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講通道理 以基本規律破解成長之困》:循序漸進,久久為功——筆桿子的“4個段位”

公文寫作是一場身心的修煉,其過程充滿艱辛。

那么,在這條路上,我們該持什么樣的心態?養成什么樣的習慣?涵養什么樣的精神?按什么樣的節奏精進?這些問題很重要,因為它直接決定著一個人在寫作之路上能否走下去,能否走得遠。

古人說,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

在上路之前,必須思考清楚自己要去哪里、怎么走,否則就難以順利抵達。如果一個筆桿子沒有正確的寫作觀,沒有對寫作的深刻理解和認知,那是很難行穩致遠的。所以,寫作前你得先審視一下,你真的把握筆桿子的成長規律了嗎?如果沒有,請打開下面這7個錦囊:

◆筆桿子的“4個段位”

◆筆桿子的“捫心10問”

◆筆桿子的研究意識

◆筆桿子的7種素養

◆筆桿子的精神世界

◆筆桿子如何治愈精神內耗?

◆筆桿子的思考無處不在

導讀

有一次,一位讀者給我發信息:“我是鄉黨政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工作三年多了,去年底借調到縣委辦公室工作。我們服務的‘大領導’以前是市里的大筆桿子,對文稿要求非常高。剛開始,我以為科長和辦公室副主任就很厲害了,但他們都入不了領導‘法眼’,像我這種水平只能算是‘小白’,怎能跟上領導步伐啊!一想這事,心理壓力就大。領導說筆桿子是有段位的,我還在起步階段,提升空間很大。您在縣區工作過,我很想知道您是怎么過來的?公文寫作到底要經歷哪些階段?如何才能快速成為領導那樣的‘大咖’呢?”這個讀者的問題很有代表性,因為只有把成長規律搞清楚了,才能把握節奏,循序漸進。因此,我提出了筆桿子精進的“4個段位”:第1段(1.0版),寫得“像”;第2段(2.0版),寫得“順”;第3段(3.0版),寫得“是”;第4段(4.0版),寫得“通”。你不妨對照檢查一下,自己到了哪個階段?

如何快速成長?這是筆桿子都關心的問題。

事實上,人人都想快速成長,問題是,寫作沒有捷徑,只能循序漸進,因為寫作能力的精進是有規律的,急不得。

有位朋友曾說,有段時間他因為材料老寫不好,在焦慮中產生了幻想,巴不得自己像金庸筆下的楊過、張無忌、段譽、虛竹、袁承志一樣,忽然遇到一位絕世高手,把幾十年功力都傳給他,憑著一部“武功秘籍”,一夜之間成為“大俠”。然而,幻想終歸是幻想,夢也終歸要醒來。現實中哪有什么神秘山洞、瑯嬛福地,哪有什么絕世高人,也遇不到獨孤求敗、無崖子、金蛇郎君,更不會有人給你“獨孤九劍”“九陽真經”“乾坤大挪移”“凌波微步”“金蛇秘籍”,一切都那么現實,一切“成長的劇情”都按部就班,無非就是從簡單的“馬步”開始,在日復一日的寫作中緩慢“進化”。

這就是成長的基本規律,其中的階段、過程不能被跨越,也不能被省略,只能踏著合適的節拍一步一個腳印,慢步前行。

事實上,萬物都是逐漸演化的,正如馬特·里德利在《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里講的,不僅生物是自下而上演化的,道德、經濟、文化、語言、科技、城市、企業、教育、歷史、法律、政府、宗教、金錢和社會都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階向高階演化的規律。筆桿子的成長也遵循漸進演化的規律,有不同“段位”和“版本”,正如人類經歷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4個階段,工業發展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智能化4個版本一樣,筆桿子的成長也需經過寫得“像”(1.0版)、寫得“順”(2.0版)、寫得“是”(3.0版)、寫得“通”(4.0版)4個前后迭代的“段位”。

第1段(1.0版):寫得“像”

