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覺醒:發現孩子的內在力量
- 常曉敏
- 4字
- 2024-12-31 21:48:49
日常情境
一 家長要聽懂孩子的吐槽
孩子回家向父母吐槽老師,特別常見。

比如孩子說:“今天老師太差勁了,又拖堂了。”
媽媽常會說:“老師不都是為你好嗎?延遲了你的吃飯時間,老師也沒有吃飯,這樣的老師多有責任心呀。”
如果拖堂老師的課正巧是孩子的薄弱學科,媽媽可能還會說:“就是因為你學得不好,才會覺得是老師拖堂。”
一方面,家長希望和老師站在同一陣線,進而讓孩子接受老師“拖堂”是為他(她)好的想法。另一方面,家長習慣性地把所有話題轉換成教育孩子的機會。
可是,孩子吐槽是為了得到說教嗎?是為了被訓斥嗎?
顯然不是。
當孩子的吐槽沒有得到共情,沒有得到釋放,那么孩子對老師的不滿可能還會存在。
時間長了,當孩子反復吐槽一位老師時,家長就開始有點擔心地問:“最近跟老師怎么樣了?”孩子說:“就那樣。”然后家長就繼續擔心,焦慮開始上升。如果孩子成績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一些家長就開始歸因:是不是老師對孩子怎么樣了——此時家長就變成和孩子一伙兒了,可能就會開始說老師的問題,不僅破壞了師生關系,還可能導致家校溝通出現障礙。
面對吐槽,家長首先要聽清孩子說的是什么——是真的不滿,還是宣泄情緒。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被聽見;有時候,孩子需要被認可;有時候,孩子在尋求建議。
尤其當孩子在中小學階段時,很多家長會提出關于孩子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家長要與學校攜手,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親子關系是核心,它影響著同伴關系,影響著師生關系,影響著學業表現。因此,孩子個性化的問題必須回歸到家庭解決。
孩子一踏進學校,課程一節接著一節。學校的老師能觀察到孩子跟同班同學的差異并反饋給家長——家長在家進行調整并反饋給老師——老師再根據課堂的安排及時給予孩子一些正向的反饋,或者說給他(她)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這就是家校合作的實質。
我們家長要“聽懂”孩子說的話。
比如孩子和媽媽說:“我上道德與法治課時舉手,老師沒有提問我。”
請問家長該怎么做?
有的家長說:“我會告訴孩子,明天再舉手就提問你了。”
您怎么知道明天老師提問自家孩子?關鍵是您怎么知道明天提問的那個問題,自家孩子會呢?
我就處理過一起類似的“投訴”——家長撥打了12345熱線,起因就是由孩子舉手提問這樣的小事引發了家校矛盾。
有一天,孩子回家和媽媽說:“我舉手了,但老師沒提問我。”
從那天開始,家長每天放學接孩子時都問:“今天老師提問你了嗎?”孩子說:“沒有。”連著問了一星期都是“沒有”,家長就生氣了,心里想一星期也該輪著我們孩子一回了吧。
第二個星期繼續問:“老師提問你了嗎?”“沒有。”
……
第三個星期家長就把老師給投訴了,說老師“偏心眼兒”,總不提問她的孩子。
而實際上呢?我們看了監控錄像,發現孩子在老師不看他時,把手舉得高高的;老師的目光一掃過來,他就把手縮到課桌里。這一肢體語言就好像是告訴老師:我還沒有做好跟您互動的準備。而孩子覺得在課堂上舉手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就和媽媽說起來。孩子不是撒謊,只是從自我角度進行了表達。又因為是低年級,老師對孩子的性格特點不是那么了解,可能就直觀地解讀為他目前還沒做好回答的準備,所以沒有提問他。
老師的因材施教,和家長渴望的“公平”有時并不相同。
舉例來說,歡歡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時,老師會通過提問來提醒他。欣欣回答問題時想舉手又不敢舉,表現出似舉非舉的狀態,老師則會進行試探性提問。此外,我們還注意到,有些小女孩,老師一叫她的名字,眼淚就開始在眼眶里打轉,這時老師可能會在為她營造出充分的安全感之前,暫時不提問她。
有的家長會直接給老師打電話說:“我家孩子想發言,您多提問我家孩子。”然而,老師觀察孩子的表現后,發現孩子根本不會,便不能盲目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而有些老師覺得,既然孩子都告訴家長想發言了,第二天那就先提問吧,結果孩子不會,反而弄巧成拙。
所以,孩子回家后向家長描述的、老師在課堂上看到的、家長在情感上感受到的,不一定完全一致。這并非有人在說謊,只是從不同角度呈現出的不同景象。我們一定要信任老師,相信老師最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并且一定要做好家校溝通。
那么,當遇到孩子舉手而未被提問的情況,家長該怎么回復呢?我們需要思考孩子訴說舉手問題時的情感需求,是為自己勇敢舉手而感到自豪和喜悅的分享需求,還是因沒獲得分享機會而感到遺憾的共情需求?
家長可以這樣說:“你上課舉手了,真棒!你可以給媽媽講一講那道題嗎?課堂上老師提問的其他問題,有沒有你會的?如果有,也給媽媽講一講。”這樣可以彌補孩子沒能分享的遺憾。家長還可以說:“明天看看有幾道題會做,晚上你再分享給我。”這樣引導孩子,讓孩子不再關注老師提問了幾次,而是關注自己有幾道題會做。這便是對孩子內驅力的呵護。
曉曉媽媽給我分享了一個關于跑步的故事。
曉曉放學回到家,氣沖沖地向媽媽告狀:“最近我們體育老師實在太過分了,要求我們每天早讀之前跑三圈,大課間也要跑三圈,體育課可能還要跑三圈,甚至跑六圈。下次再要求這樣跑步,我都不想跑了。”媽媽認為這是集體活動,別的同學能跑,曉曉也應該堅持,便對孩子說:“體育老師讓你們跑步,還不是為了你們的身體好,有這樣的鍛煉機會多好啊!”孩子卻覺得是老師的方式有問題,很生氣地說:“我就是不想跑了……”
類似的日常場景還有很多,看似都是小事,如果處理不好,就很容易引發家長與孩子間的爭吵,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其實,孩子只是因為跑步有點累,回家宣泄一下心中的不滿。媽媽沒有看到孩子已經在堅持跑步的事實,只是一聽到孩子“抱怨”,就馬上開始說教、貼標簽。
對于孩子的吐槽,家長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多關注客觀事實,體會孩子的感受,給孩子提供一些宣泄情緒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