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碼頭工人哲學家[1]

——霍弗其人及其書

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 1902—1983)的一生是個傳奇,他終生從事碼頭搬運工作,直至退休。

他7歲失明,15歲復明,父母早逝,靠自學成就學問,1964年成為加州伯克利大學政治科學高級研究員。但他仍喜歡碼頭搬運工作,他的許多思想,都是在那個環境中獲得啟發。因此,他被稱為“碼頭工人哲學家”(longshoreman philosopher)。

霍弗都是利用工余時間寫作,一生寫出超過10部作品,《狂熱分子》(The True Believer)是他第一本書,1951年出版后即被譽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之作,其風格猶如16世紀散文家蒙田。《紐約客》則將其與17世紀的法國古典作家拉羅什富科公爵(Duc de La Rochefoucauld,1613—1680)相比擬。其他的批評家也盛贊這本書的冷雋機智與一針見血的比喻。至今,其名言佳句仍不斷被引用、輯錄。此書在初版的短期內即銷售50萬冊以上,被譯成10多種語言,是當時許多大學政治系必讀之書。艾森豪威爾總統還大量買來送人,并公開引用他的文字。(不過霍弗對此舉卻說:“這表示每個小孩都念得懂這本書。”)

關于《狂熱分子》這本書,我們可以從它的原書名《忠實信徒:論群眾運動的特質》(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談起。副題清楚說明,此書的主旨是分析群眾運動的特質。對“群眾運動”一詞,霍弗采取最廣義的理解,舉凡政治運動、革命運動、社會運動、宗教運動、民族主義運動……無所不包,所以你看到他用來舉證和議論的例子包括了宗教改革、清教徒革命、早期的伊斯蘭教、初期的基督宗教、納粹主義、共產主義、法國大革命、太平天國、印度獨立運動、猶太復國運動……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正因為采取這種宏觀視野,霍弗可以發別人所未發,把極紛紜的現象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正如他在本書卷首開宗明義說的:“本書探討的是群眾運動共有的一些特征,不管那是宗教運動、社會運動,還是民族主義運動。我并不是要主張這些運動都一模一樣,而只是想指出,它們所共有的一些特征讓它們長得像一家人?!?/p>

但何謂“忠實信徒”?就是指作為群眾運動中堅的追隨者。他們狂熱地相信自己的信仰、主義絕對正確,而其他人的信仰、主義則絕對錯誤。很多群眾運動摧枯拉朽的力量,正是來自其追隨者這種確定不移的信仰。他們所以能夠無比堅定,力量亦是源于此。他們不會因為危險而卻步,不會因為障礙重重而氣餒,不會因為有反面證據而困惑,因為他們根本否定有危險、障礙和反面證據的存在。誠如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所說:“信仰的力量不表現在能支使人移山,而在于能讓人看不到有山要移。”

但什么人比較容易成為狂熱的“忠實信徒”?群眾運動一般是通過哪些方法讓人成為“忠實信徒”?“忠實信徒”除狂熱以外,又會表現出什么其他心理傾向?這些,都是《狂熱分子》著力剖析的重點。

霍弗會思索狂熱分子和群眾運動的題材并不奇怪。20世紀前半葉就是一個群眾運動風起云涌的年代,前有俄國的共產革命、德國的納粹運動和意大利的法西斯運動,后有亞、非各國的民族獨立運動。不過,令他終生不懈思索這個課題的,還有另一層重要原因:他大半輩子都是和那些最適合當狂熱分子的畸零人生活在一起的。他對群眾運動的思考,大都是從生活中觀察而來。

要說霍弗探討群眾運動,還不如說他在探討人性。如他在書中所說:“無私者的虛榮心是無邊無際的。”“愈做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膽大妄為?!薄爱斘覀冊谝粋€群眾運動中喪失了自我獨立性,我們就得到一種新自由——一種無愧無疚地去恨、去恫嚇、去撒謊、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

又如,他與伯克利那些大學生的接觸,使他了解“今天愿意創造歷史的只有那些年輕人”。1964年,伯克利校園學生爭取言論自由,學生喊出:“我們不要研究歷史,我們要創造歷史?!?/p>

霍弗發現,在某種程度上,成人在面對環境的大轉變時,其心態猶如少年人,都感覺到一種無著落,前途茫茫,為了生存,都必須在某種意義上死亡然后再生,其與群眾運動中的狂熱分子心態同質。人不癲狂枉少年,其實正是一種冀望毀滅之后的再生。

