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夜梟”成功,暗潮
- 挖礦太陽系,從奧陌陌開始
- 自由分子
- 3766字
- 2025-03-23 22:04:20
藍星就這么大,擺在明面上的東西其實是很難真正隱藏起來的,像“云霄”空間站和“玄鳥”穿梭機也是早晚會被發現的。
于洋和府院這邊都做好了心里準備,只是希望這一天晚一些來到,讓自己這邊需要再準備準備。
等手里的底牌再增加一些,等那些殺手锏造好,到那時候就徹底無懼漂亮國這些小霸王,做什么事都不需要再遮遮掩掩。
混沌研究院在黑洲礦山下的10號秘密研發基地,自從第一代“夜梟”原型機研制成功,一共造了兩架原型機,后來又造了兩架技術驗證機,花費了差不多200億元夏幣。
經過一年來的秘密測試,“夜梟”空天戰機的技術和性能已經基本穩定,得虧黑洲那邊相對落后,沒有太發達的國家,即使是漂亮國在黑洲的軍事設施也沒有發現“夜梟”的存在。
接下來就可以定型量產,于洋計劃第一批制造14架,主要是價格太貴,比“玄鳥”穿梭機還貴。
“夜梟”空天戰機上的技術大部分都和“玄鳥”一樣,但是體型比玄鳥小太多,很多設備都得進行壓縮,還不能降低性能。
“玄鳥”穿梭機那么大體型才100億元夏幣一架(第一批110億一架,第二批100億一架,造的多就便宜些),而只有“玄鳥”體積45%大小的“夜梟”就達到90億元夏幣一架的造價,饒是財大氣粗的于洋,目前也只舍得造10架。
于洋自己留一架,混沌研究院留一架,集團安全部特殊任務小組和海外防務公司特殊任務小組共用剩余的那12架,用來執行秘密任務。
于洋一貫奉行不主動惹事,但也不怕事的行事原則,給特殊任務小組留的12架“夜梟”空天戰機也只是維護一元科技集團在海外的利益。
不怕明面上的麻煩,就怕某些不懷好意的公司或者黑暗組織下黑手。
對于洋來說,海外那些資產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都可以隨時舍棄,重要的是自己公司的員工,弄了這么多措施,也是為了保護他們。
“夜梟”空天戰機目前只有兩種隱身方式,一個是光學隱身涂層,一個是雷達波吸收涂層。
于洋還設想的第三種隱身方式,利用離子發生器,在飛行器的機身周圍形成一層等離子體,達到光學和電磁波同時“隱身”的效果,最終還能作為能量護盾使用。
不過這種技術在整個混沌研究院也只是起步階段,于洋也沒有太多這方面的技術儲備,在重生之前的時代也只是一種試驗型技術,還不成熟。
預計到第二代的“夜梟”型空天戰機時候,差不多應該能研發成功,技術的研發思路是有了,就是不停的去計算,實驗。
剛好,混沌研究院最不缺的就是這些,有量子計算機,有超算,有人工智能,有虛擬實驗室,于洋相信很快就能見到這項技術實際應用起來。
現在“夜梟”在大氣層內的航程只有15000公里左右,使用的還是航空燃油,雖然發動機的性能做了優化,但是一時半會很難再有突破。
除非使用原子反應堆或者純電力驅動,現在研究院發動機項目組正在研發的電推發動機,推力還是太小,暫時無法應用在空天戰機這些飛行器上。
于洋也不著急,畢竟飯要一口一口吃,第一代“夜梟”空天戰機試驗性質居多,設想的技術在下一代上差不多都能實現。
這第一代的“夜梟”空天戰機上還裝備有微波接收器,可以接收來自地面、空中、太空的微波能量,轉化為電能,在大氣層以外飛行時,使用電能驅動離子發動機。
“太陽花”太空發電站隱藏的功能就是為在太空中的飛行器、航天器無線充電。
8架“夜梟”空天戰機主體在礦山基地進行總裝,30%左右的零部件也在這里制造,其余70%的零部件由一元科技集團旗下各個工廠制造,還有6架安排在印島國的海島秘密基地制造。
這些工廠平時也是給天鵬航空負責制造零部件的,多制造一些誰也看不出來。
以一元科技集團的制造能力,制造加上運輸,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總裝是細活,比較慢一些。
畢竟10號黑洲礦山基地只是個研發基地,不是專業的制造工廠,沒有普通工人,都是基地的工程師和工業機器人在干活,大概需要三個月的時間。
平時給集團旗下的海外防務公司提供的特種裝備,雖然都是在這里制造的,但因為需求量不大,所以也沒有建造大規模的工廠。
主要也是大規模的武器制造工廠有暴露的風險,況且于洋也不靠倒賣武器賺錢,哪有高科技賺錢,風險還低。
藍星上排名前十的武器公司,都是各個強國在背后撐腰,于洋也不想再隨意樹敵,畢竟暗中的有敵意的人已經夠多了,雖然不怕,但是不勝其煩。
……
自從“捕魚計劃”第二階段實施成功之后,于洋就一心撲在天空之上,地面上的事情很少操心。
王馨也慢慢熟悉集團的全部業務,鄭巖也還沒有退居二線,能從旁提點一些。
只要一元科技集團還是按照于洋制定的大方向發展,過程和細節由實際干活的這些高管們掌握,于洋也不是很在意。
一元科技集團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嚴密的監測措施,老板又大方,一般情況下也沒出過大亂子。
到今年底,混沌研究院規劃在夏國內的9座甲級綜合研發基地(含高級別理化生實驗室P4級),海外的2座甲級研發基地已全部建成。
