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為什么說古代信托起源于羅馬?
西方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現用來形容做成事情的方法不止一種,人生的道路也不止一條。其實,這句諺語的本意并非如此,它原本是用來形容古羅馬時期羅馬經濟異常繁榮的景象。
在公元前1世紀,羅馬一躍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而羅馬城是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交通四通八達。據說當時從意大利半島乃至歐洲的任何一條大道出發,只要不停地走,最終都能抵達羅馬,由此便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
交通的便利、經濟的發達吸引了大量外地人涌進羅馬城,城內人口驟增。但當時的《羅馬市民法》將生活在羅馬的人劃分為三六九等,比如羅馬市民、拉丁人、歸降人(打敗仗投降的人)、外國人、奴隸等;同時也規定了只有羅馬市民才享有完整的市民權,比如只有羅馬市民才享有繼承權,非羅馬市民不享有。這樣的法律規定令非羅馬市民頭痛不已,尤其是在羅馬擁有大量財產的外地商人,在他們去世之后家人不能繼承遺產,這無疑是給他們拋出了巨大的難題。對此有人想到了一個破解之法——把自己在羅馬的財產委托給自己信任的羅馬市民朋友,由朋友對財產進行管理和處分,而利益歸屬自己的家人,從而實現遺產的繼承。
此方法后來衍變成西方古老的遺產信托制度,成為了世界公認的信托雛形。
信托小知識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信托典故——三國時期劉備“白帝城托孤”
《三國志》記載,劉備率軍討伐東吳大敗,退到白帝城后一病不起。公元223年,劉備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把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請到床前托付后事。劉備囑托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回道:“臣怎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即劉備把蜀國江山托付給諸葛亮,由諸葛亮輔佐劉禪繼位,并表示劉禪不才他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感激涕零地表示一定全力輔佐太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中國古代信托的典故。用現代信托制度來分析,信托委托人為劉備,受托人為諸葛亮,信托財產為蜀國江山,信托目的是把蜀國發展壯大、一統天下,受益人則是劉備的兒子劉禪。此外還設立了信托監察人——尚書令李嚴,專門來監督諸葛亮的。
類似的典故還有很多,由此更是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諾千金”“人無信,則無立”“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等千古絕句,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忠實、誠信。這恰好與信托文化的價值理念一脈相通,為現代信托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培育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會發現,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早在古時候就存在信托行為。但古代信托往往是基于道義,不以營利為目的,本質上是一種信任托付,沒有相應的制度來進行約束和保障。一旦受托人不履行受托義務,受益人的權益難以得到救濟。