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傷學臨床新視野:燒傷休克、感染、營養、修復與整復(第2版)
- 盛志勇 郭振榮主編
- 3969字
- 2024-12-28 12:03:44
第4節 燒傷真菌感染
燒傷感染中最常見的致病真菌為白色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屬,其次是毛霉菌和曲霉菌等。這些真菌感染發病率雖不及細菌感染率高,但臨床表現往往與細菌感染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鑒別診斷常有困難,若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患者常在短期內死亡。
一、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屬是燒傷感染的常見真菌,約占真菌感染的80%,特別是白色念珠菌更為多見。北京積水潭醫院報道9例燒傷合并真菌敗血癥患者,致病真菌均是白色念珠菌;Kidson等從燒傷患者分離得423株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占292株(69%);美國陸軍外科研究所報道燒傷面積大于30%的成年患者,死于真菌感染者占死亡原因的30%。近十幾年來,雖然由于治療措施不斷改善,侵襲性念珠菌感染的發病率有所下降,但病死率仍很高。
1.疾病誘因
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1)與患者抵抗力下降有關:第三軍醫大學報道一組8例尸檢證實念珠菌感染病例,平均燒傷面積為74%,平均Ⅲ度面積為49%,小兒、老年人較多;該8例中有7例發生于傷后13~23d,僅1例于傷后5d發病。積水潭醫院的9例念珠菌膿毒癥患者,平均燒傷面積為88%,平均Ⅲ度面積為44%。該組患者平均發病時間為19.1d,最早發病為傷后8d。美軍外科研究所的資料顯示,這些非細菌性侵襲性感染燒傷患者,不僅平均燒傷面積大(63%),而且合并吸入性損傷者占47%;多數侵襲性感染于住院過程中后期發病,平均為31d。美國辛辛那提Shriners燒傷研究所小兒燒傷真菌侵襲性感染125例,累及3個器官以上者42例,其中21例(50%)并發為真菌膿毒癥,平均Ⅲ度面積為60%,無膿毒癥者平均Ⅲ度面積為38%。上述資料均說明,燒傷誘發真菌侵襲性感染,多見于傷情重、病程較長、機體消耗大、免疫功能已遭嚴重削弱的燒傷患者。
(2)與多聯、大劑量抗生素長期應用有關:上述燒傷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病例,不但生前多數有大量或長期使用抗生素史,而且平均應用多達8種以上。實際上大多數真菌感染是體內微生物生態失衡的結果,這已為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所證實。預先給動物注射大劑量的抗生素,造成腸道菌群失調,然后管飼標記的白色念珠菌,給菌后1h腸黏膜淋巴結、肝、脾、腎組織中可見到標記的菌,總檢出率達30%,6h達70%。這一實驗說明消化道白色念珠菌菌量增加,很容易經腸道移位并播散至全身。我們發現嚴重燒傷患者久用抗生素后,腸道菌群失調,糞真菌檢出率增加,若停用或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后,腸道的微生態失衡恢復,腸源性感染所致的全身膿毒癥癥狀明顯減輕。
(3)與長期靜脈內插管和靜脈內高價營養有關:Still分析29例念珠菌菌血癥患者,其中28例有一次以上中心靜脈插管,死于真菌感染者8例,占28.6%。Strinden等報道一組60例出現一次以上念珠菌血培養陽性者,其中8例有中心靜脈念珠菌膿性血栓形成。靜脈內長期留置導管不僅是念珠菌入血的途徑,而且由于靜脈插管的機械性刺激,管壁內膜的損傷,容易導致血栓形成。因此,血流中的菌種易在此停留,并形成感染灶。此外,靜脈高價營養的配方中含有高濃度的糖,很適宜真菌的生長。