俗話說,像不像,三分樣。

公文形制規范,如果把文體比作職業,公文就是穿制服的那種,“衣服”的款式、顏色、標識都是統一的,不能擅自改變。

這一點同小說、詩歌、散文差異很大,因為文學作品相對自由,寫作者可以不拘一格地創作,寫出自己的特點來。就拿散文來說,楊朔的特點是先寫生活,寫人,最后拔高升華;朱自清的特點,一種是“荷塘月色”式,美詞麗句濃得化不開,一種是“背影”式,寫爹娘親情,放“催淚瓦斯”;秦牧的特點是寫知識小品,抄書;余秋雨的特點則是文化散文,游記加掉書袋。不僅如此,文學作品的體例還可以混搭,比如小說可以借鑒散文的寫法,于是有了散文化的小說;借鑒詩歌的寫法,于是有了詩化的小說。詩歌與散文融合,就成了散文詩。如賈平凹的《商州初錄》,最初是被《鐘山》雜志當作小說發表的;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在《上海文學》發表后,又被《小說選刊》選編。

然而在公文里,這些都是不允許的,不能用批復的口吻去寫請示,也不能把對上的匯報材料寫成對下的講話稿,因為在上級領導面前大講道理,大談“要怎么樣”“必須怎么樣”是不合適的。

在公文里,每個文種都有特定的“style”,不能隨意“混搭”。

因而,寫得“像”是公文入門的最低要求。現實中,看一個人公文是否入門,先不看別的,就看他寫的東西像不像。如果連樣子都不像,那他一定是外行,連“1.0版”都算不上,最多只能叫“0.9版”。

拿紅頭文件來說,當一份文件擺在你面前,先不看內容,只看文種選擇,主標題和各級標題的字體、字號、粗細設置,看正文行間距、頁邊距的設置,基本就知道起草者是否專業了。專業的人,這些細節都會按國家標準《黨政機關公文格式》(GB/T 9704—2012)來設置,文面整潔、規范、美觀。不專業的人,到處都是問題,有的本該用“請示”,卻用“報告”;有的甚至連文種都沒有,如“關于某某問題的情況反饋”,要知道,公文里沒有“反饋”這個文種。有的主標題用宋體,一級標題也用宋體,二級標題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凡此種種。

有時我覺得,評價公文寫作者是否入門,與評判窗口服務人員是否專業是一樣的道理。對于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人們首先看他的著裝和儀表;如果整齊劃一、干凈整潔,就覺得他是專業的;如果著裝隨意、衣冠不整,就是另外一種感受了。所以,初學者應該先學公文的“樣子”,再學公文的“里子”。

具體建議有以下兩條。

(1)看標準

把國家標準《黨政機關公文格式》(GB/T 9704—2012)找來認真研讀,把其中的寫作要求記熟了。這個標準是公文寫作者的“行業守則”,應該有一本紙質的標準文件擺在案頭,時刻對照學習。

(2)看范文

所謂規范,有“規”就有“范”。在看標準的同時,也要看范文。哪里的文件最規范呢?毫無疑問,上級黨政辦公廳(室)的文件最權威、最規范,尤其是中辦、國辦的文件。有時候,上級辦公廳(室)會評選年度優秀公文,這些評選出來的文件也是非常值得參考的,不妨找幾份放在案頭,時不時看看,可以不看別的,就看人家的文件“長什么樣子”。

我剛工作時,有幸從前輩口中獲得這個“秘訣”,受益匪淺,在寫作中省了不少事兒。記得那時的標準還是1999版的《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托了幾個人才找到。拿到手后,我認真研讀,把關鍵要求寫到筆記本上,一段時間后就爛熟于胸了。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以前,黨委系統和政府系統的公文格式是有區別的,比如紙張大小就不一樣,前者用16開,后者用A4,2012年后才合為《黨政機關公文格式》一個規范。這對公文寫作者來說倒是好事,因為再也不怕搞混了。那幾年,我除了看標準,也看上級文件,尤其是區委、區政府的文件。我當時是在黨工委辦公室工作,可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但凡不涉密的文件,我都會分文種存起來,寫時拿出來從頭到腳“研究”一番,然后依葫蘆畫瓢,所以來得快,也規范。領導表揚我“有天賦”,其實哪有什么天賦,都是參考范文的結果。

實事求是地說,把公文寫像一點兒都不難,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只要肯學,刻意練習半年就能掌握,再慢,一年也能學懂。我2003年8月參加工作,從頭開始,一年后基本就沒問題了。說真的,寫公文不怕規矩多,因為有了規矩,事情的邊界就清晰了,要求就明確了,寫起來也就好把握了。讀到這里,有人可能會說,老師,你說“寫得像”不難,可為什么實際工作中老是有人寫不像呢?讓我說啊,那就是態度問題,大概率就是人家壓根兒不想去看標準、看范文,習慣于憑經驗和感覺寫作,你能拿他怎么辦呢?所以,如果你想進入公文寫作這道大門并快速精進,首先得具備“1.0版”寫得“像”這個“內核”,然后再去考慮“系統”的迭代升級。

