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亢金龍”撞擊器
- 挖礦太陽系,從奧陌陌開始
- 自由分子
- 3718字
- 2025-02-19 21:53:39
通知了生活秘書,讓她跟著孫明去安排接下來幾天自己在基地的生活起居。
于洋和張斌來到存放撞擊器——“亢金龍”的區域,和正在做著檢查工作的科研人員們交流了一番。
“亢金龍”撞擊器項目是于洋親自參與設計研發的,所以科研人員和于洋也比較熟悉,沒有太多拘束。
整個“亢金龍”撞擊器就像一顆鉆地導彈,共分成三部分,前半部靠沖擊力和少量高能炸藥負責破開巖石外殼。
因為于洋知道,外星文明的飛船外殼材料非常堅硬,除非核彈否則是炸不開的,只能用合金鉆頭慢慢的鉆。
外形文明的飛船外殼由經年累月的宇宙塵埃覆蓋已經巖石化,厚度在8-10米左右,“亢金龍”前半端就是負責撞穿這8-10米的外殼。
撞擊完成之后,“亢金龍”中半部的鉆探器從前端伸出,使用于洋上一世按照飛船材料逆向研究出的一種合金制作的鉆頭,在飛船厚達50厘米的超級外殼上鉆一個直徑10厘米的孔洞。
“亢金龍”中半部的鉆探器攜帶了3臺電機和100顆合金鉆頭,剩下的空間大部分是高能固態超級電池和通訊設備,還有太陽能膜用來發電。
最關鍵的還有3只可變型(線型)機器人,飛船外殼鉆開后會讓它們鉆入飛船內部開展數據掠奪任務。
“亢金龍”撞擊器末端是燃料倉和推進器,如果撞擊后燃料還有剩余可以用來發電,推進器后面設置微型發電機。
整個“亢金龍”撞擊器重達15噸,1號機和2號機先后間隔1個小時發射,1號如果失敗,就由2號繼續執行。
如果“亢金龍”1號機成功,2號機則作為1號機的輔助機降落一起進行串聯,充當1號機的充電寶和工具倉。
即便使用從外星文明的飛船身上逆向得來的新材料合金鉆頭,按照計算也要不停地鉆一個月以上,畢竟按照上一世科學家們的推算,藍星和制造外星文明的文明差距至少2個大等級。
上一世在月球基地,使用當時最先進的合金鉆頭不停地鉆也是差不多半個月才鉆透外殼,這還是不限能源和鉆頭的情況下。
外星文明飛船外殼材料可以抵御和反射激光武器的攻擊,所以高能激光切割器沒有任何用處,只能使用鉆頭。
由于“亢金龍”撞擊器執行任務的距離太遠,差不多0.2-0.3個天文單位,這是外星飛船離藍星最近的距離了。
但是受限于混沌研究院和于洋目前所掌握的技術,還不能做到實時通訊,即使有中繼衛星,這么遠的距離最快也要3分多鐘時間,隨著距離的不斷增加,通信延遲也會隨之增加。
所以研發人員們還給“亢金龍”撞擊器配備了安裝人工智能“伏羲”子程序的微型超級計算機,于洋親自設置了任務參數,畢竟在外星飛船里研究了一年時間,閉著眼也知道哪是哪。
等“亢金龍”撞擊器完成第二階段任務之后,于洋這邊還將向外星飛船離開的方向繼續發射探測衛星和中繼通信衛星,不能讓“魚兒”離開視線,也不能讓魚線斷了。
出于保密的原因,“捕魚計劃”所有項目都是分開做的,只有于洋和少算研究院的高層知道詳情。
火箭發射部門只管把兩發火箭發射到預定軌道,“亢金龍”撞擊器的研制部門只知道用來撞擊小行星或者彗星,不知道里面還有鉆探機器人。
鉆探機器人部門只知道用來鉆探堅硬巖石的,不知道里面還藏了幾臺可變型機器人。
研制可變型(線型)機器人的研發人員只知道用來探測狹小空間的,不知道它還能接駁外星人的電腦。
至于混沌研究院和集團的高層,為了打消他們的疑慮,于洋則是謊稱得到了一份前毛熊聯盟的絕密資料。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毛熊聯盟航天部門發射的宇宙探測器無意間發現了一顆像彗星的天體,但是這顆彗星并沒有像普通彗星一樣運行,存在非引力加速和變軌的行為。
經過跟蹤捕捉幾次之后目標又飛離了太陽系,科學家們當時只是有些奇怪,但由于技術原因并不能深入研究,只做了記錄列入檔案。
九十年代初,前毛熊聯盟航天部門的探測器又在火星附近發現了它,剛要對它開展研究,毛熊聯盟就發生了動亂,無奈研究員只能把這個情況進行加密存檔。
后來隨著研究員病故,部門解散,這份秘檔流出,很多接觸過的人都以為是惡作劇,沒當回事,只有于洋認真對待,才有了今天的計劃。
忽悠了一圈,終于把集團高層給忽悠住了,于洋心里直說,對不住了各位,我總不能說我重生了,從未來回來的,那還不嚇死人。
……
在“亢金龍”撞擊器操作臺那里又待了大半天,和科研人員們一起檢查完一遍,于洋便回到基地公寓休息去了。
晚飯過后和王馨打了視頻電話,為了防止信息泄露,于洋并沒有在電話里透漏事情真相,只閑聊了一些其他事情。
一夜無話。
第二天一大早,于洋先去了基地發射指揮中心,距離真正發射還有6天時間,所有人已經開始緊張的準備。
在指揮中心和發射指揮負責人做了溝通和安排,于洋又轉身去了“亢金龍”的廠房。
明天兩枚運載火箭就要立起來了,立起來之后撞擊器就要吊裝上去,今天要對撞擊器進行安裝前的最后一遍檢測。