(4)與大劑量激素、免疫抑制劑的長期應用有關:業已證明,嚴重燒傷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大量激素、免疫抑制劑的長期使用,勢必增加誘發真菌感染的概率。Ekenna等對燙傷小鼠使用免疫抑制劑環磷酰胺,造成白細胞減少,可見小鼠內臟,尤其是肝,白色念珠菌集落形成單位明顯增加。白細胞減少越明顯,白色念珠菌在內臟器官內播散越顯著。
2.念珠菌膿毒癥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1)病史:具有上述誘發燒傷念珠菌感染的病史,又具有下列臨床表現時,就應警惕念珠菌膿毒癥發生的可能。
(2)精神狀態:有時神志無異常,完全清醒,談笑自如;有時呈“若明若暗”的表現,精神多呈興奮狀態,類似革蘭陽性球菌感染的表現;可出現幻聽、幻視、譫妄等癥狀,嚴重者亦可出現昏迷。
(3)舌象:舌象改變常不明顯,有時給人以舌象正常的假象。
(4)口腔潰瘍和吞咽困難:口腔黏膜、咽部及舌常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好發部位,有時其損害延伸至喉頭、食管,患者常伴有吞咽困難、進食易嗆等。
(5)體溫:多為稽留熱或弛張熱,若伴有其他革蘭陰性桿菌混合感染時,熱型往往不典型,在病情終末期低體溫或不升者較常見。
(6)心率:隨體溫的升高或下降而相應波動。
(7)呼吸:明顯加快者多見,甚至出現呼吸困難。有時可聞及干濕啰音。
(8)創面變化:有時在燒傷創面上出現褐色或黑色的菌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有時創面加深,或呈蟲蝕樣改變,類似革蘭陰性桿菌侵襲性感染的創面改變;分泌物較少,肉芽創面暗淡,植皮不易成活。
(9)實驗室檢查:除臨床表現外,最重要的診斷為實驗室檢查和創面活檢與培養。早期白細胞多升高明顯,晚期也下降。新鮮中段尿液真菌直接鏡檢的檢出率較尿培養的檢出率為高。糞涂片染色檢查容易檢出真菌。普通血培養真菌生長緩慢,應用沙氏培養基陽性率較高。
(10)眼底檢查:這是診斷真菌膿毒癥的可靠依據之一,可見視網膜和脈絡膜上有白色、閃光的圓堤樣病灶,該病灶擴大時呈云霧狀,常伴有前段玻璃體呈灰白色渾濁,患者往往訴視力下降。
3.燒傷念珠菌感染的防治
由于全身性真菌感染多見于嚴重燒傷、病程較長、機體衰耗、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而盡管可以采用抗真菌藥物治療并輔助以其他強有力的支持措施,一旦發生此類感染仍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治療問題,其病死率至今仍很高。因此,對其重點應放在預防和早期診斷方面。主要防治原則應包括及早封閉創面,縮短病程,加強營養支持,合理應用抗生素,防治其他并發癥等。其治療要點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原則上應停用廣譜抗生素或選用窄譜抗生素:由于發生真菌全身性感染的患者往往伴有混合感染,在臨床上往往不容易做到停用抗生素。因此,原則上是可用可不用的抗生素敢于停用,必須使用抗生素亦應選擇對細菌敏感的抗菌譜窄的抗生素。
(2)拔除靜脈導管:如果是靜脈導管引起的,拔除靜脈導管是一重要措施。