第2段(2.0版):寫得“順”

格式上寫“像”以后,就可以考慮寫“順”的問題了。

什么是“順”?我的理解有三點,即語句通順、語氣順暢、語義和順。漢語詞典里有個成語叫“文從字順”,我覺得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為什么要寫“順”呢?理由很簡單,因為寫作就是表達,就是人與人的溝通,倘若你寫得不通順,別人就難以獲取到你的意思,不知道你想表達什么,自然難以同你產生共鳴,又怎么會接受你的觀點呢?不接受你的觀點,你的表達就是失敗的。

至于如何寫“順”,我的體會有以下4點。

(1)夯實語法基礎

所謂語法,即文字語言的應用方法。通常,咱們贊美一個人語法基礎好,會說他“文字功底”好。語法知識是寫作者的基本功,一個經常寫文章的人,如果連基本語法、句法、修辭都不懂,很難想象他會把文字寫順,就更不用說寫活了。這好比一個刀客,連劈、砍、刺、崩、點、斬等基本刀法都不掌握,又怎能打好一個完整的“套路”呢?更遑論在搏斗中克敵制勝了。實踐證明,如果寫作中不熟練掌握基本語法,就會語病連篇,要么搭配不當、用詞不準,要么句式雜糅、過度生硬,不一而足。

(2)熟悉話語體系

公文有一套獨特的話語體系,不僅有特定的詞語、固定的搭配(如涉及政治和政策方面的特定稱謂、規范性表述),有時還有特定的句式,比如飽受詬病的“把字句”“要字句”。問題是,公文恰恰需要這樣的話語體系,所以初學者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熟練運用公文語言,摒棄學生寫作文的那種語言、句式和腔調。

以前聽人講過一個案例,說一位中文系畢業的大學生剛分到企業擔任秘書,在寫工廠全年總結時,開頭這樣寫:“‘嘀嗒’、‘嘀嗒’,時間如白駒過隙,一年時間轉瞬間消失了。這一年中,在黨的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正文里還寫道:“我廠面向遼闊奔騰的渤海,背靠日夜火車如梭的京津鐵路大動脈,緊把著首都、天津的大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我不知這是不是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表達方式是典型的“學生腔”,“嘀嗒”“白駒過隙”“如梭”是文學語言,不是公文語言,這已經不是“順”與“不順”的問題了。

(3)熟稔寫作技巧

劉勰在《文心雕龍·總術》里綜合論證了寫作方法的重要性,他說:“文場筆苑,有術有門。務先大體,鑒必窮源。乘一總萬,舉要治繁。思無定契,理有恒存。”翻譯成白話就是,寫作領域里的方法很多,首先得注意總體,認清基本寫作原理,然后根據基本原理來掌握各種技巧,抓住要點來駕馭一切。文思雖沒有一定規則,卻有基本原理。

從實踐經驗來看,寫作的確有方法、有技巧。比如用什么結構,如何開頭、結尾、過渡,如何總結成績、分析問題、提出措施,如何謀篇布局、運用素材,如何用數據說話等,都是“有術有門”的。如果不掌握這些技巧,寫作時就會東拉西扯,東拼西湊,盡管寫“像”了,語言卻不“順”。

寫文章的方法很多,關于開頭,有概述式、引據式、原因式、結果式、目的式、說明式等;關于結尾,也有總結式、號召式、強調式、表態式、展望式等;關于銜接,我總結了因果銜接、正反銜接、角度銜接、先后銜接、主次銜接、總分銜接、大小銜接、虛實銜接等10種;關于使用素材,我總結了5種;關于謀篇布局,我總結了5個步驟;關于使用數據,我總結了6種。這些在《筆桿子修煉36堂課:公文寫作精進之道》和《公文寫作32講:從思維構思到筆法語言》兩本書里都有,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看看。我列舉這么多技法的目的,就是想說:寫作的每個要素和環節都有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寫得文從字順。

(4)掌握邏輯規則

順與不順,歸根結底是邏輯的問題。什么是邏輯?簡單說就是文字內容的表達順序。如果把文章當成人體來看,邏輯就是經絡、血脈,經絡通,則氣血活。有邏輯素養的寫作者懂得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地表達。當然,這里的邏輯并非完全邏輯學意義上的邏輯,而是指一切事物的順序,比如時間的先后順序、事物的發展過程、辦事的基本流程等。

