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 自由主義為何失敗
- (美)帕特里克·德尼恩
- 1575字
- 2024-12-24 15:51:27
耶魯大學出版社推出的“政治與文化”系列叢書討論了自治政府的問題。這一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以及世界上諸多國家的特征與榮耀,如今正在罹患疾病。那些意識到這種疾病的人并未就這種疾病是什么,以及應當如何治療達成共識。這種分歧隨著時間流逝不斷加深,并成了疾病的一部分。在21世紀初期,自由民主制——這一結合了多數決原則和個人權利的制度,已陷入合法性危機中。在過去幾十年的實踐中,作為一種主導性的國際規范,自由民主制沒能履行它對于許多民眾的承諾——這些民眾正越來越多,越來越團結,聲量越來越大。
我們很容易觀察到這種疾病的癥狀:財富分配越發不平等;從民間組織到工會再到家庭,所有傳統組織都在衰退;所有領域的權威——政治的、宗教的、科學的、媒體的,甚至是來自公民自身的權威,都在失去人們的信任;實現普遍公平正義的理想如今被代之以因幻想破滅而造成的失望。除此以外,或許還有在那些想要更加開放、更具實驗性的社會的人和那些想要保守各種傳統社會組織與生活方式的人之間,持續不斷的觀念極化。社會分裂不僅在持續,還在加劇。隨著人們被歸入新的社會與政治群體,選舉結果令學者們疑惑又沮喪,并使極化更加劇烈。葉芝的詩句“中心難以為繼”(the center cannot hold)依然適用于如今這個支離破碎的社會,正如一個世紀前他寫下這句詩時的情況。在特朗普時代,我們甚至找不到社會的中心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重新找到并回到這一中心。
帕特里克·德尼恩的《自由主義為何失敗》是這一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它立足于自由主義自身的合法性危機。德尼恩對自由主義的定義不像美國學術界主流觀點那樣狹窄,即將其僅僅定義為持有進步主義觀念的大政府或貼心政府(取決于你的立場)。他使用的定義讓政治哲學家感到更加熟悉,是一個更為寬泛的定義,包括當今世界上自由民主制建基于上的一系列原則。《自由主義為何失敗》匯聚了當下諸多來自學術界、政治界和大眾輿論對自由主義的不滿。作者對自由主義的基礎提出了勇敢的、廣泛的批評,這一根基可以追溯到啟蒙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關于個人自治的理論。我在此有意用了“根基”一詞。德尼恩是一位對自由主義批判得十分激進的評論家,他認為自由主義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退出歷史舞臺。自由主義的問題不在于它遭到了歪曲,而在于它關于個人自治的觀點從一開始就是錯的,過去數十年的學術成果只不過使這一錯誤更加顯著。
此前的學者也曾對自由主義提出尖銳的批評。有些批評來自左翼,比如馬克思及其傳承者,包括法蘭克福學派,以及福柯等后現代主義思想家。有些批評來自右翼,比如尼采、施密特以及天主教和其他宗教中的傳統主義者。米爾班克[1]和侯活士[2]的批評立場則不好判斷。這些批評不可避免地激起了來自其他學者和知識分子的強烈反應,而這正是激進批評的用意——打斷占據主導的學術話語,挑戰它對批評話題的吸收和轉移。由此,人們可以思考一些關于現存經濟、政治和社會組織及其實踐的更基礎性的問題。
持各種主張的讀者都會發現,本書不僅挑戰了他們的觀念,而且挑戰了許多為他們所珍視的關于政治與政治秩序的構想。本書之所以被認為是顛覆性作品,不僅是因為它將現存社會弊病同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聯系起來,也是因為它難以被歸入傳統的左—右政治光譜中。本書中的許多內容會令社會民主主義者感到滿意,而激怒那些自由市場的鼓吹者;也有許多內容會鼓舞那些傳統主義者,而令進步主義者感到不滿。也許一些讀者會執意要將本書的觀點歸入他們熟悉的某些政治門類,甚至為了方便歸類而忽略其中某些批評。但他們最好抵制住這種誘惑,因為這正是我們這個兩極分化時代的一種病癥,也是德尼恩的觀點尤其值得我們傾聽的原因。
叢書編輯
詹姆斯·戴維森·亨特(James Davison Hunter)
約翰·M.歐文四世(John M.Owen IV)
注釋
[1]達納·米爾班克(Dana Milbank),美國保守派作家,《華盛頓郵報》專欄作者。——譯者注。
[2]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美國神學家,倫理學家,杜克大學教授,福音主義左派代表人物。——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