(3)抗真菌藥物:①5-氟胞嘧啶(5-flourocytosine,5-FC)雖抗菌譜較窄,但對燒傷患者易感染的念珠菌有較強的抗菌活性,經口吸收良好,適用于白色念珠菌侵襲性感染的患者。副作用主要有胃腸道不良反應,服藥后可出現厭食、惡心、腹瀉等;也可造成白細胞減少,血小板下降,肝、腎功能損害等。常用劑量為100~150mg/(kg·d),分3次經口服用。此藥對白色念珠菌侵襲性感染雖不及兩性霉素B,但其毒性低,常作為嚴重燒傷患者真菌感染的預防與治療用藥。②兩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有良好的廣譜抗真菌活性,對新型隱球菌、念珠菌、皮炎芽生菌、莢膜組織胞漿菌等有效。必須通過靜脈給藥,靜脈滴注時溶于5%葡萄糖液中(不可用生理鹽水,因可發生沉淀)。兩性霉素B雖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效果,但因其毒副作用較大,如靜脈滴注時,患者常出現寒戰、高熱、惡心、嘔吐、呼吸加快、心律不齊、水電解質失衡,甚至血壓下降。對腎、肝以及血液系統亦有較大的毒性。上述毒副作用極大地限制了該藥的應用。為減少其毒副作用,給藥時以逐漸增加劑量為宜。靜脈滴注時可加入氫化可的松30mg或地塞米松10mg。開始時為25mg,以后每日或隔日增加5mg,最大劑量為每日1mg/kg。③制霉菌素(nystatinum)雖其抗真菌譜較廣,但因經口后吸收較少,只能用于腸道真菌感染。據報道經口制霉菌素后減少了腸道真菌移位至血流,從而侵襲性真菌感染的發病率降低。④大蒜注射液,有較廣譜的抗真菌效果,其有效成分是大蒜辣素。成人每日用40~100mL加入50%葡萄糖500mL內,靜脈滴注。經口生食大蒜,每日3~4次,每次2~4g,對防治真菌感染有一定療效。⑤氟康唑(fluconazole)為一新型廣譜抗真菌藥,高效、低毒,既可經口亦可靜脈注射。經口吸收良好,可達靜脈注射后血藥濃度的90%以上。適用于治療侵襲性念珠菌感染。本藥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對胃腸道有影響,可出現惡心、腹痛、腹瀉等,也可能出現肝、腎及造血功能異常,停藥后可自行恢復正常。常用劑量為第1天400mg,以后每日200mg。建議年齡小于16歲者慎用。
二、曲霉菌、毛霉菌類感染
自Robin 1961年報道2例嚴重燒傷合并毛霉菌深部感染以來,國內多家燒傷單位先后有此類真菌感染的報道。然而,近些年來由于燒傷治療措施的改進,曲霉菌、毛霉菌類創面侵襲性感染的發病率未見增加。但由于此類真菌有侵犯血管的特點,易造成血管內膜的損害,形成血栓、菌栓、梗死和出血,使皮下及肌肉組織廣泛缺血和壞死。因此,一旦侵入,則發病急劇、來勢兇猛、死亡率高。所以,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等方面必須倍加注意。
1.早期診斷
(1)癥狀:①大面積嚴重燒傷患者創面干燥,突然出現褐色或黑色壞死斑,并迅速向周圍組織擴散,幾小時內即有明顯差異;②焦痂過早分離,其下往往有肌肉壞死;③伴有血行播散時正常皮膚出現壞死斑;④出現不能解釋的全身膿毒癥癥狀。
(2)診斷:具有上述臨床特點就應高度懷疑有毛霉菌侵襲性感染的可能,應立即做活檢和病理檢查,這是診斷此類真菌深部感染最迅速和最可靠的方法。采取組織的范圍必須包括非燒傷深筋膜和肌肉組織,采得后立即進行冰凍切片快速診斷。鏡下可見病變組織內菌絲直徑6~50μm,呈分枝狀而菌絲不分隔。為了提高診斷率,采得的組織標本宜應用特殊染色(革蘭染色或PAS染色),以鑒別常規HE染色切片中易與纖維組織相混淆的偏差。組織標本真菌培養雖需要時間較長,不能早期診斷,難以等待,但亦需要和活檢病理結果同時進行,以便早期發現。
2.早期治療
(1)手術治療:當大面積燒傷患者一旦診斷為此類真菌創面侵襲性感染時,當即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的原則是徹底切除所有受侵犯的組織,必要時應包括高位截肢或關節離斷術。術后仍需每日檢查創面和截肢的殘端及其附近的正常皮膚。可疑時再活檢,必要時再清創,再截肢。若軀干部有侵襲性病灶,至少應進行“根治性清創術”。在創底或截肢的創面,局部應用0.2%兩性霉素B溶液紗布濕敷,或在創周、創面基底局部注射,暫時以異體(種)皮覆蓋創面,術后12~24h觀察創面。若侵襲性感染已得到控制,無進行性壞死,更植自體皮。
(2)藥物治療:目前認為兩性霉素B和氟康唑仍為治療本癥的首選藥物。
(柴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