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條物理學:未來公民的科學人文課
- (美)理查德·A.穆勒
- 2687字
- 2024-12-27 18:20:16
▎原子、分子與熱的含義
把你的兩只手緊緊地合在一起,并且使勁揉搓15秒左右。(在繼續閱讀之前,你最好現在就試一下,如果旁邊沒人的話。)你的手感覺更暖和了,皮膚的溫度上升了。你把動能(運動能量)轉化成了熱。
事實上,熱就是動能,分子產生的動能。你的手之所以感覺更溫暖,就是因為揉搓后分子來回振動的速度比之前更快了。這就是熱的本質:原子和分子速度很快而幅度極小的振動。
現在正適合來討論一下物質的組成。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只有約[1]92種:氫、氧、碳、鐵……完整的原子名單展示在名為元素周期表的圖表中,如圖2.1。

圖2.1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個原子都帶有一個數字,叫作原子序數。該數字代表原子中的質子數,(通常來說)也是原子中的電子數。氫的原子序數是1,氦的原子序數是2,碳是6,氧是8,而鈾是92。
分子包括單原子分子和組合在一起的原子。水分子寫作H2O,說明它是由兩個氫原子(也就是H2)以及一個氧原子(也就是O)組成的。氦分子只含有一個原子(He),氫氣分子只含有兩個連在一起的氫原子(H2);但是分子可以很大。DNA這種分子攜帶著我們的遺傳信息,其中可以容納幾十億個原子。[2]當分子破裂或組合時,它們就發生了化學反應。
任何材料中的分子都在不停地振動。振動越劇烈,材料就越熱。當你把手放在一起揉搓時,你使手內部的分子振動得更快了。有多快?答案令人震驚:這種振動的速度常常接近聲速,約為760英里/時,或340米/秒。真夠快的。但是這些粒子(至少在固體中)不會跑得很遠。它們會撞上自己的鄰居再彈回來。它們移動得的確很快,但是像環形跑道上的跑步者一樣,總體來看它們的位置并沒有改變。
普通的顯微鏡無法觀察到像原子那樣小的物質。典型原子的直徑約為10-8厘米=10-4微米[3]。如果你沿著一根人類頭發的切面直徑(通常為25微米)從一頭走到另一頭,你將會遇到125000個原子。一個紅血球的直徑(8微米)上可以并排放40000個原子。有一些分子非常大(比如DNA),足以被顯微鏡觀察到,但是這種分子中的單個原子,還是無法被人分辨出來。
雖然你看不到原子,但是你可以看到它們的振動對微小而可見的粒子造成的影響。在顯微鏡下,你可以看到小塊浮塵(直徑1微米)在自由移動。這種現象被稱為布朗運動。[4]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浮塵的分子被包圍在其周圍的空氣分子撞擊。如果灰塵足夠小的話,這種撞擊最終不會達到平衡。
聲速和光速
分子的速度和聲速極其相近,這是巧合嗎?不是——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就是通過分子彼此之間的撞擊完成的。所以聲速是由分子運動的速度決定的。聲音在氣體中的傳播速度不會比氣體分子更快。[5]
你很容易就能測量聲速。有一種方法是看人打高爾夫球、劈柴或者打棒球。發現了嗎?你先看到事件發生,然后才聽到聲音。這是因為,光會以非常快的速度先到達你這里,然后聲音才會到達。估計一下你和發出聲音的人之間的距離,再估算一下聲音到達你那里用了多長時間。如果距離是1000英尺,那么大致的延遲就是1秒。(如果你在棒球比賽中做這個試驗,你可以盡量坐到離本壘板更遠的地方。)速度就是當時的距離除以時間。
當我還小的時候,很怕打雷閃電,我的父母教給我一個能知道聲和光從多遠的地方傳來的方法。他們說,兩次閃電和雷聲之間的時間間隔每多5秒,閃電的位置就會遠1英里。如果間隔是10秒,那么雷擊就在2英里遠的地方。對那時候的我來說,1英里簡直就是無限遠,于是我就放心了。這條法則之所以奏效,就是因為光傳播得太快了,在遠不到1秒的時間里就能穿越1英里。換句話說,光幾乎即刻就到達了。但是雷聲既然是聲音,就必須以較慢的聲速來傳播:340米/秒,你可以略記為每5秒1英里。
了解聲速,會在測量距離上對我們有很大幫助。2003年,我在一艘小郵輪上,遠處有一座冰山,一些大冰塊正從上面掉到水中。我測量了一下,聲音需要12.5秒才到達我這里。由此我得知冰山邊緣距離我2.5英里(每5秒1英里)。在測量之前,我還以為這個距離要近得多,冰山那巨大的體積誤導了我。
光速則要比這快得多:186000英里/秒,或者3×108米/秒。雖然這聽起來超快,但是我們有辦法用一種聽起來慢得多的方式來表示光速。現代計算機只需要約十億分之一秒(1納秒或1ns)的時間就能完成一次計算。(很多計算機可以更快,但是你應該知道一般計算機就需要約1納秒。)在那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里,光只能傳播約1英尺(30厘米)。這就是為什么計算機尺寸必須很小。計算機必須通過檢索信息來完成計算,如果信息太遠,就要花幾個時鐘周期(cycle)[6]才能獲得。[7]假設計算機的頻率是3GHz,那么光在1時鐘周期中只能走4英寸。
記住:在1時鐘周期(1ns)中光速能傳播約1英尺。
熱蘊含的巨大能量
組成本書的大部分分子的速度都是聲速,但是這些分子的移動方向卻是隨機的。假設我讓所有分子都朝一個方向移動。那么本書就會以聲速(760英里/時)移動,但是能量總和不會變化。
這個例子說明普通物體的熱中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遺憾的是,通常我們沒有辦法把這些能量提取出來做有用功。在后面關于熱機的章節中,我們將對此做進一步討論。我們沒什么好辦法能改變振動的方向,讓所有分子一起移動。但是我們卻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當小行星在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時,它的所有分子最開始都是以30千米/秒的速度朝著相同方向運動的。在撞擊發生之后,分子的移動方向都變得不同了。
當動能轉變成熱時,我們可以將這個過程視為連貫而規律的運動轉變成隨機運動。分子能量從最開始的“整齊有序”(所有分子沿著相同方向移動)變為“無序”。“無序”這個詞在物理中很常用。無序的程度可以被量化,而這個值被命名為熵(entropy)。當一個物體受熱時,它的熵(分子運動的隨機性)就增加了。在本章的末尾我會更深入地討論熵。
嘶嘶聲和雪花:電子噪聲
收音機在換臺時經常會發出滋滋聲。這種聲音是從哪兒來的?當頻道沒有內容播放時,老式電視機屏幕上會顯示很像雪花的跳動白點。這種雪花是什么?
答案出人意料,雪花和嘶嘶聲都是同一種東西造成的:在你的電子設備里上竄下跳的電子。熱使得這些電子持續運動,當沒有其他信號時,你就能看到(或聽到)它們移動了。雖然它們不是分子,但是也有振動的能量。
降低溫度可以減少這樣的噪聲,而高靈敏電子設備需要經過冷卻才能降低嘶嘶聲和雪花。在第9章中,我將會介紹一種在極低亮度下用于觀察的設備,它就附帶有這樣一個冷卻系統。但是冷卻過度會讓設備停止工作,因為晶體管工作時需要借助電子在室溫下擁有的動能。沒有這種動能,電子就被困住了,而電流就無法流動。如果你把一個晶體管冷卻下來,去掉其中的能量,晶體管就不再工作了。
現在,我們已經把熱描述成了分子(有時也是電子)的動能,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開始研究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溫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