霍弗也觀察到,每一個群眾運動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一場移民,追隨者會覺得他們正向一片應許之地邁進。那些在一個群眾運動初起時會急忙投入的人,往往也是樂于得到移民機會的人。

由于與勞工生活在一起,霍弗發現美國一般的勞動群眾是相當優秀的,他認為美國是由占總人口數60%的勞動民眾所創造的,但是他從未看過有哪一本書談過他們。他對于當時自命清高的知識分子,反而不信任。

霍弗認為我們大部分人都必須對“忠實信徒”的動機和心理有一些認識?!耙驗槲覀兊臅r代雖是無神的時代,卻不是無信仰的時代?!覍嵭磐健療o處不在,他們昂首闊步、列隊前進,要通過勸說和激烈手段,按他們的形象塑造世界。不管我們是打算加入他們還是反對他們,都應該盡可能多了解他們的特質與潛勢。”

《狂熱分子》這本研究群眾運動的圣經之所以風行半個多世紀,對理解今日世界的處境仍然貼切適用,是否正因為人們失去了自我,使得歷史一再重演?


霍弗1902年出生于紐約市,雙親是自德國移民而來的猶太人,父親從事木工。7歲那一年,霍弗碰到兩件傷心事,一是母親逝世,一是雙眼莫名其妙地瞎了,從此由女仆瑪爾莎照顧,因為遭遇這些苦難,他從未進學?;蚴苓^正規教育。

15歲那年,他的眼睛又莫名其妙好了。從此,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每天8到10個鐘頭——部分原因是他總認為他隨時會再瞎。他這種閱讀的熱忱,終身不輟。

他家附近有一家舊書店,在3年之間,他幾乎把里面的書讀完了。書店的主人對植物學很感興趣,這方面的藏書特別多,霍弗在植物學方面的知識也因此非常豐富。

不過,霍弗第一次到那家舊書店時,立即吸引他注意的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白癡》。因為在他失明后不久,父親說過一句話:“對這樣一個白癡孩子,我怎么辦?”這本小說他讀過十幾遍,每次都發現新的意義。在那里他讀了拉格諾夫、哈姆生和已為人忘卻的德國作家瓦薩爾曼。他喜歡讀小說,從小說里,能獲得那些他從未經歷過的生活知識,如法國的鵝肝醬、閨房和有香檳酒的早餐,等等。

霍弗的父親在1920年逝世,但他對1919年女仆瑪爾莎離美返德之事卻印象更為深刻。他后來雖從未寫信給瑪爾莎,也不知道她的情況,但有近20年的時間,他對瑪爾莎的感情比對任何人都要深。父親在瑪爾莎走后第二年去世,霍弗的感受是:“我自由了?!爆敔柹f,霍弗家人都是短命的,所以霍弗應該也活不過40歲。那一年他18歲,認為生命已過了近半,不認為自己有何前途可言。父親留下約300美元,他便決心到加州去,因為那是窮人去的地方。“我買了到洛杉磯的巴士票,在貧民區下車,一住10年。所以你可以說我是直接從育嬰室走向貧民窟的。”

起初霍弗只是讀書,什么都不做。等父親留下的錢用光,便到處打零工果腹。28歲那一年,他不知不覺起了自殺的念頭。其原因我們無法盡知,也許是因為相信自己40歲就會死,多活幾年又有什么意思呢?但這次自殺并未成功,原因是那瓶果酸毒藥味道太壞了,一進口就像針刺舌頭一般,被他吐了出來。

這事件結束了他在貧民區的生活。他覺得自己到了一個生命的轉折點,因而決定離開洛杉磯。

與窮人一起的生活經驗,使他認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壓抑之說,在他們窮人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他說:“我們這里的人只有金錢的煩惱,沒有精神病,要是他們有精神病的話,那是一種金錢可以治好的病?!?/p>

在貧民區的一段日子他已懂得,希望并不是生命可以寄托的東西:假如你不能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生活下去,那你的腳就踏不到實地了。歌德說過一句話:“喪失了勇氣,便喪失了一切。”在本書中,霍弗說過,會被群眾運動吸引的,一般都是那些缺乏內在資源、沒有了希望就活不下去的人。這個觀點的雛形早在他居住于洛杉磯貧民區的時代就成形了。