這階段需要學通3個方面的內容。

(1)學語法

語法之于寫作者,好比馬步之于練武者。練武之人如果不扎馬步,下盤必然不穩,招式必是飄的,一出手就漏洞百出。同樣,一個語言不通的人,也是“下盤”不穩的,寫出來的文字也是亂的。所以我建議,寫作者一定要練好文字功夫,有較強的文字駕馭能力,這也算是個人成長的經驗吧。我在基層工作那幾年,首先就是從語法開始學的。說實話,高中以后,很多語法知識都“還”給老師了,所以我不得不把壓在箱底多年的《現代漢語》翻了出來,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從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從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從比喻、排比、對仗等開始,把漢語語法知識重溫了一遍,原因就是以前的語法“馬步”扎得不夠扎實,必須“回爐鍛造”一番。順便說說,王力先生的《中國現代語法》,黃伯榮、廖序東先生的《現代漢語》,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是不錯的書,值得一讀。

(2)學文法

干任何事情都有方法,比如寫字有書法,畫畫有畫法,寫文章自然也有“寫法”。想成為高階筆桿子,必須研究寫作方法。通常,可以從4個方向來研究:①文體:分請示、報告、通知、計劃、總結、簡報等文體,分種類研究。②要素:不講某類文種怎么寫,而是從文稿的主題、結構、語言、材料、修辭等要素,分板塊研究。③過程:不研究文種,也不研究要素,而是研究寫作過程,比如如何領會意圖,如何構思、調研、列提綱、統稿、校對、報審等。④經驗:從實戰經驗的角度,針對有關問題談感受、傳經驗,或提供參考范文。4個方面大家都應研究一下。這20年來,為了學習我買了上百本寫作書置于案頭,從不同方向來學,獲益良多。

(3)學邏輯

邏輯是寫順的關鍵,所以系統地學一學邏輯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但也要注意,畢竟我們不是理論派,沒必要做太多的理論研究,需要跳出“邏輯”學邏輯,回到寫作實戰上來。換言之,我們不能嚴格用形式邏輯的知識來定框架,而是要變通一下,把實踐當中的那些“特定順序”當成邏輯來看,因為寫作的目的就是有序地把事物說清楚、講明白,只要是便于理解的表達順序,都是寫作應該遵循的“邏輯”。從這個意義上講,公文里常用的“邏輯”,有時間邏輯、空間邏輯、事理邏輯、遞進邏輯、因果邏輯、矛盾邏輯、演繹邏輯、總分邏輯等。比如“過去、現在、將來”體現的是時間邏輯,“規劃、建設、管理”和“計劃、執行、檢查、糾偏”體現的是事理邏輯,寫作時只有遵循這樣的“邏輯”,表達才會順。

第3段(3.0版):寫得“是”

語言上寫順以后,就可進入3.0版本的修煉了,即把工作寫“是”。

這里的“是”,即實事求是的“是”。這個詞最先在《漢書·河間獻王傳》中出現,說班固贊揚漢景帝劉啟的兒子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什么是實事求是?

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說得很清楚,“‘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實事求是是一種哲學精神、哲學態度,也是寫作的基本要求,因為公文寫作本身就是一個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這個過程客觀了、科學了,抓住事物本質了,問題才能得到解決,否則格式再像、語言再順,都沒意義。

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報告中講:“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范。因為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只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我想,寫作也是一樣,只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寫出有用的稿子。古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這也是我所推崇的觀點。我將微信公眾號取名為“一紙文章為時著”,正是基于實事求是的考量。試問,文學創作尚且如此,公文作為“經世濟民”之手段,難道不該回歸“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本源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所以,寫得“像”、寫得“順”后,還要寫得“是”,致力于研究和探求工作的本質和規律,并正確對待和處理之。按我的理解,3.0版的筆桿子,不僅要懂文字,更要懂工作;不僅是寫作專家,還是工作行家;不僅是工作的“百事通”,還是領導的“好參謀”。

達到這個“段位”不容易,需做到6個字:全面、準確、深刻。

(1)全面:通盤掌握

就拿縣委辦公室的同志來說,他們得對各鄉、鎮、街道,各部、委、辦、局的情況,對全縣發展歷程、發展現狀、發展戰略、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對領導的工作安排、工作動態,對重點項目、重點工程和重要事件了然于胸,像“百事通”一樣,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各方各面都了如指掌。

