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修訂版)
- 林欣浩
- 3843字
- 2024-12-20 18:28:26
第四章 哲學與基督教分道揚鑣
基督教剛興起的時候,基督徒們以為世界末日馬上就要到來,沒有作長久打算。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督徒們發(fā)現(xiàn)世界末日一直沒來,沒準兒今后的日子還長,他們這才想到發(fā)展的問題。于是,他們成立了教會、蓋起了教堂,也有人開始收集編纂《新約》了。
我們今天總說羅馬教皇、羅馬教廷,為什么教皇一定要待在羅馬呢?就是因為基督教會是在羅馬帝國時期出現(xiàn)的,那時羅馬是帝國首都,是歐洲的文化中心,自然也就是教會活動的中心。
不過,同時伴隨著基督教傳播的,還有羅馬軍隊軍事暴力的血雨腥風。
從尼祿開始,羅馬帝國就斷斷續(xù)續(xù)地迫害基督徒。他們用刀殺、用火燒,有時直接把基督徒扔到斗獸場里喂野獸。然而,相信死后會進入天堂的基督徒無所畏懼。當他們被判火刑的時候,他們對行刑者說:
“我遭受的火刑不過只燃燒一小時而已,而等待你們的,將是永不熄滅的地獄之火。”
有句俗話叫“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其實還可以說一句話:“必須用暴力解決的問題都是解決不了的問題。”當強者對弱者使用暴力的時候,正說明強者沒有別的招數(shù)可用了,也就說明他離失敗不遠了。政權(quán)屠殺革命者,說明政權(quán)快要滅亡。革命者反過來屠殺群眾,說明革命即將失敗。
當羅馬軍隊屠殺基督徒的時候,說明基督教的勢力已經(jīng)大到可以撼動帝國統(tǒng)治的地步了。
當時,基督教在羅馬的影響已經(jīng)勢不可當。除了擁有哲學這件武器之外,基督教還強調(diào)眾生平等。那時候羅馬是奴隸制,奴隸天生地位低賤。基督教的博愛精神不歧視任何人,因此尤其受到窮人和奴隸的歡迎。況且基督教為每一個信教的人都準備了死后可以居住的天堂,使得人世間再大的苦難都無法阻止他們的信仰。
再堅持一步,基督徒只需要再堅持一步就能迎來勝利。
最嚴酷的迫害來自一個羅馬皇帝,他叫戴克里先。
戴克里先的出身就很特別。他的父母都是奴隸,這身份和皇帝簡直有天壤之別。戴克里先進入軍隊,從最底層一點兒一點兒爬起來,憑著戰(zhàn)功慢慢積累實力和威望。尼祿去世兩百多年后,公元284年,戴克里先被推舉為羅馬皇帝。
我們說得輕松,但只要想象一下中國歷史上為了搶皇位而搞出的那些血雨腥風,就能明白戴克里先的崛起有多么艱難了。更可貴的是,他上位靠的不是暴力、政變這些對于一個軍人出身的政治家來說最為常用的招數(shù),而是權(quán)謀、手腕。他尊重、保護敵手的性命和財產(chǎn),獲得了最廣泛的支持,也使得他的統(tǒng)治能夠更長久。
我們前面說過,羅馬的政體原本是共和制,沒有獨裁者。但是從比戴克里先還早的屋大維開始,羅馬就變成了獨裁制,誕生了皇帝。
但是在名義上,羅馬此時還叫“共和國”,羅馬皇帝的正式稱呼是“執(zhí)政官”“第一公民”。雖然有實權(quán),但名義上只是服從元老會的官員。
而戴克里先徹底終結(jié)了這種制度,他用類似秦始皇的氣勢,把羅馬皇帝神圣化了。他以后的羅馬皇帝真正是高高在上。平民就是平民,見皇帝的時候必須服從一系列嚴格的禮儀,連表面上的民主也沒有了。
此時的戴克里先可以說是整個地球上最有權(quán)力的人——這時候的中國剛剛結(jié)束三國時代,西晉統(tǒng)一中國,還沒從戰(zhàn)爭中緩過來呢。對于任何一個獨裁者來說,這都是大展宏圖的好時候。戴克里先也在琢磨帝國千年基業(yè)的問題。他總結(jié)了之前羅馬歷史上的得失,認為帝國的最大弱點在于國家面積太大了,一個皇帝管不過來。
這有幾分道理,因為當時羅馬最大的威脅來自境外蠻族的入侵(和古代中國一樣)。同時帝國疆土太大,古代交通又極為不便,有限的軍隊確實防守不過來。
但戴克里先的解決辦法就沒法恭維了。
他大手一揮,把羅馬分成了東西兩個部分。自己不當整個羅馬的皇帝,只當東羅馬帝國的皇帝,給西羅馬帝國又找了一個新皇帝。而且他覺得光這么分還不夠,還是守不過來。他又找來了兩個副手皇帝,自己和西羅馬皇帝一人一個,把帝國進一步分成了四份。
他找的這幾個新皇帝全是軍人出身,為的是加強帝國的軍事力量。這么安排還解決了權(quán)力繼承問題。戴克里先規(guī)定,正皇帝掛了副皇帝繼位,然后再選新的副皇帝,這樣皇帝在位的時候就先找繼承人,而且還能考察一段時間,不就不會為了繼承權(quán)打架了嗎?