讓保鏢和秘書們有事通知他就讓他們在基地休息區自由活動,于洋和“亢金龍”撞擊器的研究員們投入到緊張的最后測試工作中。
經過一天時間人工和機器的反復檢測,直到通過率達到了100%,眾人才松口氣,隨后就小心翼翼的將火箭和撞擊器轉運到總裝廠房。
先是將兩枚“扶搖”重型火箭豎立起來,還好組裝廠房空間巨大,能同時豎起兩枚百米高的運載火箭。
隨后將撞擊器小心翼翼的吊裝到了運載火箭頂部安裝,整整三個小時才安裝完成,最后封上了整流罩。
隨后幾天,于洋一直待在基地總裝廠房,和科研人員們對運載火箭做著最后的檢測工作,累了就回宿舍休息一會,醒了繼續干活。
3天后,距離發射還有最后1天時間,今天兩枚運載火箭就要轉運至發射臺,于洋幾天的高強度工作,人都消瘦了一些,黑眼圈都很深。
生活秘書不得不強制要求于洋休息夠8小時再繼續工作,否則就要高告訴王馨,最近幾天兩人通話都沒有視頻,也是怕她擔心。
反正離發射還有些時間,剩下的就交給其他人盯著,于洋回到宿舍好好的睡了一覺。
等于洋醒來時候,離發射倒計時不到10個小時了,成敗在此一舉,如果失敗的話還得再等12年,到時候能不能輪到自己獨吞這份機緣就不一定了。
所以最好的機會是先知先覺,一步先,步步先。
9小時后,于洋來到發射指揮中心坐鎮,沒有慷慨激昂的戰前動員,只是默默地在觀察室靜靜等待,不再干擾發射任務。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雖然于洋不是第一次在這里觀看發射任務,但是內心依然些許緊張。
這次實在與以往不同,成功了就有機會一飛沖天,如果失敗了,就只能老老實實發展,更低調的做人。
制造“域外天魔”的外星文明,上一世科學家預判其文明等級比藍星高了兩個文明等級。
按照藍星目前的整體文明水平,至少要上萬年或者數千年才能發展達到他們這艘飛船的水平。
得到外星飛船,就可以通過逆向研究和破譯飛船數據,借鑒別的文明發展進程。
只需要用數百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能走完別人上萬年的文明發展歷程,可以少走太多太多的彎路。
雖然外星飛船12年后還會飛回來,如果不提前布局,到那時候估計全世界都知道了,再動手也就輪不到于洋了,可能各個國家隊就要入場了。
按照上一世的時間線,今年9月份的時候這艘外星飛船就會被藍星的天文機構發現,被命名為“奧陌陌”。
但是各國家機構對它沒有過于在意,只當是一個彗星之類的天體,只有少數幻想家認為它是外星飛船,實際上它還真就是外星飛船。
直到12年后,它又返回了太陽系,這下傻子都知道它有問題,結果就被漂亮國捕獲,運至月球基地開展研究。
雖然還沒研究多久,月球基地和外星飛船就爆炸,灰飛煙滅。
但是僅憑借得到的微末數據和逆向工程,就讓漂亮國的國力突飛猛進,壓的藍星各國喘不過來氣。
不過這些都會隨著于洋的重生而改變,這一世不能再讓這種事發生,于洋要做的就是逆轉未來!
……
一元科技集團——瓊州航天基地,發射指揮中心大廳……
“177號火箭一分鐘準備”,大廳傳來倒計時的聲音……
“10,9,8……3,2,1,點火”……
只見指揮中心大廳的大屏幕上,一號火箭脫離發射架緩緩上升,大廳里不斷響起各部門的觀測匯報。
“……跟蹤正?!鈱W雷達跟蹤正?!b測信號正?!?
幾分鐘后,地面上已經看不到火箭的身影,只能通過地面雷達和太空中的偵查衛星進行跟蹤觀測。
“一二級分離……第三級點火加速……”
……
“178號火箭一分鐘準備”,半個小時的時間,177號、178號火箭先后完成發射。
“一號撞擊器到達預定軌道,正在進行加速”……
“二號撞擊器到達預定軌道,正在進行加速”……
“本次發射任務圓滿成功……1號2號撞擊器預計277天后達到預定軌道……”說完,指揮大廳傳來了歡呼聲。
接下來指揮中心將任務轉交“捕魚計劃”項目組繼續跟蹤觀測,2只“亢金龍”在飛行階段除了定時發回飛行數據,其他的設備都處于休眠狀態,直到預定坐標軌道后再激活,以減少能量的消耗。
發射任務結束之后,于洋和張斌來到指揮大廳前臺,雖然不能真正透露任務的真正目的,但是他們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于洋的肯定和贊揚。
于洋對全體人員表示了感謝,并安排向整個瓊州航天基地所有參與計劃的工作人員發放等同一年工資的獎金。
接下來,除必要值班人員外,任務所有人員放假輪休3天,張斌在于洋的示意下又強調了保密事項。
于洋總算可以松半口氣了,只要兩百多天之后這兩只“亢金龍”撞擊器不出問題,能順利擊中目標,于洋的心愿就實現一半了。
后續的操作,包括持續跟蹤、控制“亢金龍”,按時激活,撞擊目標等等,操作指揮人員不完全在瓊州航天基地。
有一部分在長安基地,還有一部分則在印島國的海島秘密基地,整個任務參與者分成不同的項目組,分工不同,這樣就減少了整個計劃暴露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