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興城南:從馬家浜文化、南湖人民公社到成為現代化城區
- 馬學強 葉舟等
- 5034字
- 2024-12-27 18:40:35
第一節 地圖中的變遷
嘉興歷史悠久,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越國在槜李戰勝吳國,槜李因此而為史籍所記錄,“成為嘉興地區迄今有確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地名之一”[4]。嘉興縣沿革如下:
春秋吳槜李地。周敬王時置長水縣。后屬越。戰國屬楚。秦改由拳縣,屬會稽郡。漢因之。后漢永建四年,屬吳郡。三國吳黃龍四年,改曰禾興。赤烏五年,又改嘉興。晉以后因之。隋省入吳縣。唐武德七年復置。八年廢。貞觀八年復置,屬蘇州。五代初屬杭州,尋屬開元府。石晉天福五年為秀州治。宋政和七年為嘉禾郡治。慶元元年為嘉興府治。嘉定元年于縣置嘉興軍。元至元十三年為嘉興路治。明為嘉興府治。國(清)朝因之。[5]

圖0-1 《嘉興縣沿革》,清光緒《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浙江輿圖總局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資料室藏)
研究城南,必先研究嘉興城。嘉興很早就有城垣的修筑,今子城遺址即是。明萬歷《嘉興府志》記載:“本府城隍肇自三國吳,筑有子城?!?a id="w6">[6]唐末文德元年(888),阮結修筑嘉興羅城城墻,由此嘉興形成內有子城、外有羅城的重城制格局。當時的嘉興城“周圍一十二里,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五尺。唐僖宗文德元年,吳越武肅王命制置使阮結筑”[7]。此為嘉興大城,而原先修筑之城,在城之中央,遂改稱子城。五代吳越國時期,是嘉興發展的重要階段。后唐同光二年(924),在嘉興置開元府,轄嘉興、華亭(今上海)、海鹽三縣,此為嘉興首次設州府級政權。[8]后晉天福四年(939),吳越國王錢元瓘升嘉興為秀州,旋拓擴羅城城墻,周長十二里,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五尺。子城仍為衙署所在,城墻與官府建筑皆為新建。羅城開有四座城門,每座城門旁兼設水門,門外各置吊橋,跨城河,以通往來。水旱門各四:
東曰青龍,后改春波。西曰永安,后改通越。南曰廣濟,后改澄海。北曰望京,后改望吳。上各有樓。[9]
城南,原指廣濟門外一帶,后廣濟門改為澄海門。嘉興城市格局一直保持到元代。元至正十三年(1353),“悉隳郡城”,嘉興城被毀,門樓均廢。到了明代,嘉興稱府。明洪武時知府呂文燧、謝節開始動工興筑,較之舊城,“縮舊三里,高倍于舊二尺,面闊一丈。增置四門,月城、門樓、吊橋悉備”[10]。頗可留意的是,當時城下空隙之地,聽任百姓置房,“歲課灰價”,為修繕城池之費。嘉興府城明清時期屢經修葺。這里,需要提一筆,嘉靖三十四年(1555),為抵御倭寇,在城南海鹽塘筑敵樓,名“鎮海”[11]。
有了城墻,有了城門,即可確定四至方位,這一區域的形制、空間就可表達出來。
以往對一個區域的研究,主要依據文獻資料,利用文字論述者居多。然而,要深入探討該區域的形成與演變,其空間的延伸、文字的表述還是有其局限性。一個區域的形成與鋪展,是有許多維度的,可以通過平面,也可以通過立體,其構圖也較為復雜,只有通過對各種空間構圖的解析,該區域的功能結構才能充分顯示出來。要了解嘉興城南一帶的前世今生,可以有多種路徑、多種表達。其中借助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地圖,結合一定區域內、較長時段的景觀、空間演變,以此解析這一地區的演變,就是一種很好的研究路徑。近年來,我們從各處陸續搜集到城南相關地圖數十幅,這些地圖繪制的時間跨度很大,類型也不同,有古舊地圖,也有當代航拍圖、衛星圖等,體現了多種維度、多種視野,蘊含的信息豐富,且有不同的構圖特點。通過對不同空間構圖的解析,這一帶的景觀狀況、形態形制、功能結構得以充分顯示。
一、早期的圖景
圖0-2為《秦縣境圖》,圖中有由拳、長水等名。

圖0-2 《秦縣境圖》,鄒怡據明萬歷《嘉興府志》重繪
圖0-3為《嘉興府總治圖》[12],圖中的城南,標注“鴛湖”“煙雨樓”“真如寺”。

圖0-3 《嘉興府總治圖》,鮑世望據清乾隆年間刊印《嘉興府典故纂要》拼接
圖0-4,為《光緒嘉興府復原圖》。[13]此時嘉興城有東門(春波)、北門望吳、西門(通越)、小西門、南門,南門即澄海門。歷代地方志及相關文獻經常把澄海門以南區域稱之為“城南”或“縣南”。所謂“城南”即嘉興府城以南。