還有已建成夏國內的10座甲級研發中心,20座乙級研發中心,9座單獨的甲級實驗室(理化生各3座,P3/P4級),12座乙級實驗室(理化生各4座,P2/P3級),8座甲級航空航天試驗場。
海外馬甲公司建立的實驗室和研發中心也多達30個,分布在藍星十來個國家和地區。
而分布在各個子公司的初級研發人員15萬人,在各個研發基地、中心、實驗室的中級、高級研發人員也達到了10萬人。
集團旗下工廠里還有9萬技術工人,其中達到工程師級別的就占了30%左右,中級工、高級工約占60%,初級工不到10%。
其他的行政、后勤、業務、安保等崗位員工3萬人,服務業的正式加非正式員工70萬人(快遞員占了40萬),海外員工10萬人。
一元科技集團每年給員工們發的工資獎金分紅,都超過了3000億元夏幣,這一數字隨著集團員工增加,營收增加而不斷增加。
……
因為重生和蝴蝶效應的緣故,于洋也不確定一些不好的事情會不會再次發生,起碼現在的時間線已經改變。
現在藍星上的未來依然充滿了未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事情已經脫離了于洋的記憶。
但是寧可錯殺三千,不能放過一個,于洋在成立女媧集團之初,就著手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化生監測機制,防止那些威脅生命安全的病毒的再次爆發。
上一世于洋也被傳染過,渾身難受,幸虧當時自己所在的那家漂亮國實驗室有特效藥,一針就見效,一天就恢復如初。
只是當時于洋沒覺得有什么問題,現在想來,剛出現病毒就有特效藥,里面肯定有貓膩。
但是即便于洋兩世人生,對生物學方面的技術都是知之甚少,現在手里也沒有樣本,只能提前布局,等病毒出現之后快速研究,快速撲滅。
有的事情是固定的時間,每隔幾年就發生一次的,所以有關聯的一些事情也必然可能會發生。
就如那句老話,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濕鞋。
上一世的病毒還是出現了,雖然時間和地點有些偏差,但終究還是來了。
因為有著研發基地和大量一元科技集團產業的緣故,也建立了一座附屬醫院。
之前說過,集團旗下所有的產業,所有的員工都和人工智能“白澤”關聯著,可以說任何的一舉一動都在“白澤”注視下,只是不為人知罷了。
11月,“白澤”監測到集團附屬醫院,化驗室中一份分析樣本出現了異常,樣本中包含一種數據庫從來沒有記錄過的病毒……
這一狀況和于洋在系統中設置的條件高度重合,所以觸發了預警,“白澤”第一時間向于洋進行了匯報。
此時的于洋正在西北的航天基地,接到“白澤”的通知,也是立即下達了進一步核實的指令。
同時啟動集團內部曾經演練過的防化生緊急預案,當然,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這都是秘密進行的。
首先就是把目前唯一的這一份樣本,緊急送往了研發基地的P4級生物實驗室,做進一步的分析。
“白澤”直接鎖定了這份樣本的來源,是一名今天剛來醫院門診就診的患者,醫院接到集團通知,到護士找到他的時候,他正在輸液大廳打著點滴,整個過程才過去10分鐘。
好消息是今天來門診打點滴的患者不多,畢竟這座附屬醫院才新建一年多,沒什么名氣,除了集團員工就是附近的居民來看病,其他人甚至都沒聽說過。
這個患者也是集團職工的家屬,這樣溝通起來又方便一些,醫院接到通知的醫護人員,以他的化驗結果有些異常為理由,又采集了一次樣本。
全院所有人,包括接觸過他的醫護和在同一輸液大廳打點滴的患者,也都重新采集了一次樣本,看看是否能多分析出來一些數據。
醫院的中央空調開啟了防化生模式,對空氣進行凈化消毒,今天產生的所有垃圾都單獨銷毀,醫護人員全部拿出集團配發又從未使用過的一種高級防護面罩。
很快,一個小時過去了,全院醫護加上病人兩百多份樣本采集完成,被專車轉運到了研發基地的生物實驗室。
有些打完點滴或者來檢查身體的人,完事他們就要離開醫院,但是在化驗結果沒有出來之前還不能讓他們走出醫院,這也是為了大家的安全。
為了不讓這些人起疑心,醫院這邊也是費盡心思,集團旗下的員工或者家屬好安排,“白澤”已經通過內部系統通知到他們,讓他們配合醫院。
只是在醫院看病的那些附近的居民就比較麻煩,為了留住他們,醫院又是向他們提供免費早餐,又是填表給免費體檢,搞的他們一頭霧水,不過有這便宜不占白不占。
一番安排下來,總算是把所有人留了下來,這時除了醫院的幾位高層之外,其他醫護人員也是不明所以,好在有規章制度的約束,以前也進行過防化生演練,他們都猜到了一些,沒出現什么亂子。
專業的實驗室干活也是利索,兩百多份樣本,不到半個小時就分析了兩遍,最終確定除了最初那個人,暫時沒有其他人被傳染這種未知的病毒。
而計算機渲染出來的病毒形態也和上一世于洋在新聞上見到的相差無幾,得到這個結果之后,于洋一直沉著的心算是放下了一半。
壞消息是終于確定就是上一世的那個病毒,好的消息是還沒有擴散,就有機會阻斷這次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