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GC:讓生成式AI成為自己的外腦
- 成生輝
- 4183字
- 2024-12-31 22:13:04
第三節 AIGC的發展歷史
如圖1.3所示,AIGC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利用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生成文本內容。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深度學習算法的發展,研究人員開始探索使用神經網絡生成文本。但由于硬件性能和數據量的限制,這些技術的應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圖1.3 AIGC發展的重要節點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和數據的大量積累,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得以迅速發展。2010年左右,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深度學習技術生成復雜的文本和多媒體內容。
2014年,谷歌公司發布論文《通過神經網絡生成圖像》,提出了一種使用神經網絡生成圖像的方法。這項技術被稱為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它可以生成逼真的圖像。這是AIGC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2017年,OpenAI發布了一種新的語言生成模型,稱為GPT-1。它使用一種稱為“轉換器”的神經網絡結構,可以生成類似于人類寫作的文章。在之后的幾年中,GPT-2、GPT-3和GPT-4相繼推出,它們的生成效果越來越接近人類寫作。
一、早期探索階段
AIGC的早期探索階段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利用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生成文本內容。
在這個時期,人們對于如何使用計算機模擬人類語言的產生和理解充滿了好奇。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研究人員開始嘗試使用基于規則的方法生成文本。這種方法基于語法和句法規則,將用戶輸入的語言片段轉換成規定的文本格式。這種方法存在的問題是需要用戶手動編寫復雜的規則,并且很難捕捉語言的細微差異和多義性。
隨著統計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術的興起,研究人員開始使用概率模型來生成文本。其中較為著名的方法是馬爾可夫模型,它是一種基于概率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對語言的規律進行建模,但這種方法仍然受到了數據量和計算資源的限制,因為馬爾可夫模型需要大量的數據和計算資源來訓練(9)。
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深度學習算法的發展,研究人員開始探索使用神經網絡生成文本。其中較為著名的方法是循環神經網絡(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它可以對序列數據進行建模。這種方法可以學習到語言的長期依賴關系,可以生成更準確的文本,但仍然存在數據量和計算資源的限制。
在這個階段,人們對于AIG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生成方面。研究人員探索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和模型,例如基于規則的方法、統計語言模型、神經網絡模型等。雖然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們為后來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二、數據和硬件的提升階段
數據和硬件的提升階段是指從2000年到2010年的這段時間,數據總量的增加以及硬件性能的大幅提升,使得AIGC的研究和應用得以快速發展。本書將從數據和硬件兩個方面詳細闡述。
在數據方面,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數據存儲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可以更方便地獲取和處理大量的數據。這為AIGC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數據支持和數據資源。例如,在語言生成方面,人們可以使用互聯網上的大量文本數據來訓練模型。在圖像生成方面,人們可以使用大量的圖像數據來訓練模型。在數據標注方面,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們可以使用自動化工具對數據進行標注,從而更快速地獲取大量標注數據。這些數據的增加和質量的提升,極大地推動了AIGC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在硬件方面,隨著計算機硬件性能的提升和計算資源的大幅增加,研究人員可以使用更復雜和深層次的神經網絡模型。例如,GPU的出現使得神經網絡的訓練速度大幅提升,研究人員可以更快速地訓練更深層次的神經網絡模型。云計算和分布式計算的發展,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多臺計算機進行并行計算,從而更快速地訓練和應用復雜的AIGC模型。這些硬件和計算資源的提升,大大促進了AIGC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動力。
除此之外,數據和硬件的提升也為AIGC技術帶來了新的應用場景。例如,在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AIGC技術可以幫助人們開發語音助手、聊天機器人等智能應用。在圖像識別和計算機視覺領域,AIGC技術可以幫助人們開發自動駕駛、安防監控等智能應用。在生物醫學和化學領域,AIGC技術可以幫助人們開發新藥和新材料等。
在這個階段,AIGC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呈現如下趨勢。首先,深度學習成為AIGC技術的主流,這種基于神經網絡的學習方式可以自動從大量的數據中學習特征和規律,可以實現端到端的學習和預測;其次,自監督學習成為一個新熱點,這種學習方式不需要標注數據,而是從未標注的數據中學習(10),可以大大降低數據標注的成本;最后,AIGC技術開始朝聯合學習和跨模態學習方向發展,這種技術可以將多個模態的數據和知識融合起來,從而更好地模擬人類的多模態感知和智能決策能力。
除了技術研究和應用方面的發展,數據和硬件的提升也促進了AIGC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和機構開始投資和研發AIGC技術,同時也出現了一批專門從事AIGC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公司和機構,如Google、IBM、Facebook、OpenAI等。這些公司和機構在AIGC技術研究和應用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總之,數據和硬件提升階段是AIGC技術和產業快速發展的時期,數據和硬件的提升促進了AIGC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同時也推動了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在未來,隨著數據和硬件的不斷提升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AIGC技術研究將會更加深入,擁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
三、GAN技術的引入階段
GAN是一種新型深度學習網絡,被譽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里程碑”。GAN技術的引入階段是AIGC技術發展的重要階段之一。GAN的引入,讓AIGC技術有了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和應用場景,成為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領域的重要進展。
釋義1.4:生成式對抗網絡
生成式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是一種用于無監督學習的神經網絡,由Ian Goodfellow于2014年開發。
GAN技術的引入階段為2014年到2016年。GAN是一種基于對抗訓練的生成模型,它包含生成器和判別器。生成器通過學習樣本數據的分布,生成與真實樣本相似的數據。判別器則用于將真實數據與生成數據區分開來(11)。生成器和判別器相互對抗,互相提高對方的性能,從而達到生成與真實數據分布相似的數據的目的。
GAN技術的引入,對AIGC技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GAN技術可以生成高質量的數據,例如圖像、音頻、文本等數據,這使得人們可以更加方便地獲取并利用大量的數據。其次,GAN技術的生成模型可以用于數據增強、樣本生成和模型預訓練等任務,為人工智能應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最后,GAN技術可以用于圖像修復、圖像融合等領域,能為人們提供更好的視覺和感官體驗。
