上奏,說過了,沒有空缺!非要空缺,只有我這個樞密使可以代替。"這一次也惹惱了明宗李嗣源,直接回復道:"也行!"安重誨聞言,一時不知如何答對。華溫琪聽說這事后,則感到恐懼,得罪權臣,可不是好玩的。嚇得他好幾個月不敢出門。華溫琪年輕時曾投在黃巢造反軍麾下。黃巢失敗,他逃跑后,認為自己形貌魁梧,已經被很多人認出來了,估計很難逃過一劫,于是投水自殺,但沒有想到河水將他漂到淺處,被行人救出。他又跑到桑樹林里,找到一棵歪脖桑樹上吊,沒想到樹枝被他墜斷,還是死不了。最后他投奔了后梁的部隊,有功,被封為節度使。但他在地方管理上失政,曾經劫掠他人的妻子,被女子丈夫告到后梁末帝那里。當時的后梁正在姑息藩鎮,不想得罪他,但又不能不管這個事,于是后梁末帝留下了一篇特別意味深長的文件,這是寫給華溫琪的一封信件。信中說:"若便行峻典,謂予不念功勛;若全廢舊章,謂我不安黎庶。為人君者,不亦難乎!"你犯法在先,如果朕就此施行重典處理你,可能有人說我不念功臣的往日勛業;如果朕就此全部廢了傳統法律章法,有人也會說我不能安頓黎民百姓。我這個做人君的,是不是太難啦!這一番話,說得華溫琪慚愧不已。

插入這段"趙匡胤時代"之前的故實,是想說:姑息藩鎮,由來已久;處理藩鎮,帝王兩難。這不是個好干的活兒。

且說李嗣源,最后還是給了華溫琪一個節度使,要他去治理華州(今屬陜西華縣)。華溫琪在任上,做了很多好事,他用自己的俸祿和賞賜,修補了當地的祠廟、廨舍,達到一千多間。還在郵亭創建了待客的器具,這樣就方便了往來的客人,得到很多稱賞。幾年后退休在家,石敬瑭得到天下后,他病逝于家中,終年七十五歲。他是五代時期較少得到善終的藩帥之一。

安重誨的末日

華溫琪事件,對剛愎自用的安重誨是一個警戒。他因此意識到,這樣下去很危險,皇上不是可以終身依靠的對象。思前想后,覺得不能這樣拖延下去,后面不知會有什么風險,于是,上表要求退休。但是已經晚了。

因為他的跋扈姿態,已經失去了朝廷內外人心。李嗣源也接到了更多對他不利的消息,更有個內部的王德妃,還有個孔循。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安重誨的日子不多了。

他一要求辭職,明宗李嗣源連表面文章都不做,當即同意。安重誨回到山西老家應縣,此地屬于河中轄境。

他剛剛到家,當天就看到在朝中做官的兩個兒子也回來了。安重誨大吃一驚,問他們:"我又沒有召你們,你們怎么會回來?"倆兒子還沒有回答,安重誨一下子就明白了:身為朝廷命臣,一旦被人污蔑,說是帶著子弟家眷返回故鄉,那就有了反叛的嫌疑。現在倆兒子傻乎乎地回來了,安重誨的末日也就到了。

安重誨做出了最后的努力,他試圖以一種絕對的忠誠姿態自救。他對倆兒子說:"我知道了。你們回來,不是你們的意思,是被人利用了。我要以死殉國,沒有什么可說的。"于是,將兩個兒子捆綁了,上表,派人押送到朝廷。但是,朝廷已經不需要他了。朝廷這邊已經派出了李從璋為河中節度使,并派遣步軍指揮使藥彥稠帶兵護送李從璋直奔河中。李從璋是李嗣源的養子,帶兵打仗有辣手。第二天,有朝廷的中使宦官來到安重誨府上,進門就痛哭起來。安重誨問他怎么回事,中使回答:"有人說公有"異志",朝廷已派遣藥彥稠將軍帶兵到啦!"安重誨回答:"我身受國恩,死不足報,哪里敢有異志!沒有想到這件事還要麻煩國家發兵來干,讓主上擔憂,我的罪過更重啦!"安重誨的兩個兒子被送到朝廷后,有詔,下獄。有個皇城使翟光鄴一向厭惡安重誨,李嗣源特意令他到河中去考察安重誨,還對他說:"如果安重誨真的有"異志",就殺了他。"顯然,李嗣源已經不想要活口了。