(2)準確:客觀判斷

僅知道得多還不夠,掌握的情況還得準,符合客觀實際,并能得出正確結論,否則就不是實事求“是”,而是求“非”。如果一個縣的筆桿子在寫作時不加調查研究,罔顧事實,自以為是妄下結論,這樣的寫作不是“以文輔政”,而是“以文亂政”,不僅貽笑大方,還貽害無窮。

(3)深刻:深入研究

若想探求事物發展的規律,為領導提出可行的對策建議,對工作的研究還要有一定深度,體現科學性、規律性。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寫得再天花亂墜、妙語生花都沒用。若是得出錯誤結論,還會造成工作上的損失。所以,寫作者一定要帶一點研究氣質,涵養研究精神,掌握研究方法,學會當“研究者”“探索者”。這是由寫作的“研究”本質所決定的。你得遵循它,否則只能停留在“文字功夫”層面,成不了“大手筆”。

對于在辦公室工作的同志來說,具有全面、準確、深入掌握工作情況的“比較優勢”,因此,這里有4點建議。

(1)多聽

利用一切機會旁聽領導開會。一般說來,只要主要領導開會,各單位、各部門都會匯報工作,領導也會提出要求,只要會議允許,盡量參加。以我的經驗,服務領導的人參會,領導非但不會反對,還會鼓勵,因為這樣你更容易理解他的想法,跟上他的節奏,只要不涉密,他為什么要反對呢?

(2)多看

這里的“看”是指看文件資料。在這方面,尤其在辦公室工作的同志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可以接觸所有單位上報的材料,只要你不偷懶,便可以先睹為快,只要你不違規,做個有心人,備份一下也是做得到的。相信只要堅持一段時間,你掌握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全面,越來越及時。

(3)多跑

所謂跑,就是調研,即走出辦公室,到一線去了解情況。辦公室有些科室可以獨立安排調研,但有些做不到。比如服務領導的科室,只要領導在,很難有獨立的時間出去調研。但他們也有其他科室比不了的優勢,就是“跟”領導的機會多,這其實也是調研的好機會。

(4)多記

作為一個筆桿子,沒有自己的“彈藥庫”不行,而“彈藥庫”重在管理,所以,那些聽來的、看來的、跑來的資料,一定要整理好,否則很容易亂。我的經驗是,按單位建立文件夾,分門別類地管理。不僅如此,還要對信息、資料、數據作分析研究再加工,得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從現象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這樣用的時候才好用,否則面對一堆“死”材料,關鍵時刻很難用“活”。

第4段(4.0版):寫得“通”

如果說1.0修煉的是格式,2.0修煉的是語言,3.0修煉的是工作,那4.0修煉的就是思維和格局,并且是戰略思維和大格局。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自己寫《史記》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我感覺,把天、地、人、事、物、古、今都搞“通”,是寫作的最高境界,也是寫作的終極目標。

按我的理解,這里的“通”有5個層面的內涵。

(1)人情通達

紅樓迷都知道,在《紅樓夢》第五回里,寧府上房有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覺得,這話道出了人情、世事與文章的關系,最高階的文章就是人情練達的文章。事實上,任何工作,干到底,都是拼人性的修養,誰有敏銳的人性洞察力、共情力、同理心,誰就能獲得別人的認同,獲得成長進步的“紅利”。一個高階的寫作者一定是通達人性的。我常講,寫作要有用戶思維,要能體會用戶需求,主動為用戶著想,這個過程就是通達人情的心理過程。不管你在哪個單位寫材料,只有人情通達了,思維才能跟受眾在一個“頻道”上,也才能寫到點子上。

(2)事理通透

所謂事理,即事物發展的規律。高手都有獨到的洞察力,比如達爾文通過觀察發現了生物演化的規律,馬克思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了人類社會演化的規律。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提到:“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高階的筆桿子不能滿足于看見事物的表象,還要善于從現象中洞悉事物發展大勢,把握事物發展規律。

