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稅法下企業納稅籌劃(第8版)
- 翟繼光 項國
- 1905字
- 2024-12-31 17:41:52
12 利用國債利息免稅優惠政策的納稅籌劃
納稅籌劃思路
根據現行的企業所得稅政策,企業的下列收入為免稅收入:
● 國債利息收入。
● 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 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
● 符合條件的非營利性組織的收入。
國債利息收入,是指企業持有國務院財政部門發行的國債取得的利息收入。
免稅收入是不需要納稅的收入,因此,企業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當盡可能多地獲得免稅收入。當然,獲得免稅收入都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企業只有滿足稅法所規定的條件才能享受免稅待遇。例如,國債利息免稅,當企業選擇國債或者其他債券進行投資時,就應當將免稅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予以考慮。再例如,直接投資的股息所得免稅,與此相關的是,企業的股權轉讓所得要納稅。因此,當企業進行股權轉讓時盡量將該股權所代表的未分配股息分配以后再轉讓。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企業國債投資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政策如下:
(1)國債利息收入時間確認。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18條的規定,企業投資國債從國務院財政部門(簡稱發行者)取得的國債利息收入,應以國債發行時約定應付利息的日期,確認利息收入的實現。企業轉讓國債,應在國債轉讓收入確認時確認利息收入的實現。
(2)國債利息收入計算。企業到期前轉讓國債,或者從非發行者投資購買的國債,其持有期間尚未兌付的國債利息收入,按以下公式計算確定:
國債利息收入=國債金額×(適用年利率÷365)×持有天數
上述公式中的“國債金額”,按國債發行面值或發行價格確定;“適用年利率”按國債票面年利率或折合年收益率確定;如果企業不同時間多次購買同一品種國債,“持有天數”可按平均持有天數計算確定。
(3)國債利息收入免稅問題。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26條的規定,企業取得的國債利息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具體按以下規定執行:企業從發行者直接投資購買的國債持有至到期,其從發行者取得的國債利息收入,全額免征企業所得稅。企業到期前轉讓國債,或者從非發行者投資購買的國債,其按上述計算的國債利息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
(4)國債轉讓收入時間確認。企業轉讓國債應在轉讓國債合同、協議生效的日期,或者國債移交時確認轉讓收入的實現。企業投資購買國債,到期兌付的,應在國債發行時約定的應付利息的日期,確認國債轉讓收入的實現。
(5)國債轉讓收益(損失)計算。企業轉讓或到期兌付國債取得的價款,減除其購買國債成本,并扣除其持有期間按照上述計算的國債利息收入以及交易過程中相關稅費后的余額,為企業轉讓國債收益(損失)。
(6)國債轉讓收益(損失)征稅問題。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16條的規定,企業轉讓國債,應作為轉讓財產,其取得的收益(損失)應作為企業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納稅。
(7)關于國債成本確定問題。通過支付現金方式取得的國債,以買入價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成本;通過支付現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國債,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成本。
(8)關于國債成本計算方法問題。企業在不同時間購買同一品種國債的,其轉讓時的成本計算方法,可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中選用一種。計價方法一經選用,不得隨意改變。
法律政策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2017年2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第一次修正,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第二次修正)第26條。
(2)《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2007年12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2號公布,根據2019年4月23日《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第82條。
(3)《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國債投資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36號)。
納稅籌劃圖

圖1-12 納稅籌劃圖
納稅籌劃案例
【例1-15】 某公司擁有100萬元閑置資金,準備用于獲得利息。假設五年期國債年利率為4%,銀行五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為5%,向其他企業貸款五年期年利率為6%。請為該公司進行納稅籌劃。
籌劃方案
(1)如果購買國債,年利息為4萬元(100×4%),稅后利息為4萬元。
(2)如果存入銀行,年利息為5萬元(100×5%),稅后利息為3.75萬元(5-5×25%)。
(3)如果借給企業,年利息為6萬元(100×6%),增值稅為0.36萬元(6×6%),稅后利息為4.23萬元[(6-0.36)×(1-25%)]。
從稅后利息來看,存入銀行的利息最小,不足取,購買國債的利息高于儲蓄利息但低于借給企業的利息,但由于購買國債風險較小,借給企業風險較大,該公司應當在充分考慮借給企業的風險以后確定是否選擇借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