才怪。
戴克里先在有的地方很天真。他以為四個皇帝可以為了羅馬的利益精誠合作,可以忍得住權(quán)力的誘惑,就像他自己那樣。
戴克里先當了二十一年羅馬皇帝之后,身體越來越差,于是宣布退休,跑鄉(xiāng)下種菜去了。與此同時,他還強迫有野心的西羅馬皇帝和他一起退位。后來那個退位的西羅馬皇帝還勸過戴克里先,讓他重新當皇帝。戴克里先回答說:你是沒瞧見我那菜園子,那日子叫一個美啊。你要是見了,你也不樂意當皇帝。
我猜想那西羅馬皇帝肯定在心里回答:你以為我傻啊——
分享權(quán)力,主動退位。根據(jù)這些事跡我們可以猜測,戴克里先并不重視個人權(quán)力,而是一心為了羅馬帝國。一權(quán)四分是為了羅馬,強化皇帝威嚴也是為了羅馬。
可能迫害基督徒也是。
基督教確實給羅馬帝國帶來了一些威脅。
羅馬的宗教政策很寬容,允許治下的百姓擁有自己的信仰。唯一的要求是,所有人都必須保持對羅馬皇帝的尊敬。
然而基督教的《十誡》卻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因此,基督徒連羅馬的皇帝都不敬拜。
同樣的道理,基督徒不參加羅馬諸神的祭祀。這就使得帝國減少了很多從祭祀而來的收入。
耶穌說:“要愛你的敵人。”所以早期的基督徒反對暴力,也就拒絕服兵役。
基督教鼓勵人人平等,等于破壞了帝國賴以生存的奴隸制度。
基督徒忠于基督勝于羅馬,因此他們尊敬主教勝于帝國官員,這也就動搖了帝國統(tǒng)治的根本。
基督教比猶太教更令帝國憂心的是,猶太教只限于在本民族內(nèi)傳教,對帝國的影響不大。而保羅努力讓基督教在整個帝國中傳播,這讓羅馬無法忍受。
早年戴克里先對基督教比較寬容,但后來他頒布了一系列限制基督教活動的法律。在這期間,戴克里先的臥室連續(xù)兩次失火,這讓他更疑心是基督教在搗鬼。于是律法越發(fā)嚴酷,他下令拆毀所有的基督教教堂,燒掉基督教的書籍,禁止基督徒聚會。逼迫抓捕到的基督徒向羅馬諸神祭拜,凡是拒絕的都要被燒死。
在這期間,大量的基督徒被迫害致死。
不過對于基督徒來說,這是黎明前的黑暗,轉(zhuǎn)折即將到來。
戴克里先給羅馬帶來了四個皇帝,他本設(shè)想這四個皇帝會互相合作、互相制約,要比只有一個皇帝的國家更為穩(wěn)固。但這顯然不符合常識。
戴克里先退位后不久,其他人就打了起來。大浪淘沙,西羅馬最后剩下兩個主力,他們分別是西羅馬正副皇帝的兒子。正皇帝的兒子叫馬克森提烏斯,副皇帝的兒子叫君士坦丁。
和其他競爭者相比,君士坦丁對基督教更寬容,也更會打仗。馬克森提烏斯一看硬的不行就玩起了計謀。他先是假意修好,然后趁君士坦丁外出征戰(zhàn)的時候在羅馬發(fā)動兵變,奪得了皇位。
君士坦丁聞訊立刻千里回師。公元312年10月底,他打到了羅馬城下。
這是決定誰是西羅馬帝國主人的最后一戰(zhàn)。然而羅馬是經(jīng)營了數(shù)百年的帝國首都,城墻堅固,是否能拿下這場戰(zhàn)斗,君士坦丁并沒有信心。
這時發(fā)生了一件神奇的事。
傳說有一天,君士坦丁突然見到天空中出現(xiàn)一個巨大的閃著光芒的十字架,還有一行大意為“勝利在此標記中”的文字。這天夜里,君士坦丁夢見基督要他把十字架的符號放到軍旗上。君士坦丁照夢中的做了。