緊接著的10年,也就是整個30年代,霍弗主要在農場打零工。他會和其他散工——大蕭條的失業者——從南加州的帝國谷(Imperial Valley)出發,隨著一種谷物的分區漸次成熟向北慢慢移動,直到北加州的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田野。冬季,到附近山溪去淘金,工作3個月,大概可以淘得300元的金子。霍弗從未想要去過更有保障但卻更多約束的工廠生活。

霍弗在其流浪歲月中,獲得了某些關于個體人和群眾人的觀念。例如,他認為歷史是畸零人創造出來的理論,就是在聯邦政府所設的一處流動失業散工收容所里領悟到的。收容所里有200人,霍弗發現那些人一半以上有心理或生理上的某種不健全。在這以前,他從未想到自己屬于某個社會群體,但這時卻突然發現自己和收容所里其他人屬于同一類型——都是社會所不需要的人。

“我們大部分都不能夠從事固定的工作。不能自律,不能忍受單調、無意義的工作。”霍弗覺得奇怪,這些人并不比一般人低能,他們也頗能容忍,心懷善意,若有機會,難道不能有所成就?

幾星期后,他徒步走過一片不毛之地時,得到了答案。他想到如果讓收容所里那些人來這里拓荒的話,每個人都可能很高興。事實上,拓荒者不就是一些畸零人嗎?除少數真正喜歡冒險的人以外,拓荒者不都是些不能從事固定工作的人、酒徒、賭徒、逃犯或為社會所摒棄者嗎?“如果有機會……他們會成為忙碌的實行家……而一旦嘗過有所建樹的滋味,他們又會想建樹更多東西。”

霍弗明白這些流浪者和畸零人可以變成拓荒者,但也可能轉向另一條負面之路。例如,在德國和意大利,就有成千上萬的人用參加群眾運動的方式來洗凈他們“不良分子”的身份。在霍弗看來,30年代的歷史大部分是由這些畸零人締造的,他們把生命奉獻給歷來最專制暴虐的人物,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斯大林。


霍弗開始嘗試寫作,是拜一位他心儀的作家所賜?!懊商锸刮覑酆棉o章,在未讀蒙田的散文以前,我從未想到過要寫東西。”霍弗所寫的東西,的確和蒙田的近似:簡潔而有韻律,有時雜以警句,但并無閑散之筆。他的長處是敢于作大膽而明確的概括,直搗問題核心。他的每一句話都經過長時間的剪裁鍛煉,組織成為一篇精辟而有分量的文章。

他與蒙田的邂逅純屬偶然。有一次,他又要到山里去淘金。“出發之前,我知道大雪一來就會被困在山里,便在舊金山一家舊書店買了一冊厚厚的書。我不管那是什么書,只要頁數多就行。我找到一本,封面已經不見了,作者的名字我聽也沒聽過。那書就是蒙田的《隨筆集》,是17世紀的英譯本。被雪困住的那些天,我把那本書讀了3遍。啊,我多么愛蒙田的文字!我深深地領會到他怎樣雕琢每一句話。我生平第一次想到我也許可以寫出類似的東西。我從山上下來以后,便到圣華金河谷采棉花。我總是帶著蒙田那本書,并隨時引用他的話。到了后來,那里的工人一碰到問題,便會跑來問我:‘蒙田的意見怎樣?’”

在其他流動散工眼中,霍弗一定像個怪物。他生性孤獨,不喜歡和別人過分親熱,一有空便跑到圖書館看書——差不多加州所有小鎮圖書館的圖書證他都有??墒撬謺r常覺得必須找人談話,找那些工人來聽他引述蒙田的話(后來又加上了帕斯卡爾的話),傾吐滿腹學問。

霍弗顛沛流浪的生活一直持續到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想要從軍,卻因為患有疝氣而被拒。他轉而尋求別的方法為戰爭和國家盡力;他加入了“國際碼頭倉庫工人工會”,成了一名碼頭搬運工。那時他已40歲。瑪爾莎的預言錯了,他并沒有死。

碼頭生活讓霍弗覺得很自在。當時碼頭工人不愁沒活做,舊金山碼頭日夜開工,霍弗總是挑笨重的工作做,常常受傷。他最好的一些靈感和觀念,都在工作時醞釀形成。他腦子后面總有一個靜靜的角落供他思索。任何事情——一句偶然的話、一只飛翔而過的海鷗或是一個同伴的行為——都可以啟發他的思考。霍弗習慣每天與一個不同的工人搭檔。他總是每天一早就到碼頭,以便選擇喜歡的搭檔,但他并不挑剔?!拔覐奈匆笠粋€人必須有多種長處,只要有一種長處就行。”有時一個差勁的搭檔也能打開他的思路。

