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覺醒:發現孩子的內在力量
- 常曉敏
- 3059字
- 2024-12-31 21:48:47
前言 PREFACE
一切孩子的問題,都能回溯到家庭教育
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事業。家不僅是每個生命的源頭,也是生命教育啟蒙的溫馨港灣,家庭教育影響著人的一生!
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2024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再次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發表了關于教育的重要講話,他強調“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必須朝著既定目標扎實邁進”。
習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婦聯等部門要統籌協調社會資源支持服務家庭教育。202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頒布,“引導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增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其立法宗旨。
教育強國已經上升為國家意志,家庭教育已經成為時代課題。
從事心理學研究、家庭教育、教師培訓十余年來,我走進過全國一百多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開展過2000多場關于家庭教育的討論會和培訓會,為近千個家庭提供過心理咨詢服務。近年來,“心聆教育”推動的“積極學習系統建構”課程在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實驗班、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市八一學校、中國農業科學院附屬小學等開展實踐應用,得到了廣大師生、家長的充分認可。我作為人民德育家庭教育專家委員會顧問和“心聆教育”專家團隊的一員,也深度走訪了北京市的多所中小學(主要位于西城區、東城區、海淀區及朝陽區),真切地感受到在新一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學校、老師、學生及家長等各方的狀態和情緒變化。大家總的方向和目標是一致的,而在日常的教學與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交鋒、誤解、矛盾,甚至會發生沖突,處理得當,各方受益;處理不當,后患無窮。因此,家校合力預防和疏導相關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長期與中小學師生、家長密切聯系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我與很多同行都達成了共識:一切孩子的問題,都能回溯到家庭教育。孩子要從小養成的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要塑造的良好的心態,都依托于家庭教育;師生間的緊張關系、同伴間的矛盾、親子的代際沖突,都能通過改善家庭關系而有效化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天下父母都從心底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可是捫心自問,我們“會”愛嗎?有一次,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一位前來咨詢的年輕母親,沒想到她竟然失控地大哭起來。我想她一定非常、非常愛她的孩子,但是她不會愛,在她的愛里,無疑充斥著很多迷茫和困惑。
新一代家長,普遍擁有較高的學歷,非常重視家庭教育,理論儲備豐富,接受新事物也很快,但是面臨的教育環境也更加復雜,價值觀念更趨多元,加之作為“獨生子女”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缺少參照和輔助支撐,更加劇了他們的迷茫和焦慮。
★孩子不愛學習,怎么辦?
可是孩子從出生就開始學習,學習本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啊!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可是我們真的希望孩子“聽話”嗎?
★孩子被孤立、受委屈,怎么辦?
我們是不是太強勢,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而孩子一無是處?
五年前,一名四年級小學生看到我正在辦公室準備家長講座,便熱心地對我說:“常老師,您給家長講‘家長如何做’沒有用。家長更喜歡聽如何管我們,而不是如何改變自己。很多時候,家長更愿意讓我們去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孩子的話讓我記憶猶新。
在一次家長講座的答疑環節,有一位家長問我:“常老師,您講的這些我都認可,但是我想知道有多少家長能做到呢?”
“所以要學習啊!”“為了孩子,家長必須做榜樣啊!”……其他家長朋友積極地回應著這位家長。
“常老師,我真的覺得很少有家長能夠像您講的那樣,智慧地陪伴孩子。我就在想,這樣的講座怎么才能更有效?”
我很感謝家長提出的這個問題,聯想到之前那個四年級小學生的觀點,我認真地思考過我的工作的意義,大致有以下幾點:
首先,讓有學習需求的家長提前了解教育誤區,預防常見的親子問題。
其次,讓深受家庭教育問題困擾的家長放下焦慮,獲得解決方案。
再次,讓目前沒有遇到問題或者沒有意識到有問題的家長,以后發現問題或者想要解決問題時,能夠多一些方法,少一些盲動。
最后,我經常收到以前聽過我的講座的家長的電話,我想這也是我工作的意義之一——當家長遇到家庭教育困境時,能夠有一個求助、交流的途徑。
我看到有一些育兒書,表面上是寫給“育兒”的主體——作為成年人的父母們的,實際上是在給孩子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是以家長的口吻在給孩子講道理、立規矩。而很多情境下,家長關于幸福與成功的理解與孩子有著明顯的代差,對于父母們急迫地想傳授的成長經驗,孩子并不能天然地信服和接受,反而容易引發矛盾和沖突。
還有一類書籍,確實是站在成年人的視角,對父母們給予了細致的指導,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既把父母看成萬能的,又把孩子看成無能的。這種大包大攬的背后,把一些原本應由孩子承擔的責任完全歸咎為父母的問題、歸咎為原生家庭的問題,這并不利于和諧家庭的構建。
我們當然要從理論上為理性行為找到支撐,更為必要的是要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實踐。就好像孩子學習了公式,但離開真題的驗證,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總是不夠深刻和自如。
我也遇到很多家長跟我說,他們學習了很多家庭教育課程,也讀了很多家庭教育類的書,然而越是深入學習,就越覺得孩子不太行,愛人有毛病,親子矛盾沖突越來越大,夫妻關系越來越不好。為什么?
跑偏了。
家長學習的步驟是:提升自己,影響愛人,陪伴孩子。
如果我們把學習變成了改變愛人、嫌棄孩子,那就太糟糕了。
所以,我的這本書,絕大部分案例來自真實的日常,來自家長和孩子的聊天。我希望通過“在走訪時了解,在指導時紓解,在治療時化解”的一些事例和對場景的還原,介紹一些反饋較好的做法和經驗。“情景再現”的方式很有趣,我在很多的演講、培訓時都會采用。當貌似荒謬、可笑的情景在舞臺上表演出來時——有時會引起哄堂大笑,有時又引人潸然淚下——那些習以為常的行為和語言,暴露出了一些嚴肅的問題。相信讀者朋友們也一定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看看我們哪里做對了,應該繼續堅持;哪里還有不足,需要完善。
正確地愛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的現狀。我還特別想通過本書,幫助一些年輕的父母學會“聽清”孩子的語言,并恰當地接住孩子的語言;學會“讀懂”孩子的行為,從而準確理解孩子的需求。然后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明確家庭教育的方向,制定家庭教育的規則,制定有效的執行程序。
所以我還提供了一些簡潔明了的工具和操作步驟,為緩解家長的焦慮和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提供一些參考。這些工具看上去很樸素,但在實踐中很管用,希望家長勇于實踐,找到屬于自己的提升親子關系的技巧。
家長,代表一種身份,更代表著永恒的愛和責任。希望我們不僅要做負責任的家長,而且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成長為充滿智慧的家長,守護著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做他們揚帆前行的護航人!
最后,我要感謝學習治療師的學員朋友們,是他們對專業的學習、研究和實踐為我帶來了靈感;我要衷心地感謝為我提供案例的家長們,是他們為本書提供了最生動的素材,是他們成就了本書;同時我要感謝我的同事毛春鳳、葉巧玲、溫爽在我寫書的過程中給予的大力支持。
常曉敏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