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高端畫框?定制?”
小王師傅聽得一臉愁容,他覺得現在和繡工們合作挺好的,一個框能賺百來塊錢呢,一天順利點能成十幾個,不錯了。
反倒老王師傅在一旁捋著胡須,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羅先生說得有道理,我們一直守著傳統市場,倒沒往這方面想過。只是這高端畫框對我們來說算是個新鮮玩意,要做起來恐怕還得費不少心。”
“爸?真要做?”
“試一試不是壞事,當初我們試著做木框不也做的挺好嗎?”
“對的對的!可以試試。”萬俊輝插話說。
他的意志更鑒定,他是真不想一直做木工了,搞得現在呼吸肺里都是癢癢的,說不定就得了什么塵肺病之類的。
天天在這樣的環境,即使帶著口罩也不保險啊。
真能把這件事辦成,那先不提收入會不會暴漲,光是環境的變化就足夠讓他欣喜,以前制銀器銅器的多好啊,說出去也體面。
現在完完全全成木匠了。
另外一個徒弟感覺快四十了,他揣著手,表情木訥老實,只有羅秉文看過去的時候他會露出憨厚的笑容。
看來是沒什么意見的,只是聽師傅怎么說,他怎么做。
羅秉文聽他們聊了會兒,發現幾人的討論有點歪了,就說道:“其實并不需要改變什么,你們以前怎么做的,現在就怎么做,只是尺寸可能要變一下。”
現在的畫都是國際標準尺寸,和以前的老畫不一樣了。
羅秉文也只是隨便提了個意見,師徒幾人討論的時候,他還在欣賞這個房間里面的藏品。
這些畫框不但有鑲金帶銀的,也有木制和銅制的,突出一個百搭。
似乎就是按照畫的種類來選擇用什么畫框。
這和羅秉文的理念是一致的。
羅秉文目光移向一幅銅框畫,這幅畫夾在兩描銀的畫框中間,很顯眼。
它描繪的是納西族盛大的祭祀場景,畫面中人物很多,神態各異,而且各個都生動逼真,也不知道是哪位師傅畫的,最少也得是個和羅秉文一樣的4級畫家。
銅框是最適合這幅畫的,古樸的色調與畫作的厚重相得益彰,仿佛將那段古老的歷史真實地呈現在眼前。
羅秉文決定了,以后自己的每一幅畫完成,都和這家工坊聯系一下,直接定制畫框。
用料高級,手藝扎實,很難讓人不喜歡。
這樣的老工匠也不知道在全國有多少,反正在網上確實是很難找到的。很多上了年紀的老師傅都空有一身手藝,但在如今的時代,不懂得該如何用手藝賺錢。
于是大隱隱于市。
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手藝到底有多好,估計好多藏在市井里面的大師們還以為自己學藝不精,世界上比他厲害的人多得很呢。
來之前他就有長期定制的想法,只是現在更堅定了。
羅秉文想新建一個小號專門來記錄這一類旅行中遇到的故事,主打嗶站,畢竟長視頻在抖音本就不吃香,沒必要浪費這份精力。
某音還是發旅行中的各類作品。
于是回頭說道:“我給你們拍個小紀錄片吧?可以嗎?”
“哈?”
“就是我也玩自媒體,錄一個你們的制作流程,當然,肯定是不涉密的那種,視頻完成后會先給你們看的。”
依舊是萬俊輝最先反應過來,他年輕,知道羅秉文要做什么,也知道怎么和師傅師兄去溝通,于是這個提議很快就通過了。
羅秉文在麗江買了個索尼相機,一連幾天都在這工坊里待著。
大概用了四天,他覺得素材也拍得差不多了,這才留在酒店,打開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
這個新的嗶站小號用的是他手繪的一張頭像,只要見過他現實里的樣子,或者出鏡的視頻,肯定一眼就能認出這是羅秉文本人。
名字取“羅秉文漫行游記”。
他先將這幾天在工坊拍攝的素材進行分類。
幾位師傅人也特別好,知道羅秉文要拍一部小短片,專門全流程做了一遍納西傳統銀器,從選材到制作,絲毫沒有向羅秉文隱瞞的意思。
按老王師傅的說法,他巴不得有人能學會這些技術。
本來現在會的人就不錯,來學的人也不多,他很擔心未來某一天自己的手藝會失傳。
這些素材里有老王師傅精心挑選銀料時專注的眼神,到小王師傅在高溫下捶打銀器時四濺的火花。從萬俊輝細致雕刻銅框上東巴圖案的專注神情,一件件精美作品在他們手中逐漸成型的全過程。
羅秉文開始剪輯,將匠人們制作工藝的細節一一展現。
為了突出傳統技藝的魅力,他特意放慢了一些關鍵步驟的畫面,如銀器在炭火中逐漸變紅變軟,師傅們精準地在銀器上鏨刻花紋。
背景音樂也是精心挑選的納西族民間樂曲,讓觀眾在欣賞畫面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風情,還不需要付版權費。
中間穿插了自己與匠人們的對話。
老王師傅講述自己家族傳承銀器制作手藝時的自豪與感慨,小王師傅對堅守傳統技藝的堅定信念,萬俊輝對未來創新發展的期待。
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有一種關于夢想和傳承的感覺。
他越剪輯越興奮。
感覺這部短片能爆啊。
都有點想把麗江的獎勵拿了,把自媒體升到三級。
但還是忍住了。
經過兩天的精心剪輯,這部時長約20分鐘的小紀錄片終于完成。羅秉文仔細地檢查了每一個畫面、每一句臺詞,確保沒有任何疏漏。
隨后,他帶著幾分忐忑的將視頻發送給了工坊的師傅們,畢竟這是他們首次以紀錄片的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羅秉文希望能得到他們的認可。
【完成一部作品】
【是否要進行評分】
“不不不!”
羅秉文連連擺手,兩級的職業能獲得的積分特別少,以后無論去到什么地方,能用畫來結算就一定得用畫。
但系統的提示也讓他放心了許多。
至少系統已經認可他了。
沒過多久,萬俊輝就打來電話,聲音中滿是興奮:“羅哥,視頻我們看了,太棒了!把我們想表達的,還有我們這手藝的魅力都展現出來了。”
羅秉文聽后,心中的大石終于落地。
“你們滿意就行,這樣一說我就放心了。”
得到匠人們的肯定后,羅秉文登錄“羅秉文漫行手冊”這個新賬號,上傳了這部紀錄片,取名:《納西銀器匠:歲月錘煉的指尖傳承》
并配上一段文案介紹:
“在漫行的旅途中,我遇到了這樣一群非遺人。他們在喧囂的時代中堅守著古老的納西族傳統銀器制作技藝,用雙手賦予金屬靈魂。這是他們的故事,也是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傳承。”
本來他只想用這個賬號發點旅行中遇到的,有意思的但又不想發到大號上的事情,但現在覺得,全國應該都有很多這樣的匠人吧?
或者有趣的非遺傳統。
如果能都記錄下來,也算是個很有特色的賬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