霍弗記得有一天和他搭檔的是碼頭上最不行的一個工人,這個人笨手笨腳,大家都不愿和他一起工作。霍弗回憶說:“我們開始一起搬貨。碼頭上的工作是這樣做的:你搬的堆在你那邊,你搭檔搬的堆在他那邊,一人搬一半。但這天我卻發現一件怪事——我的搭檔總是越過中間那條通道去幫助別人。在我們這邊他自己那份工作都沒做好,卻偏要去幫助別人。沒有理由認為他這樣做是因為不喜歡我。就是在這天,我想出一個很妙的道理。這家伙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為什么會那么熱心去做責任以外的事情呢?我的解釋是,當你做不好分內的事,別人會恥笑你,但你幫別人時,便沒有人恥笑你。”

這雖然是個小觀察,卻是他撰寫群眾運動心理學的基礎。書中談到那些忙不迭地擁抱群眾運動的人時,他這樣說:“一個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會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會丟下自己那些沒意義的事,轉而去管別人家的事。”

霍弗的生活是艱難的,卻又異常豐富。早年的生活驅使他和那些為社會所拋棄者混在一起——那些他形容為“弱者、窮者、被壓迫者、被剝奪了繼承權者、逃犯和被認為是不肖者的人”。這些經驗使他寫出《狂熱分子》這本研究群眾運動卓有創見的著作。霍弗認為,投身于群眾運動的是一些永久性的畸零人,他們出于某些原因覺得自己的生命已無可救藥地失敗,因而盲目投身于某種神圣事業,好讓個人的責任、恐懼、缺點得到掩埋。至于投身的事業是政治也好,是宗教也好,是共產主義也好,是法西斯主義也好,都沒有什么關系,只要那是一種有效的運動,可以使他們忘記自己就好。

“你無法用理性或道德上的理由去說服一個狂熱者拋棄他的大業。他害怕妥協,因此你不可能讓他相信他信奉的主義并不可靠。但他卻不難突然從一件神圣偉業轉投另一件神圣偉業的懷抱。他無法被說服,只能被煽動。對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業的本質,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狂熱分子》一書綱目井然,每一節都加以編號,還有大小標題,儼然是架構嚴謹之作,然而細細讀去,你卻會發現霍弗的風生議論常常夾雜許多旁生的聯想,體系密度不如想象中高,倒更像他鐘愛的蒙田散文,是一些隨筆、漫思。正因為這樣,我們會發現他有些地方談得稍嫌簡略,有時也會出現理路不清晰和前后不一貫之處。例如,他主張一個興起中的群眾運動想要壯大,其領袖必須目空一切、厚顏無恥、冷酷無情;另一方面,他又推許林肯、丘吉爾和羅斯福為罕有和優異的群眾運動領袖,因為他們懂得盡力阻止群眾運動中的邪惡成分,并在應該結束它的時候加以結束。這是不是不一貫呢?(林肯、丘吉爾和羅斯福可不可以算是群眾運動領袖又是另一問題)

對于這些瑜中之瑕,我們或許可以用霍弗自己的話來解釋:“本書并不是一部權威性的教科書。它是一部思考之書,并不避諱提出一些片面的真理,因為有時片面的真理也可以開辟新的思路,幫助架構一些新的問題。白芝浩說過:為了闡明一條原理,你必須夸大很多事情而又略去許多事情?!?/p>

霍弗在1982年獲里根總統頒發的總統自由獎章。翌年他逝世,享年81歲,比40歲多活了一倍。


(本文部分參考卡爾文·湯姆金斯[Calvin Tomkins]1968年出版的《霍弗傳》等)


[1]本文由立緒文化編輯部編寫?;舾テ淙思捌鋾钟^點不同于我們的地方,讀者可揚棄了解。——出版者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黄山市| 德惠市| 蕲春县| 大名县| 巴楚县| 东乌珠穆沁旗| 乌鲁木齐县| 三门峡市| 石河子市| 都安| 那坡县| 安化县| 丽水市| 汪清县| 临夏市| 通许县| 万安县| 阿城市| 南投市| 兴山县| 偏关县| 咸阳市| 聊城市| 克什克腾旗| 花莲市| 光山县| 宜昌市| 福海县| 巩义市| 阿勒泰市| 湖北省| 西畴县| 右玉县| 邵阳市| 永登县| 军事| 太仓市| 隆回县| 三台县| 平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