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監護人的確定與爭議解決
關鍵詞索引:監護人 監護職責 撤銷監護
基礎導入
《民法典》出臺后,我國監護制度體系如圖2-1所示,讀者可對比學習。

圖2-1 我國監護制度體系(1)
監護制度能夠幫助未成年子女或無民事行為能力及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對其有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促進其健康成長,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財產的功能。但在確定監護人的過程中會遇到一系列問題,本部分將詳細解釋監護關系的確認和監護職責的相關問題。
詳細解析
1 成年人的監護人如何確定?
正常的成年人是沒有監護人這一說的,有監護人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根據《民法典》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二條的相關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監護人按照下列原則指定。
(1)一般情況下按順序擔任監護人:①配偶;②父母、子女;③其他近親屬;④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2)被監護人的父母擔任監護人的,可以通過遺囑指定信賴的人擔任監護人。
(3)沒有人可以擔任監護人的,則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
2 協議確定監護人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協議確定監護人的制度是監護人確定中的重要內容,但要想適用協議確定監護人,需要有嚴格的前提條件,根據《民法典》第三十條的規定,主要有如下兩項基本要求。
(1)協議的主體是具有監護資格的人,沒有監護資格的人是不能簽訂此類協議的。有監護資格的人主要是《民法典》第二十七條和第二十八條規定的人,上述內容也有詳述。
(2)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應當尊重他們內心真實的愿望,聽取他們的意見,即便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應當綜合各方面因素,站在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角度確定監護人。
另外,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未成年子女的父母有監護能力的,是不能跟其他人協議確定他人監護的。同時,當協議確定成為監護人之后,監護人就必須履行監護職責,不得擅自變更,否則承擔法律責任。
3 對確定監護人有爭議的,如何解決?
根據《民法典》第三十一條的規定,對監護人的確定有爭議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對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有關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民政部門或者人民法院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在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中指定監護人。
指定監護人前,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處于無人保護狀態的,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法律規定的有關組織或者民政部門擔任臨時監護人。
監護人被指定后,不得擅自變更;擅自變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監護人的責任。
4 監護人的監護職責是什么?不履行監護職責的后果是什么?
根據《民法典》第三十四條的規定,監護人的監護職責總結如下。
(1)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監護人代理未成年子女或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當然這種代理必須在必要的限度范圍內實施。
(2)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等。特別是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保護的作用,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等各方面均是監護人的職責。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這在《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條中同樣有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職責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同時,監護人不履行其監護職責的,可以撤銷其監護資格,具體是監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據有關個人或者組織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安排必要的臨時監護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依法指定監護人:第一,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的行為;第二,怠于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于危困狀態;第三,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
“有關個人、組織”包括: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有關個人和民政部門以外的組織未及時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民政部門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
被監護人的父母或者子女被人民法院撤銷監護人資格后,除對被監護人實施故意犯罪的外,確有悔改表現的,經其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在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愿的前提下,視情況恢復其監護人資格,人民法院指定的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監護關系同時終止。
這部分對應的典型案例如下。
2021年3月14日3時許,張某柔在吉林省梅河口市某燒烤店內誕下一女嬰(非婚生,暫無法確認生父),隨后將女嬰遺棄在梅河口市某村露天垃圾箱內。當日9時30分許,女嬰被群眾發現并報案,梅河口市公安局民警將女嬰送至醫院搶救治療。2021年3月21日,女嬰出院并被梅河口市兒童福利院撫養至今,取名“黨心”(化名)。張某柔因犯遺棄罪被判刑。目前,張某柔仍不履行撫養義務,其近親屬亦無撫養意愿。梅河口市兒童福利院申請撤銷張某柔監護人資格,并申請由該福利院作為黨心的監護人。梅河口市人民檢察院出庭支持梅河口市兒童福利院的申請。
[改編自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13件人民法院貫徹實施《民法典》典型案例(第一批)]
生效裁判認為,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監護人,有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等義務。張某柔的遺棄行為嚴重損害了被監護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依照《民法典》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其監護人資格應當予以撤銷。梅河口市兒童福利院作為為全市孤兒和殘疾兒童提供社會服務的機構,能夠解決黨心的教育、醫療、心理疏導等一系列問題。從對未成年人特殊、優先保護原則和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則出發,由梅河口市兒童福利院作為黨心的監護人,更有利于保護其生活、受教育、醫療保障等權利,故指定梅河口市兒童福利院為黨心的監護人。
問題思考
(1)確定監護人的協議在作為身份關系的協議時,其效力如何?
(2)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在適用中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有哪些?
(3)監護關系終止的情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