圖0-4 《光緒嘉興府復原圖》,引自來亞文《宋元與明清時期嘉興城中的“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5年第3期
二、光緒《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中的地圖與道里記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資料室藏有浙江輿圖總局編輯的《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圖0-5),為清光緒二十年(1894)石印本,內有輿圖、道里,可謂集浙江全省水陸交通之大成?!拜泩D”部分包含浙江全省總圖以及各府總圖(二十里方圖),還有廳州縣輿圖(五里方圖)。另有省、府圖,各有圖說與方域記,縣圖有沿革與道里記。該書體現了我國舊制圖方法向近代新式地圖制圖方法的轉變,書中蘊含了大量地理、人文信息,對于浙江歷史地理、社會經濟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與嘉興城南有關的有《嘉興府圖說》《嘉興縣道里記》及多幅地圖。

圖0-5 清光緒《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浙江輿圖總局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資料室藏)
圖0-6,為《嘉興府圖說》,內中提到運河、長水塘等,均與城南有關。圖0-7,為《嘉興府里二十里方圖》(局部),繪制了城南一帶水陸道路樣態,有南湖、運河、長水塘,以及三塔灣等。

圖0-6 《嘉興府圖說》,清光緒《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浙江輿圖總局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資料室藏)

圖0-7 《嘉興府里二十里方圖》(局部),選自清光緒年間編《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
圖0-8,為《嘉興縣五里方圖》(局部),該圖更加詳細,清晰標注了嘉興縣南部、西南部一帶的河流、地名,真如塔、福昌橋、三家橋、二四王橋、打釘橋、睦家橋等,沿著長水塘,有長水橋、秀水橋等,還有小石橋、開禧橋,周邊有興隆橋、長壽橋,以及姚家蕩、桃花廟、萬卉橋等。圖0-9,為《嘉興縣水路道里記》(節選),記述了與城南一帶有關的運河、長水塘等道里情況。

圖0-8 《嘉興縣五里方圖》(局部),選自清光緒年間編《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

圖0-9 《嘉興縣水路道里記》(節選),清光緒《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浙江輿圖總局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資料室藏)
三、清末民國時期的地圖變化
隨著近代嘉興城市的發展,城南一帶逐漸發生變化,修筑道路,興建鐵路,開設工廠,景觀有所變化,格局亦異。
圖0-10,為清宣統二年(1910)版《嘉興府圖》(局部)。[14]該圖涉及城南部分地名,與《嘉興縣五里方圖》(局部)所標示基本相同。但發生變化的是,長水塘的東側有了鐵路,滬杭鐵路于1909年正式通車。

圖0-10 《嘉興府圖》(局部),清宣統二年(1910)九月石印
此前我們比較關注水路,民國《修訂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內有《嘉興縣道里記》,其中涉及陸路,記載南門:“又名澄海門,無干路。”[15]可見城南一帶仍以水運為主。
1928年繪制的《嘉興縣全圖》[16],圖中標注“滬杭甬鐵路線”“運河”等(本書第三章收入該圖)。

圖0-11 《嘉興縣道里記》(節選),民國《修訂浙江全省輿圖并水陸道里記》
圖0-12,《嘉興縣簡明鄉鎮分圖》,1930年代。圖中標注“真如鄉”等。

圖0-12 《嘉興縣簡明鄉鎮分圖》,1930年代
圖0-13,《浙江省第十區各縣一覽圖》,1940年代繪制。在大運河、長水塘、滬杭(甬)鐵路之間,標注河流、橋梁及部分市鎮。

圖0-13 《浙江省第十區各縣一覽圖》,1940年代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變化
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前,城南一帶為真東鄉、真西鄉,還包括螞橋鄉和塘濮鄉、國界鄉一部分。1956年,真東鄉、真西鄉合并為真如鄉。實行土地改革后,走集體化道路,1958年10月合并真如鄉、螞橋鄉、洪合鄉成立南湖人民公社。轄區緊靠南湖,南湖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之一,以此命名人民公社,極富象征意義。從此,南湖公社聞名于世。1961年4月,又析分為南湖、洪合、螞橋3個公社?!埃ㄒ痪牛┪灏四甏蠊鐣r建造,(一九)六一年分成三個公社,即現在的南湖、洪合、馬橋三個鄉。”[17]值得關注的是,在南湖人民公社時期,一些村落的老地名被新的大隊名稱所取代,如民主、紅衛、勝利、五一、七一等。到了1981年,各大隊又出現改名熱潮,此前各大隊的名稱過于政治化,且多有重復,如紅衛大隊、勝利大隊等名字在很多公社使用,于是又紛紛改回老地名。關于這一現象在第五章中有詳細解讀。圖0-14為1982年刊印的《嘉興市(縣級)城區圖》。原來的名稱不再使用,地圖中已采用新的地名,如珠庵、真如、天帶橋、開禧橋、月河橋、莫家涇、三鄉橋、乘堂橋、梁林橋、七號橋。南湖公社辦公地設在八號橋。