翟光鄴到河中后,李從璋大軍也到了。他應該是向李從璋講述了明宗的意圖。于是,李從璋率領甲士將安重誨的府邸圍住,自己帶著鐵撾叩門來見安重誨。

進門來到庭院,安重誨夫婦出來迎接。李從璋見到他后,在庭下行大禮。安重誨很吃驚,已經處于這樣境地了,怎么還有這么尊貴的皇子、節度使來給自己下拜,也趕緊走下臺階跪下回拜。李從璋忽然奮起,揮動鐵撾砸向安重誨的腦袋。安夫人張氏大驚,趕忙來救血泊中的丈夫,也被李從璋鐵撾擊殺。

李嗣源接到奏報后,下詔,以安重誨離間孟知祥、董璋等與朝廷的關系為罪名,又污蔑安重誨要征討淮南,圖謀兵權。隨后,又說安重誨送到朝廷的兩個兒子,曾與安重誨一道返回河中謀反,判令一起處斬。

滿朝文武,除了趙鳳,幾乎沒有人為安重誨喊冤。

進入"李從珂時代"

趙鳳是讀儒學經典的人物,年輕時就有文才和名氣。安重誨推薦他做了端明殿學士。因此,他對安重誨很是心存感激。

此人好直言,性格剛強,平時與任圜友善。任圜做宰相后,也多次推薦他,后來趙鳳做到禮部侍郎的位置。安重誨殺任圜,趙鳳很痛心。

趙鳳相信儒學的理性,不信"怪力亂神"。有個術士叫周玄豹,懂相術,善預測,很準,迷倒了很多人。明宗李嗣源踐祚之前,做內衙指揮使,安重誨那時對這類相術半信半疑,就想測試一下周玄豹。于是叫他人和李嗣源換了衣服,把李嗣源安排在不起眼的位置,讓那個人坐在衙內指揮使的位置,請周玄豹來看相。周玄豹看過后說:"衙內指揮使這個位置很尊貴,但現在坐在那里的人,還不足以承擔這個位置。"又指著坐在下位的李嗣源說:"這個人才當得!"然后又說了一通李嗣源將來"貴不可言"的話。李嗣源踐祚后,想起周玄豹,就覺得此人太神奇,想把他召到京師供職。

趙鳳知道此事后進諫說:"喜好什么、厭惡什么,作為皇上必須謹慎。如果陛下認為他相術神奇就招來做官,那么全國的人,都會去競相奔走、追逐預測吉兇的相術。天下人互相惑亂,后果可是兇險莫測啊!"李嗣源一想是這么個理:多少野心家,借著預測之術在謀取天下啊!還真是不能這么干。于是不再召周玄豹進京做官。