與此同時,羅馬城里的馬克森提烏斯也在向神靈求助。古羅馬人很相信先知、預(yù)言一類的東西。有不少預(yù)言被結(jié)集成書,類似咱們的《推背圖》《燒餅歌》。躲在城里的馬克森提烏斯翻閱了一本預(yù)言書《西卜林書》。書里說:“10月28日,羅馬的敵人會毀滅。”正好馬克森提烏斯第一次登基當皇帝是在六年前的10月28日。馬克森提烏斯就相信了書里所說,于10月28日主動放棄羅馬的防御優(yōu)勢,打開羅馬城門,迎戰(zhàn)君士坦丁。
由于馬克森提烏斯倉促出戰(zhàn),他在戰(zhàn)斗中大敗,最終和眾多官兵一起淹死在河里。
有趣的是,站在君士坦丁的角度看,《西卜林書》里說得沒錯。10月28日這天,確實是“羅馬的敵人”馬克森提烏斯被滅了。
其實類似的故事在歷史上出現(xiàn)過很多次,如傳說小亞細亞的呂底亞國王祈求神諭,詢問該不該同波斯人開戰(zhàn),得到的答復是“如果開戰(zhàn),一個大帝國將會轟塌”,這位國王欣然開戰(zhàn),結(jié)果轟塌的是自己的國家——聽著這些神諭就跟相聲里那些跑江湖算命的似的,凈說點兒兩頭堵的雙關(guān)語。
這場戰(zhàn)斗以后,君士坦丁當上了羅馬皇帝,由于在關(guān)鍵一戰(zhàn)中出現(xiàn)的基督啟示,君士坦丁開始信仰基督教。第二年,君士坦丁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這條命令保護基督徒不再受到迫害,并且鼓勵基督教的發(fā)展。
當然,就像歷史上其他極具戲劇性的事件一樣,對于君士坦丁見到十字架這件事,歷史學家們有很大爭議。有的人認為基督教的符號被印在盾牌而不是旗子上,也不是十字架,而是由希臘文“基督”的前兩個字母組成的圖案。有的人認為君士坦丁看到了幻象,受到隨軍的基督主教的影響,他相信了那是來自基督的啟示。更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純粹是后人的杜撰。
無論細節(jié)如何,以《米蘭敕令》為標志,基督教開始擺脫被迫害的時代。此后君士坦丁又打敗了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成為整個羅馬帝國唯一的統(tǒng)治者。《米蘭敕令》也得以在整個帝國實施。
此后,君士坦丁對基督教越來越青睞。基督教禁止塑造偶像,君士坦丁就下令把國內(nèi)所有錢幣上的雕像符號都抹去。基督教慢慢地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君士坦丁之后的羅馬皇帝下令獨尊基督教,禁止其他宗教的集會,并毀掉了它們的殿堂。
從此,羅馬軍隊不再是基督徒的敵人,而成了他們的朋友。基督教由此更好地展示它的博愛精神。
——但僅限教友,教外人士不算。基督教曾經(jīng)受到的迫害,如今將要加之于異教徒身上了。
也包括哲學家——他們現(xiàn)在有了新的名字:異教徒、詭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