圖0-14 1982年《嘉興市政區圖》,選自嘉興市南湖區志編纂委員會編《嘉興市南湖區志》。嘉興城南街道提供
從南湖公社到南湖鄉,再到城南街道的設立,這一帶的行政隸屬關系經歷了較為復雜的變動,一些機構與單位名稱亦屢有變化。
1983年10月,嘉興市市區設立城區人民政府,南湖公社歸屬城區管轄。[18]1983年11月,南湖公社更名南湖鄉。圖0-15,為1987年《嘉興市城區行政區劃圖》,標注“南湖鄉”范圍,還有一些村名、橋名等。
圖0-16,為1989年繪制的《嘉興市城郊圖》(南湖鄉一帶)。此時南湖鄉政府已遷移到四號橋,1985年“南湖鄉人民政府駐地由原來的八號橋遷至四號橋西堍”[19]。圖中標注“京杭大運河”“杭申公路”“滬杭鐵路”“長水塘”等,交通便利。圖中還標出一些企業名,如嘉興第六毛紡廠、市石油溶劑廠等。至1990年,南湖鄉有隆興、珠庵、南湖、西南湖、長橋、真如、六號橋、七號橋、天帶橋、紅旗、新聯、開禧橋、永聯、月河橋、莫家涇、三鄉橋、八字橋、乘堂橋、梁林橋、南湖水產20個行政村、214個自然村、247個村民小組,6 404戶,總人口23 321人。[20]

圖0-15 1987年《嘉興市城區行政區劃圖》,選自嘉興市南湖區志編纂委員會編《嘉興市南湖區志》。嘉興城南街道提供

圖0-16 1989年《嘉興市城郊圖》(南湖鄉一帶),嘉興市測繪管理局提供
1993年12月,浙江人民政府發文《關于嘉興市城區更名為嘉興市秀城區的通知》,南湖鄉歸屬秀城區。[21]1996年3月,中共嘉興市委、嘉興市人民政府,中共秀城區委、秀城區人民政府《關于秀城區四個鄉分別委托兩個開發區管理的決定》,其中南湖鄉委托南湖綜合開發區管理。[22]圖0-17,為1998年《嘉興市秀城區行政區劃圖》,標注“南湖鄉”,此時為秀城區管轄。

圖0-17 1998年《嘉興市秀城區行政區劃圖》,標注“南湖鄉”。嘉興城南街道提供
2000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發文《關于嘉興市調整本級行政區劃的批復》,嘉興市調整本級行政區劃后,秀城區轄建設街道等5個街道和南湖鄉等9個鄉(鎮)。[23]2001年10月,撤鄉建街道,因城市發展和區域調整,轄區地處嘉興市南,又駐于城南路上,因而以“城南”命名,故更名為城南街道。2002年7月,城南街道委托嘉興經濟開發區管理,行政區劃上仍屬秀城區管轄。2005年5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發文《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嘉興市秀城區更名為南湖區的通知》。[24]圖0-18,為《嘉興市中心城區圖》(2006年印制),標注“城南街道”,此時這一帶城市化加快,城區面貌日新月異,出現了大量樓宇,新機構不斷涌現,村落變為社區,轄區范圍也不斷調整。2005年,城南街道有府南、百妙、良秀、金穗、禾源5個社區,南湖、長新、真如、馬家浜、八字橋、月河橋和梁林橋7個行政村。2010年6月,南湖村、府南社區劃歸長水街道。[25]

圖0-18 《嘉興市中心城區圖》,標注“城南街道”。選自《嘉興概覽》,嘉興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2006年刊印
圖0-19,為2009年《嘉興市區南湖區行政區劃圖》;圖0-20是《嘉興經濟開發區地圖》;圖0-21,為2019年《嘉興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示意圖》。這3幅圖中,均標注“城南街道”,但側重點各異,蘊含的信息也不同。

圖0-19 2009年《嘉興市區南湖區行政區劃圖》,標注“城南街道”。嘉興城南街道提供

圖0-20 《嘉興經濟開發區地圖》,選自《嘉興城市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中華地圖學社2017年版)

圖0-21 2019年《嘉興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示意圖》。嘉興城南街道提供
2018年3月,文博社區成立,并調整良秀、金穗社區區域范圍。圖0-22,為城南街道提供的《城南街道社區示意圖》,圖中詳細繪制百妙、良秀、文博、金穗、禾源、長新、天佑7個社區,以及社區面積、辦公地點。

圖0-22 《城南街道社區示意圖》,約2019年。嘉興城南街道提供
2020年7月,新成立姚家蕩、銀河、新月3個社區,街道增至10個社區。圖0-23,為2023年《城南街道轄區范圍及社區劃分圖》。

圖0-23 《城南街道轄區范圍及社區劃分圖》,2023年。嘉興城南街道提供
如今的城南街道,轄區面積40.62平方千米,下轄10個社區,常住人口15.6萬人,戶籍人口4.02萬人。[26]自城南街道成立以來,開啟了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序幕,整個區域面貌、形態、結構均發生顯著變化,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區逐步成長為宜居宜業的現代城區。
不同時期的地圖,類型不一,或從整體,或從細部,蘊含著不同的內容與信息,從獨特的視角反映城南一帶在歷史時空中的滄桑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