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魚塘計劃開始
- 重回山村,雪山下的悠閑生活
- 南方枳子
- 2513字
- 2025-03-20 23:54:33
幾天之后,山上的野香菇,木耳和白參終于都采完了。
提前幾天采回來的那些木耳和香菇,經過幾天的晾曬,甚至都已經曬得差不多了。
張遙專門稱了一下,這次意外的發現,木耳采了2500斤,香菇采了1600斤,白參一共600斤。
雖然重量和剛開始預估的有些差別,但總體上差別并不算太大,而且絕對還是前所未有的發現。
不過張遙稱的時候是濕貨,最后曬干起來,每一樣可能也就只有一兩百斤。
木耳雖然多,但水分高,曬干之后縮水會很厲害,野香菇會比木耳稍微好點,白參雖然少,但它的含水量比較低,最終有可能出200斤干貨。
當然,雖然這次已經采完了,但以上的這些收獲,并不代表那些木頭今年最終的產量。
如果溫度和濕度合適,過段時間那些之前長過木耳、香菇和百參的地方,還會再次生長出新的來。
運氣好的話,今年再采個幾千斤都有可能。
所以這個地方以后還得經常去看一看,因為搞不好就有可能發現驚喜。
村民們聽說張遙以后要收購香菇、木耳、白參之后,每家每戶都行動了起來。
他們也接二連三的發現了不少菌窩,雖然沒有張遙發現的那么夸張,但多的也達到了幾十,幾百斤。
從此以后,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都可以看得到晾曬著的木耳、香菇和白參。
與此同時,松茸季在悄悄的過去,松茸的產量正在逐漸的變少。
從最頂峰的1000多斤的收購量,不到一周的時間,又掉回了四五百斤。
張遙知道四五百斤也維持不了多久,很快就會掉到一兩百斤,甚至每天幾十斤。
直到再也見不到他的身影時,松茸季就徹底的過去了,賺快錢的時光也結束了,再也收不到每天幾十萬的入賬短信了。
不過這都是必然結果,張遙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反正這兩個月他已經賺到了前所未有的財富,目前賬上已經躺著100多萬了,松茸季結束之后絕對能達到200萬。
這是他前世奮斗十幾年,都未曾達到過的數字,何況現在也才2010年而已,200萬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這天一大早,一輛挖掘機緩緩的開進了者多村。
張遙在前面走著,引導著挖機前進,挖機一路穿過村子,開到了村子上方小溪邊的一塊空地上。
挖機剛到地方,村長張長榮和李野也來了。
“阿遙,你真的想好了嗎?”
李野看著停在空地上的挖機,向張遙再次確認道。
張遙擺了擺手道:“李伯,挖機都到這兒了,我還能沒想好嗎?我前段時間問了一下,這會兒雅魚都賣到了180一斤,市場前景一片良好。
而且咱們從開始建設魚池,再從培育到養殖,還得花費很長的時間呢,等咱們真正干成的時候,一兩年就過去了。
拖一年就晚一年,拖一天就晚一天,咱們不能再耽擱了,這會兒我賬上也有錢了,是時候開干了。”
村長張長榮重重的吸了一口煙,隨后道:“既然你已經想好了,那就干吧,反正不管你怎么做,我們都全力支持你。
需要人的時候你說一聲,我組織全村的人跟著你一起干,不用你出錢,不用你管飯,就干義務工。
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利于咱們村發展的,我雖然只是個小組長,沒什么實際權利,但是我號召一下大伙還是會聽的。”
張遙點了點頭,道:“長榮叔,有你這句話就夠了,勞動力肯定是需要的,不過我也不會虧待大家,只要大家出力了,我都會給工錢。
只要村里大伙兒都配合我,以后項目做大了,產業多了,就憑我用了咱們村的地,我都會給咱們全村人分紅。”
其實請工人啥的都不算什么,哪怕給他們開工資也花不了多少錢,農村最大的矛盾在于土地,最后給不給用?能不能用?還得是村民說了算。
只要在這過程中沒有人和自己唱反調,隨意他怎么折騰?那就是對他最大的支持,給他們分紅也就無可厚非了。
張長榮拍了拍胸脯,道:“我不敢說咱們南山區的人怎么樣?但是咱們者多村這個小組,每個人的人品都沒什么可說的。
如果真有哪個不長眼的亂來,不用你說什么?叔絕對第一個出頭,絕不會讓任何人成為你的阻礙。”
今年的松茸季,村長張長榮家到目前為止,一共賣了近10萬塊錢,何況后面還可以再撿些日子。
這10萬塊錢,如果要求不太高,起一棟房子是絕對夠的,而且也不會太差,最起碼能起個小平房。
如果張遙今年不收松茸,可能這筆錢他一輩子也賺不到。
這筆錢可以給他家帶來巨大的改變,這種改變不僅限于生活質量的提升,還有后輩的發展。
就憑這一件事情,張遙在他心目中位置,就已經足夠放在他們家的排位中,讓后輩供奉了。
人們都說窮不過三代,因為三代之后就沒有人了。
就這樣的大山里,后代該怎么發展?
如果沒錢,困著他們的是無數座大山,走得出眼前的山,也翻不過心中的山。
可如果有錢了,大山就不過是一顆石子,即便躲在這深山之中,也不會和世界斷了聯系,去哪兒也不會有阻礙了。
這樣想或許很庸俗,但這就是現實。
張長榮不僅是受益者,他也把張遙的所作所為都看在了眼里,也正因為如此,他也堅定了要把寶壓在張遙身上的決心。
他現在就像在腦子里打下了鋼印一樣,絕對的相信張遙可以給全村帶來不一樣的未來。
張遙向挖掘機師傅說明了施工方案后,師傅跳上挖掘機,啟動挖掘機,隨著一鏟鏟土被挖走,原本碧綠草地露出黑色泥沙。
從早晨開始,挖掘機就不知疲倦的挖著,發動機的轟鳴聲回蕩在山間,直到夕陽西下才停止。
傍晚張遙從南洛村收松茸回來,來到了李野家。
他無意間瞅了一眼魚池,許久沒有注意的小魚,此時已經有小拇指般大了。
“李伯,這魚長的滿快的啊,你喂它們什么了?”
張遙一邊說著,一邊用手小心的撈了一條出來,發現它們每一條肚子都吃的圓滾滾的。
這魚池里如果不喂東西,壓根就沒什么吃的東西,根本不可能吃的這么圓。
“哦,我就是抓了一些紅蟲,切碎之后喂給了它們,這些小家伙胃口還不錯,每天都吃不少,就是這個蟲不好弄。”
李野說著從墻腳拿來了一個切了一半的水瓶,里面就是他說的紅蟲。
這種蟲只有繡花針那么粗,紅色,有點像蚯蚓,喜歡生活在肥水中。
李野每天用這些東西為它們,可見他對它們確實很用心了。
“我給你的書和影片看了沒有,有沒有一點心得?”
張遙往水池里撒了一些成蟲,現在這些小魚已經可以在不切碎的情況下進食了。
“看了,上面的辦法我試了,魚卵受精和掛枝都很成功,但可能是溫度沒有控制好,一兩天全白化了,所以就失敗了。”
“受精和掛枝成功了,就說明至少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快了。”
“我還在試,這幾天沒魚了,過兩天再釣幾條帶籽的回來,我再試。”
“你別著急,慢慢來,建魚池還需要時間,到時候會配更先進的設備。”
李野是一個較真的人,張遙并不想讓李野有太大的壓力,何況現在時間也還很充足,可以試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