(3)思維通變

“通變”,即通曉變化之義。《周易·系辭上》說:“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寫作者既要師法,又要通變,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列“通變”一篇,清代魏禧在《陸懸圃文序》中講“變者,法之至者也。此文之法也”,將變通創新看成寫作的頂級法則。寫作本質上是思維的運動,寫作寫的就是思維。因此,高階的寫作者都是一流的思維者。他們有戰略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歷史思維、跨界思維,最重要的是通權達變,不鉆牛角尖,有成熟的心智模式,具備“成長型思維”和“空杯心態”,能在不斷學習中迭代升級。

(4)眼界通觀

古人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高階筆桿子有寬闊的眼界,有“上帝視角”,不局限于自己所處的時空邊界,能跳出界限,以更大的“時空尺度”思考問題。就像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對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洞若觀火,可以說是“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陸機《文賦》)。

(5)知識通貫

高階筆桿子都是知識跨界融通的高手,能打通不同學科、事物間的壁壘,在相互間掘出一條相通的“思想隧道”,進而找到相同的底層邏輯。這就是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刪除。”這個最基本的命題就是“第一性原理”。跨界融通就是為了探尋“第一性原理”。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他曾經密切注視電學方面的各種發現和研究進展,甚至還密切注視馬賽爾·德普勒的發現。從古到今的“大手筆”都有大格局,他們博古通今、跨界融通,他們身上有濃濃的理論氣質、思想氣質。他們的厲害之處就在于把人情搞通了,把事理搞通了,把思維變通了,把眼界打通了,把知識融通了。

曾國藩說: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所謂“規模遠大”,就是格局大。對公文寫作而言,“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同樣是缺一不可的。格局決定人思考問題的時空限度、腦中能兼顧多少事情、筆下能寫出多少內容。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劉勰《文心雕龍》),所謂“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就是大格局的體現。大家知道,三國歷史上有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讀這個故事。可能絕大部分人的關注點都在劉備身上,認為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然而,我從筆桿子的角度思考,卻覺得諸葛亮更值得品讀,也許諸葛亮就是4.0版的大筆桿子。你想想,一個躬耕于南陽、隱居于草廬之中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憑什么能與劉備這樣的“大領導”相坐而論,并讓劉備由衷佩服呢?是諸葛亮口才好嗎?也許吧,但不是根本。是諸葛亮《關于當前國內形勢的分析報告》——《隆中對》寫得好嗎?也許吧,至少報告是戰略級的。我覺得,還是因為諸葛亮有大格局,他把材料寫通了。他能跳出荊州談荊州,立足全局,綜觀天下大勢,作出合理判斷,為劉備提出“三分天下”的決策參考。他絕對是“寫作大咖”(《出師表》就是見證)。

說格局可能有些抽象,說戰略思維更容易理解些。什么是戰略思維?戰略思維就是從全局視角和長遠眼光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客觀辯證地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怎么修煉這種思維?我覺得應該做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善于從全局視角謀劃問題,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二是善于從長遠眼光思考問題,深謀遠慮,有遠見卓識。三是善于從整體思路上把握問題,有系統觀念,善于拿出問題的“整體解決方案”。

講到這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讀者在問題里說他的科長和辦公室副主任已經很厲害了,仍入不了“大領導”的“法眼”,問題出在哪里?我的理解,就是他的“大領導”段位高,而他們的段位低,他們跟領導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他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對照4個階段(版本)特征,找準自己的“段位”,苦心修煉,盡快向高階“段位”迭代,這樣才能入得了領導的“法眼”。

以上是我對筆桿子精進之路的一些體悟。需要補充的是,4個階段(版本)要循序而進,并非說修煉低階“段位”時可以不進行高階“段位”的修煉。事實上,4個階段應搭接著進行,比如修煉1.0時適當兼顧2.0和3.0,修煉2.0時兼顧3.0和4.0,這樣才能適應工作需要,也才是符合實際的“進階”方法。

《大學》開篇有這樣幾句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意思就是說,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那么,懂得了事物發展的規律,精進寫作也就有希望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定区| 扬州市| 平陆县| 元谋县| 江川县| 宁明县| 苍溪县| 内丘县| 永胜县| 山阳县| 壶关县| 新和县| 台中县| 莲花县| 灌阳县| 阿拉尔市| 盘山县| 靖边县| 武平县| 思茅市| 望奎县| 平塘县| 浏阳市| 县级市| 鲁山县| 马尔康县| 临沂市| 安阳市| 安庆市| 乌拉特后旗| 屏山县| 新野县| 淮南市| 绩溪县| 墨竹工卡县| 浦北县| 北碚区| 吉林省| 余庆县| 重庆市|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