這是李嗣源與那些動輒將術士召在身邊,最后遭遇禍患的顢頇之輩們不一樣的地方。李嗣源有格局。趙鳳則是啟發了李嗣源的儒生。

李從珂從河中調回朝廷后,李嗣源解除了安重誨的朝官,讓他去出任河中節度使。盡管還讓安重誨帶著樞密使兼中書令身份,但安重誨已經不能干預朝政。這時候,李嗣源才把李從珂從府中召來,對他哭著說:"如果按照安重誨的意思,你哪里還能見到我!"于是任命李從珂為左衛大將軍。趙鳳知道這事后,對李嗣源說:"安重誨是陛下親近人,他的心是永遠不會背叛君主的,但因為他不能周密防備,所以一定會被人進言讒毀。陛下如果不能明察他的心跡,他可就不知哪天死于非命了。"李嗣源對安重誨已經有了疑心,認為趙鳳是安重誨死黨,很不愉快。果然,就有人來"檢舉"安重誨了。說安重誨要從河中起兵,要自己去討伐淮南,還召引占相者為自己算命,等等,諸如此類。明宗于是咨詢侍衛都指揮使安從進、藥彥稠,二人都認為:"這是奸人離間對朝廷有功勛的舊臣。安重誨為陛下做事三十年,有幸得到富貴,何苦謀反!我們請求用自家性命擔保他。"明宗看看扳不倒安重誨,就召見安重誨安慰他。史稱"君臣相泣",君臣互相感動得相對而哭泣。

但李嗣源對安重誨還是有猜疑。趙鳳有一次在中興殿向皇上奏事,說:"我聽說有奸人誣告安重誨。"李嗣源說:"這是件小事,我已處理了,你別問了。"趙鳳說:"我所聽到的,是涉及國家根本的大事!陛下您可千萬不能以此為小事啊!"于是指著大殿說,"您看這座建筑,為何這么莊嚴宏壯?那是因為全賴棟梁柱石扶持啊,假如砍斷一根棟梁,拆掉一根柱子,大殿就會整個倒塌。大臣,就是國家的棟梁柱石!安重誨起于微賤,跟著陛下歷經種種艱辛,才讓我朝興旺,您也因此而成為中興之君。怎么可以讓奸人來動搖國家棟梁呢?"李嗣源聽到這里也很感動,對他說:"你說得很對。"于是嚴肅地處理了告密者。但李嗣源畢竟狐疑,后來治了安重誨的罪,趙鳳還是多次說安重誨無罪,是個忠臣,李嗣源就將趙鳳撤職。

當初,李嗣源鎮守成德軍時,李從珂就曾與安重誨相識,但他倆有一次在飲酒時,高了,互相"使酒",于是有了爭吵。李從珂跳起要毆打安重誨,安重誨趕緊逃了。酒醒后,李從珂后悔,趕緊道歉,但安重誨很可能沒有忘記這件事。后來大權在握,安重誨就有了重新安排朝中人事的計劃。

安重誨鐵定地認為李從珂早晚會反,是出于私怨,還是政治洞察力?

《五代史闕文》記錄一個說法:"明宗令翟光鄴、李從璋誅重誨于河中私第,從璋奮撾擊重誨于地,重誨曰:"某死無恨,但恨不與官家誅得潞王,他日必為朝廷之患!"言終而絕。"明宗李嗣源命令翟光鄴、李從璋到河中誅殺安重誨于府邸,李從璋奮起揮動鐵撾擊殺安重誨在地上,倒在血泊中的安重誨還在說:"臣死無恨,但恨不能與陛下一起誅殺潞王李從珂,他日此人必為朝廷之患!"說罷氣絕而死。

后來的事情果然如安重誨所預料:李嗣源死后,其子李從厚繼位。早就心存"異志"的潞王李從珂已經成為鳳翔節度使。不久,鳳翔鼙鼓動地來,李從厚被殺,后唐進入李從珂時代。

所以,安重誨跟李從珂有私怨,但執意要將李從珂問題解決于萌芽之中,很可能是由"大私"達到"大公"的一種政治邏輯。因"使酒"生怨而懷恨在心,就是"大私";為"削藩"致治而殫精竭慮,就是"大公"。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辽中县| 长阳| 南投市| 甘肃省| 常德市| 山东省| 阿城市| 沿河| 紫阳县| 凌源市| 洛川县| 镇安县| 孟津县| 罗城| 驻马店市| 西乌珠穆沁旗| 黑水县| 辽源市| 沿河| 建宁县| 西安市| 德清县| 库尔勒市| 菏泽市| 道孚县| 鄯善县| 浙江省| 厦门市| 平和县| 柘荣县| 安达市| 绍兴县| 桦甸市| 肃南| 麻江县| 阿图什市| 环江| 普定县| 梓潼县| 南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