隨著GAN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將其應用到實際場景中。例如,在醫學影像處理領域,GAN技術可以用于圖像分割、圖像配準和醫學影像生成等任務。在游戲和虛擬現實領域,GAN技術可以用于游戲場景的自動生成和虛擬人物的生成。在文學創作領域,GAN技術可以用于自動生成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12)。
總體來說,GAN技術的引入為AIGC技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使得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和多樣化。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推進,GAN技術將會在更多的領域發揮作用,為人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和創新。
四、語言生成模型的興起階段
語言生成模型是AIGC技術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從2017年至今,語言生成模型被廣泛應用。它可以自動生成人類可讀的語言,包括文本、對話、故事等。語言生成模型的興起,為人工智能在文本處理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應用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早期,人們使用基于規則的方法生成文本,這些規則是由專業的語言學家和領域專家手動編寫的。這些方法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如規則的維護和更新成本高、模型的可擴展性差等。因此,人們開始嘗試使用機器學習方法生成語言。
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基于神經網絡生成模型的方法成為主流。最早的基于神經網絡生成的模型是循環神經網絡(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和長短時記憶網絡(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RNN和LSTM可以根據已生成的文本來預測下一個單詞,從而生成連續的文本。這些模型的優點在于可以處理不定長的輸入和輸出序列,但存在梯度消失的問題,也容易生成重復的文本。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開始使用基于變分自編碼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和GAN的方法進行語言生成。VAE和GAN都是比較先進的生成模型(13),它們能夠生成更加逼真、多樣和連貫的文本。VAE和GAN的不同之處在于,VAE通過在隱空間中對輸入數據進行編碼,并在隱空間中進行插值和解碼來生成新的樣本;而GAN則是使生成模型和判別模型對抗學習,生成模型產生的樣本需要通過判別模型來確定真偽,從而生成更加逼真的樣本。
此外,還有一種基于Transformer的語言生成模型,它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語言生成模型之一。Transformer是由Google在2017年提出的一種新型神經網絡結構,它可以處理長序列數據,且效果優于傳統的循環神經網絡和卷積神經網絡。基于Transformer的語言生成模型主要是GPT系列模型,包括GPT-1、GPT-2和GPT-3。
GPT系列模型的顯著特點及關聯詞如圖1.4所示,它主要具有支持多輪對話、支持多種語言的應答交互、在多領域及應用場景的強可擴展性、根據用戶興趣及使用記錄生成智能推薦和自我學習能力等特點。GPT模型通過對大規模語料庫進行預訓練,可以生成與原始文本相似的連貫且語義合理的文本。GPT-2模型在2019年推出后引起了廣泛關注,其生成效果非常出色,甚至可以生成足以欺騙人類的假新聞。GPT-3模型在2020年發布,它擁有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參數量,可以自動生成文本、代碼、音樂甚至圖像。

圖1.4 GPT系列模型的顯著特點及關聯詞
語言生成模型還有一些其他應用,如文本摘要、機器翻譯、對話系統等。隨著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不斷發展,語言生成模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前景也越來越廣闊。
綜上所述,在AIGC的發展歷程(見圖1.5)中,語言生成模型的興起對于其技術和產品的進一步完善起到了關鍵作用。AIGC在語言生成模型的研究和應用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不斷推出更加先進、高效的技術,使得其在人工智能領域中不斷保持領先地位。

圖1.5 AIGC的發展歷程
(1) CHEONG H J, MORRISON M A. Consumers’ reliance on product inform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found in UGC[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2008, 8(2): 38-49.
(2) PUIGSERVER P, SPIEGELMAN B M.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V coactivator 1a(PGC-1a):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and metabolic regulator[J]. Endocrine Reviews,2003, 24(1): 78-90.
(3) LIN J, WU H, TARR P T, et al.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PGC- 1α drives the formation of slow-twitch muscle fibres[J]. Nature, 2002, 418(6899): 797-801.
(4) CAO Y, LI S, LIU Y, et al.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ai-generated content(aigc): A history of generative ai from gan to chatgpt[J]. arXiv preprint arXiv:2303.04226, 2023.
(5) DU H, LI Z, NIYATO D, et al. Enabling AI-Generated Content(AIGC)Services in Wireless Edge Networks[J]. arXiv preprintarXiv:2301.03220, 2023.
(6) WU J, GAN W, CHEN Z, et al. AI-generated content(AIGC): A survey[J]. arXiv preprint arXiv:2304.06632, 2023.
(7) DEWEY J.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C]//The educational forum: vol. 50: 3. [S.l. : s.n.], 1986:241-252.
(8) BAILEY R, ARMOUR K, KIRK D, et al. The educational benefits claimed for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port: an academic review [J].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2009, 24(1): 1-27.
(9) CRESWELL A, WHITE T, DUMOULIN V, et 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An overview[J].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2018, 35(1): 53-65.
(10) WANG K, GOU C, DUAN Y, et 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 works: introduction and outlook[J].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2017, 4(4): 588-598.
(11) METZ L, POOLE B, PFAU D, et al. Unrolled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J]. arXiv preprint arXiv:1611.02163, 2016.
(12) FLORIDI L, CHIRIATTI M. GPT-3: Its nature, scope, limits, and consequences[J]. Minds and Machines, 2020, 30: 681-694.
(13) ELKINS K, CHUN J. Can GPT-3 pass a Writer’s turing test?[J]. Journal of Cultural Analytics,2020,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